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158年7月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约为2.22小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原理以及日本古代的中心日食记载,认为日本中心日食记录的年代虽然不太古老,但能为地球自转变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中心日食记载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T值系列,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日长变化均值约为1.4ms/100a,该平均值相应的历元为A.D.1141。  相似文献   

4.
由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6.
Ei Nio(La Nia)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并造成严重自然灾害,其形成与发生受多因素复杂影响.对其影响因素与事件发生预测的研究,有助于对其成因机制加深理解,减弱其造成的灾害影响.本文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与动力力学预测模型等数学方法,对近60年地球自转、日食、太阳黑子等因素与Ei Nio(La Nia)事件相关性进行多尺度分析,探讨日食对Ei Nio(La Nia)热动力诱因,构建日食、太阳黑子、地球自转与Ei Nio(La Nia)事件间相关系数与预测定理(E1-E2),并对未来10年Ei Nio(La Nia)事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日食、太阳黑子、地球自转等现象与Ei Nio、La Nia事件具有密切相关性,是其发生重要影响因素.日食发生对Ei Nio(La Nia)事件具有热动力诱因,太阳黑子峰值年与Ei Nio事件发生有较好关联性,地球自转速率增加,诱发或增强La Nia事件,地球自转速率降低时,诱发或增强Ei Nio事件.通过构建日食、太阳黑子、地球自转与Ei Nio(La Nia)事件间相关系数与预测定理(E1-E2)进行Ei Nio(La Nia)事件的资料验证与预测,准确率达86.05%,得到预测结论:2016、2018、2019、2020、2023年发生Ei Nio事件,2017、2021、2024年发生La Nia事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8.
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地极移动和日长变化导致地球引力位系数产生时变特性并引起重力的摄动,根据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导出了由于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地球引力位系数变化、重力摄动、垂线偏差和地球形变的表达式,并定量地研究了极移和日长变化对测站重力观测值和地球形变的影响,建议在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中要顾及到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一系列效应。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宋贯一等(2006)发表的“极移的成因及其移动特征”一文中的自转轴受迫摆动资料,从理论上推断出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的特征.结果证明,理论计算出的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曲线形态特征与观测曲线形态特征十分吻合.从而得出,太阳辐射光压在南、北半球的不平衡分布是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26-135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亚太地区的日全食,为人们研究电离层扰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基于沙洋地区采集的高频(1 Hz)GPS数据,通过对日食当天与前后几天电离层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期间电离层VTEC含量均呈现出一种先下降再上升的“水槽”变化趋势,且VTEC下降达到2~5 TECU,下降幅度达33.1%,VTEC的最小值与食甚时刻延迟为25.2~147.6 s.在日全食后期有中等强度的磁暴发生,与日食相互重合叠加共同对电离层VTEC变化造成影响,使得VTEC变化明显异于前后几天,最后定量的分析了磁暴对VTE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非对称性对地球自转是有一定影响的,其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文献[20]认为三轴刚体地球除了具有欧拉自由摆动外,还存在第二自由摆动,长期极移是自由摆动的结果,以及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速等.本文研究了三轴刚体地球自转的动力学方程,基于传统的求解方法,给出了三轴刚体地球的自由摆动解.同时列出了文献[20]对三轴刚体地球自转的求解方法,探讨了其在推导过程的若干不足,最后指出三轴刚体地球自转只存在欧拉摆动,不存在第二自由摆动.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是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一般是在旋转对称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并得到了一系列与观测相符合的结论.但实际地球是一个非旋转对称的椭球体,甚至是梨形椭球体.因此,三轴地球模型的自转理论研究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文献[17~19]认为,三轴刚体地球除了Euler自由摆动外,还存在第二自由摆动,以及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减)速运动等.本文在经典力学和刚体地球自转Euler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球自转的自由运动,指出文献[17~19]给出的关于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速或减速的证明是不正确的,完全刚体地球自转也不可能存在第二自由摆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历书时系统下计算了发生在公元 136 1年 5月 5日的日全食的参数 ,分析了中国古代两地 ,即浙江的松江和天台对这次日全食观测到近中心日食食相的详细记载 ,并依计算结果和对记载的分析 ,采用移动中心食带的方法确定Δλ ,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高精度ΔT值为 4 80s± 6 0s .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构造圈由稳定的和活动的不均匀层组成。现代地球动力学中地球内部能量源作用相当大,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源引起的,主要导致地球膨胀。宇宙因素引起的“快速”运动叠加到这种“缓慢”运…  相似文献   

16.
郭恒祖 《内陆地震》1991,5(3):267-271
中国西部及周邻地区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一定关系,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加速期关系更为密切。中国西部及其邻区76%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对加速期。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对帕米尔-杭爱山地区本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地震危险性作了趋势性估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 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 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 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 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 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 分析表明, 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察,从而引起地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共和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倡议,在全日食时进行了日食实验。参加这项工作的有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共和国。实验结果确认,全日食对地球内部的流体状态有影响,即对地下水和地下气体的涌出有影响。1982年7月阿塞拜疆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和堪察加进行了与偏日食有关的类似科学研究。日食,尤其是全日食是非常罕见的和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