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当前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存在主要产业经济效益低,国有产业亏损大,产业规模小,城镇经济中心作用弱等突出问题.库区开发必需是持久战和持续发展相结合,将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搞好资金、行业、所有制之间的优化组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准备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2012~2016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时空变动特征及驱动力的研究表明:①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整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异态势,较高及以上等级房租收入比地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中西部省会城市。②各职业房租收入比逐渐形成金字塔形结构,但职业间房租收入比差距较大。③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多呈向下和平稳混杂分布,中部地区呈向下、平稳和向上镶嵌分布,西部地区以平稳为主,向上转移为辅。④经济、人口、社会及预期因素对房租收入比的解释力依次降低,消费水平、租赁户比例、地产投资密度、人口吸引力及收入水平是影响房租收入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亚海滨旅游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亚的海滨旅游城市化现象在国内具有典型性.通过回顾三亚近20年来城市发展历程,系统考察了海滨旅游推动下三亚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发现尽管三亚城市经济增长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城市经济基础仍相对薄弱,由于缺少旅游相关产业的支撑,旅游收入漏损严重;城市经济波动性明显,经济系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经济结构、消费结构、主客文化、居住空间等愈益显现出二元性特征,相对超前的旅游业和相对滞后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散效应深受城市特征的影响。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将城市分为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高铁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集散效应具有显著时滞性和异质性,城市产业结构对其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①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研究表明,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分散、三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集聚;在动态上,高铁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具有先促进集聚后促进分散的特性,对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效应始终表现为促进集聚。② 对于运输服务业、租赁与商服业而言,无论是静态效应还是动态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均较小,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在空间分散布局;在动态上高铁效应总体表现为“不显著-促进分散”的二阶段性。③ 对于金融服务业和研发设计业而言,高铁的静态效应在作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促进产业集聚,其动态效应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显著阶段性差异。④ 对于信息服务业而言,高铁对其空间集散的静态效应表现为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影响不显著,促进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在空间集聚,且其动态效应与静态效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石磊  陈乐一  李玉双 《地理研究》2020,39(4):853-864
厘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多样化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城市间的同群效应,从新的视角解释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高收入城市通过正向同群效应对邻近中等收入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带动作用,通过负向同群效应对邻近陷阱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中国城市之间未完全发挥自上而下的辐射带动作用;中等收入城市对高收入城市的经济增长、陷阱城市对中等收入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同群效应,中国城市之间存在着自下而上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同等收入水平城市间的经济增长通过正向同群效应相互促进。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同群效应的产生更多是源于分权体制下的“标尺竞争”,其中学习和竞争机制在不同收入水平城市内部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异质性。最后,从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构建新型城市合作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我国1997~2009年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演进态势进行探讨。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在降低,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大多数省区的重要收入来源。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结构优势高于西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结构优势对收入增长贡献较大,而中西部省区的地区竞争优势高于东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根据结构和竞争偏离分量的优劣势把各省区分为收入快速增长型、收入增长滞后型、结构优势推动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4种类型。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的增速在降低,竞争劣势更加突出,部分中西部省区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结构优势并不明朗,对收入增长贡献不大。由此认为,加大力度提升农民收入结构层次,尤其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对于协调农民收入增长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搭建城市空间生长的分析框架,运用实地调研、文本分析与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解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周期演进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移民迁建前,受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约束,三峡地区城市从逐水而居、自然生长的团状紧凑形态,逐渐发展为沿江延展、垂直生长的带状紧凑布局结构。移民迁建后,城市人口短时间内非自然增长式的快速集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强烈需求,促使三峡库区城市跨越地形地貌与江河环境的制约,呈现出复杂的时空格局与多元的形态类型。(2)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存在3条正反馈路径与3条负反馈路径,城市空间生长的周期演进受“人工力的阶段性演变”“自然力的持续性作用”“特殊事件的跃迁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影响反馈”的综合驱动,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生长的门槛跃迁与结构演化。(3)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周期演进过程,移民迁建前的城市空间生长周期与移民迁建后的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共同构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周期的独特“双环结构”,半淹没城市、全淹没城市与未淹...  相似文献   

9.
从静态与动态视角构建旅游投资结构效益测度方法,对中国2000-2015年旅游投资结构效益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和产业演变特征;同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影响旅游投资结构效益的因素,并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旅游投资静态结构效益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波动幅度在减弱,即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减弱,旅游投资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未能同步提升,旅游业的资本配置尚未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2)旅游投资动态结构效益在产业上差异显著,其中,星级酒店的结构效益值最高,旅行社次之,景区最小;空间演化存在趋同现象,东部和中部与全国的结构效益值变化趋于一致,而西部的结构效益值变化趋于0。3)旅游投资结构变动强度、投资回报率、旅游投资集聚和旅游政策是旅游投资结构效益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投资结构变动强度和投资回报率对产业投资结构效益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旅游投资集聚度和旅游政策对产业投资结构效益均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出现了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考察广东经济的发展情况,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经济结构的显著性,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与珠三角相比差距也较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同步,最后在对广东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峡水库成功蓄水,百万移民宣告结束,各项事业百业待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要求标准高,库区农村人口数量多,就现阶段和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快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不失为一条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以人口、经济、城镇建设和生活质量为基础指标,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将重庆三峡库区15个区县城镇化综合水平划分成四种类型。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最后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原则,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确定未来一阶段城镇化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2.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的区域。以国家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重庆市近年来区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治理贯彻实施的大政方针为宏观背景,以三峡库区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为个案,并将该区域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为我国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与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整合做了探索性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农村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以山丘地为主,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三峡大坝蓄水、移民后靠安置,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的压力更大。因此,遵循山地自然分异规律,基于"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原则,以库区坡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为重点,深入研究库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资源开发重点与主导产业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彭建  王仰麟  景娟  吴健生  张源 《山地学报》2005,23(2):191-196
针对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可以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探讨。以滇西北山区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在定性分析乡村地域主要产业对生态环境与景观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分析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导致类似的景观多样性;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产业结构不能唯一确定景观多样性,还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区内所拥有的特点:产业结构处于初级变动阶段,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大量处于隐蔽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还未发挥,提出了目前本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三个准则,即:资源开发准则、相关效果准则和劳动就业准则。由此判定本区主导产业所得出的结论是:水力发电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原材料工业)、农林土特产品加工工业,应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预警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论述了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建立山地生态系统预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预警,在假定不作重大投资进行调控修复的前提下对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进行预警分析,复合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都将处于逆向演替状态,绝大多数子系统及复合生态系统在2010年前将处于各种预警状态。在预警分析基础上,提出优化调控战略要点,其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区企业的扩散及与库区企业空间整合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文忠  樊杰  杨晓光 《地理研究》2002,21(1):107-114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重庆市区企业的空间扩散行业模型、过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近期,市区企业外扩散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类企业、食品和饲料类企业以及纺织和服装类企业。空间扩散范围近期以市区近郊为主,中期以市区周边县区和中等城市为主,远期则不断向三峡库区县区发展。在企业空间扩散分析基础上,重点就重庆市区企业对库区企业的空间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重庆市区企业对库区企业搬迁和重组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重庆市工业的发展对库区的带动作用及其指向,认为重庆对库区的带动作用不能等到重庆经济实力足够强时才进行,而应在重庆市调整工业结构,重塑自身工业中心职能过程中尽快建立中心城市与库区的工业经济联系,提出了加强经济联系的五种模式,最后对重庆市区工业对库区的带动范围及带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区域划分和土地利用模式划分等方法,从“全域?局域”的空间尺度分析奉节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理清土地利用演变路径,并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1980—2020年奉节县和各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一致,有林地、园地和撂荒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灌木林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 奉节县全域土地利用演变整体趋向于生态保育型,各小区域则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粮食供给型和生态经济合作型、粮食供给型和生态经济合作型综合发展、由粮食供给型向生态经济合作型逐渐过渡。③ 1980—2000年奉节县土地利用演变受自然、三峡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主要受三峡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综合影响,2010—2020年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