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通过对高寒草原背景值样点(RS7)的分析,将共和盆地的137Cs背景值含量确定为(2691.78±196.08) Bq·m-2,基本接近北半球137Cs背景值的平均水平,其137Cs剖面满足尖峰分布函数,与公认的理论分布(即负指数分布)相比,呈现出峰值下移和曲线趋平的现象,可能与近几十年来137Cs的稳定下渗有关。应用137Cs背景值剖面分布函数,建立了风蚀速率的137Cs估算模型,估算出四个样方的土壤风蚀速率,并由此转化为区域风蚀速率,计算出共和盆地区域土壤风蚀速率为12.556 t·hm-2·a-1,通过蚀积平衡检验,其误差水平小于10%。并分析了风蚀物的输出途径及其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2.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相似文献   

3.
土壤颗粒组成影响137Cs含量的初步实验结果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严平  高尚玉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2,22(2):150-153
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在137Cs的再分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137Cs的重要因子。一般认为,土壤中的137Cs活度主要与粘粘含量有关,但这要取决于原生沉积物的颗粒组成。通过选取共和盆地主要的三种土壤类型,采集0~30cm的混合样品,进行入工筛分,测定不同粒径成分的137Cs含量。初步实验表明,砂质土的137Cs活度与平均粒径之间呈负指数关系,0.01~0.1mm组分对137Cs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壤质土的137Cs活度主要与粗粉砂(0.01~0.05mm)含量有关,与137Cs活度主要与原生沉积物的颗粒特性和粒度有关.137Cs一旦被原生沉积物颗粒吸附,在以后的土壤颗粒再分配过程中,是很难被置换掉的。  相似文献   

4.
137Cs在年代测定和土壤流失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认定137Cs时标前,需要消除粘土和有机质(TOC)对137Cs 的富集作用。通过对比新疆多个湖芯钻孔137Cs 序列,发现它们异于北半球137Cs 沉降模式,即出现了1954、1963、1975 和1986 这四种时标且1986 年的137Cs 比活度可能异常的高。通过分析艾里克湖钻孔的137Cs序列,并结合新疆其他地区多个钻孔的137Cs序列,与北半球137Cs沉降特征以及靠近北疆的Belukha冰芯240Pu239Pu沉降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137Cs时标的可靠性以及1986年137Cs比活度异常高的原因。在新疆137Cs多个时标中,仅1963年的时标是高信度的(即北半球137Cs最大沉积年)。1954年137Cs蓄积峰代表其全球初始显著沉降,距今已有2个137Cs半衰期,当年沉积通量低且可能发生137Cs垂直迁移,仅能作为次要时标。1975年的时标反映了1960s- 1970s的中国核试验,但距离罗布泊~300 km的博斯腾湖对中国核试验有截然相反的记录,表明中国核试验不是稳定信号,其核沉降范围以及对湖芯的影响作用还需进一步评估,不能作为可信的时标。1986年蓄积峰对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因核尘埃未大量进入平流层且距离新疆较远(~4 000 km),但同时考虑到新疆位于核事故的西风环流下风区,所以该事故对新疆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986年的137Cs时标可作为次要时标。新疆湖芯1986年的异常高蓄积峰可能是由新疆最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如过牧、耕种等)加上1987/1988年的高降水导致的地表侵蚀增强引起的。增强的地表侵蚀导致含有高137Cs含量的表层土壤颗粒被冲刷进入湖泊,叠加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37Cs沉降之上,进而导致了湖芯沉积物记录到显著的1986年137Cs蓄积峰。  相似文献   

5.
沙尘暴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查明沙尘来源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北方7地2021年“3·15”沙尘暴期间降尘样品,分析粒度组成和核素(235U、232Th、226Ra、137C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西宁、兰州、西安、北京、济南和临沂6地降尘以粉粒为主,核素含量特征表明降尘是远距离搬运的风尘沉积或吹蚀起的附近黄土。除中卫和西安外,其余5地沙尘的137Cs比活度远高于农耕地,低于植被覆盖度高的草地,沙尘的主要来源应不是农耕地,而是覆盖度低的侵蚀草地。西安沙尘的137Cs比活度与农耕地相近,农耕地可能是沙尘的主要来源。中卫沙尘粒度粗,137Cs比活度极低,沙尘来源于毗邻的腾格里沙漠。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39+240Pu和137Cs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沉积物柱状样SC07,通过测试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和137Cs的活度,重点分析239+240Pu活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137Cs活度剖面的异同,以提取239+240Pu活度剖面中的信息。结果表明:239+240Pu活度剖面中存在与137Cs一致的1963年蓄积峰和1958年次蓄积峰,且两者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765),表明在动力环境较强的河口地区,239+240Pu与137Cs仍可以反映相同的沉积过程。239+240Pu活度起始层位对应于1948年,而137Cs对应于1954年,表明239+240Pu具有更高的测试灵敏度。SC07柱状样中137Cs/239+240Pu的同位素比值比全球均值低,说明239+240Pu存在区域沉降来源。  相似文献   

7.
137Cs法在风沙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严平  张信宝 《中国沙漠》1998,18(2):182-187
137Cs法在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研究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但在风沙过程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风沙过程研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对137Cs法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并提出了137Cs应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小雷  杨浩  丁兆运  杨本俊  张明礼 《地理学报》2011,66(11):1551-1561
借助GPS定位,采集了云南抚仙湖不同区域的7 个沉积物柱芯。通过对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 和137Cs 测试分析,发现所有柱芯中均存在3 个公认的137Cs 计年时标(1954 年137Cs首次沉降、1963 年全球公认的137Cs最大沉降蓄积峰和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137Cs 沉降蓄积峰),部分柱芯中存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中国大气核试验形成的1975/1976 年次级蓄积峰,分析了该次级定年时标存在的合理性。借助210Pb CRS计年模式获得了抚仙湖过去百余年来的沉积年代,与137Cs 时标计年结果相比较存在一定偏差,对两种计年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基于210Pb 和137Cs 计年结果,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得出,自19 世纪中期以来,抚仙湖各个沉积物柱芯(FX6 除外) 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大致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A:自然演化阶段,B:人为扰动阶段,C:人为改造阶段。这种不稳定的沉积环境与抚仙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是影响短时间尺度下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土壤剖面核素单位面积浓度与背景值之间的理论模型,对布哈河下游和青海湖东北岸湟水上游区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7Cs面积活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区域相关系数为0.93。湟水上游河谷土壤侵蚀模数在87.62~1 458.41 t·km-2·a-1之间,采样点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33.31 t·km-2·a-1。布哈河下游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在431.03~2 072.39 t·km-2·a-1之间,采样点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256.97 t·km-2·a-1。布哈河下游区域较湟水上游区域侵蚀严重,在较长的时期内两地大部分区域均处于轻度侵蚀阶段,湟水上游北部和布哈河下游西北部处于微度侵蚀阶段。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137Cs、 210Pbex复合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云锋  张云芝 《地理学报》2019,74(9):1890-1903
土壤风蚀是导致土地退化、荒漠化以及大气扬尘、风沙天气的重要原因。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的重要部分,科学估算本地区土壤风蚀强度及其变化,是地区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选择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正蓝旗为研究区,运用 137Cs、 210Pbex复合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土壤侵蚀速率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内 137Cs本底值为2123.5±163.94 Bq·m -2, 210Pbex本底值为8112±1787.62 Bq·m -2。② 基于 137Cs同位素示踪分析,研究区侵蚀模数为-483.99~740.31 t·km -2·a -1;基于 210Pbex同位素示踪分析,研究区侵蚀模数为-441.53~797.98 t·km -2·a -1。③ 与20世纪20-70年代相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壤侵蚀与堆积速率明显降低,研究区风沙活动明显减弱,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综合 137Cs和 210Pbex的多同位素复合示踪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137)Cs示踪法土壤侵蚀量估算的本底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吕一河  傅伯杰  刘国华 《地理研究》2010,29(7):1171-1181
137Cs示踪法因能快速、相对简便地估算土壤侵蚀量而在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底值获取是137Cs示踪法的关键和基础。在具有空间异质性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本底值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针对本底值空间变异性,从气候气象要素、地形、土壤属性、土地利用/覆被四个方面阐明各因素与本底值空间变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当前137Cs示踪法应用中在本底值获取时参考点存在性及选点的准确性、单个或几个本底值对研究区本底值的代表性和参考点采样设计。提出划分侵蚀测定单元、建立多本底值体系和进行地形校正解决当前137Cs示踪法中本底值存在问题的对策。侵蚀测定计算单元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根据已有参考点的137Cs本底值推算各单元137Cs本底值的技术方法、定量化研究各因素对137Cs的作用是今后需要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Hu  Yunfeng  Zhang  Yunzh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0):1655-1669
Wind-driven soil erosion results in land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atmospheric dust, and sandstorms.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wo Barriers and Three Belts project,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preventing desert and sandy land expansion and in maintaining local sustainability. Hence, assessing soil erosion and soil accumulation moduli and analyzing the dynamic changes are valuable. In this paper, Zhenglan Banner,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soil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moduli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137Cs and 210Pbex composite tracing technique, and the 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accumulation were analyzed during two period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gional 137Cs reference inventory was 2123.5±163.94 Bq/m 2, and the regional 210Pbex reference inventory was 8112±1787.62 Bq/m 2. (2) Based on the 137Cs isotope tracing analysis, the erosion moduli ranged from -483.99 to 740.31 t·km -2·a -1. Based on the 210Pbex isotope tracing analysis, the erosion moduli ranged from -441.53 to 797.98 t·km -2·a -1. (3) Compared with the earliest 50 years, the subsequent 50 years exhibited lower soil erosion moduli and accumulation moduli. Therefore, the activities of local sand dunes weakened,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d. The multi-isotope composite tracing technique combining the tracers 137Cs and 210Pbex has potential for similar soil erosion studies in arid or semiari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对形成于1851~1861年的靖边(JB)聚湫内22.75 m沉积序列进行完整钻探,并基于XRF Core Scanning的元素分布划分旋回和年际冻融层,在高精度定年的基础上计算旋回及年际产沙量和产沙模数。结果表明:JB聚湫沉积序列由126个旋回叠加而成,且形成于1855~2014年的78 个年份中。JB聚湫内旋回产沙量和产沙模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7×10 4~22.44×10 4t和0.09×10 4~7.82×10 4t/km 2;年际产沙量和产沙模数范围分别为0.27×10 4~90.73×10 4t/a和0.09×10 4~23.40×10 4t/(km 2·a)。 ENSO事件显著影响JB流域强降水作用下的侵蚀产沙,且在El Ni?o次年和La Ni?a年份发生侵蚀产沙的频率较高,可能是这些年份中东亚季风增强后带来更多强降水事件的结果。研究结果有效延长了黄土高原北部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演变历史,充分理解ENSO事件驱动下该地区侵蚀产沙的响应,为黄土高原北部坝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洪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