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台湾水产协会邀请,由中国水产学会组建的“鲁辽两省水产科技经济交流访问团”一行29人,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钱志林为领队,海协理事石静如女士任团长,于1996年5月30日至6月9日,对台湾渔业作了为期10d的访问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渔业概况台湾海域基础生产力雄厚,各种底、中、上层鱼类,大洋性洄游鱼类以及贝类、甲壳类资源都较丰富。同时,此处地理位置适中,往返于各大洋均甚为方便,具有发展海洋渔业良好的天然环境。所以,台湾渔业比较发达。台湾渔业几乎全部为私有制。依其作业性质,基本可分为5大类:…  相似文献   

2.
本次渔业专题研讨会共有大陆和台湾代表约50人参加,大陆方面派出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郑茂是副局长为团长的有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公务人员代表组成的渔业团17人.双方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渔业产业的合作交流,寻求水产种苗、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以及水产品物流等产业有效对接合作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野电气株式会社研制成功一种 CV—661型6英寸小型彩色鱼群探测仪。该彩色鱼群探测仪根据信号强度从茶红依次以红、桔色、黄、绿、淡青、青、蓝八种鲜明颜色显示出从微弱信号到强信号范围的鱼群。其作用是探测海底状况、海底鱼群。浮游生物层中的鱼群,海洋浮游生物和小鱼。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和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二长棘鯛(Parargyrops edita Tanka)为暖水性的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南海北部、台湾海峡以及印度尼西亚沿海,为我国东南沿海和北部湾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台湾海峡二长棘鯛的两个产卵场位于澎湖列岛北面和台湾浅滩内缘海区;南海北部的三个产卵场即粤东的汕尾近海、珠江口近海和粤西的电白近海;涠洲岛西北面和珍珠港附近是北部湾一个主要的产卵场。近年来二长棘鯛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拖网中已很少渔获;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则更少出现。由于滥捕幼鱼十分严重,台湾海峡和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量也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其永  张雅芝 《海洋学报》1983,5(3):349-362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台湾浅滩、南海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沿岸,为我国东南沿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几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北部湾和南海北部沿岸二长棘鲷资源严重衰退,唯独台湾浅滩地形复杂,底拖网不易作业,二长棘鲷资源却受到自然保护.在闽南-台湾浅滩底拖网渔获中,二长棘鲷仍然是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海洋物理学家著文论述了强厄尔尼诺期间,台湾岛以东海域水文状况的变异.同时也有一些海洋生物研究者撰文阐述了台湾岛以东海域浮游生物的生态特征[1~6],但他们尚未涉及到浮游生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1996年5月27日至6月21日,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使用法国海洋研究船“拉特朗”号上先进的多束声纳海床测绘系统,对台湾岛东部和西部海域海底进行了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的测绘调查,海底地貌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2年7月东海陆架水文及悬浮体粒度等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水团内悬浮体物质组成和粒度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查明东海陆架海区陆源沉积物输运扩散机制、揭示海底沉积物来源和成因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夏季东海陆架悬浮体由两部分构成,即≤128μm的无机颗粒和?128μm以浮游生物为主的颗粒,其平均体积浓度分别为3.5μL/L和8.4μL/L。悬浮体空间分布受到该海域水团类型的制约。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台湾海峡暖水以及东海冷涡的悬浮体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峰值位于27.7—74.7μm和391μm;苏北沿岸流影响海域悬浮体粒径呈单峰分布,小颗粒端含量极低。悬浮体粒度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差异与水团挟带的无机颗粒、营养盐输送以及水体界面阻隔密切相关。其中,长江冲淡水挟带大量无机颗粒和营养盐进入东海,致使其无机颗粒和浮游生物含量均为研究区最高;苏北沿岸流经长距离扩散后挟带的无机颗粒大多已经沉降,因此无机颗粒含量在研究区最低,而其挟带的丰富营养盐,致使浮游生物含量为次高值;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东海冷涡以及台湾海峡暖水中悬浮体均以无机颗粒为主,其中前三个水团的水体界面处浮游生物含量较高;不同水团垂向交界处常形成温、盐跃层,跃层能够抑制底层营养盐向表层的扩散,导致跃层位置成为浮游生物高含量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海底电缆路由的海洋环境。它包括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渔业设施及各种海底障碍物等,是选定海底电缆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海底电缆路由的海洋环境.它包括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渔业设施及各种海底障碍物等,是选定海底电缆路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海峡两岸休闲渔业交流、促进内陆与沿海休闲渔业交流、促进休闲渔业招商与投资交流、从而加快全国休闲渔业发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协同省水产研究所等部门,于2006年4月10~12日在厦门市举办“2006年海峡西岸休闲渔业交流展示会”。组委会介绍,展示会的主题为“休闲渔业  相似文献   

12.
最近,日本鹿儿岛县水产试验场披露,在鹿儿岛湾内的海底海泥中发现一种原生动物,它爱吃造成海洋赤潮的浮游生物。以前曾发现过原生动物吃在淡水中异常增殖的浮游生物,而发现原生动物吃造成海洋赤潮的浮游生  相似文献   

13.
河口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17日至21日对黄茅海河口区域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2 μm),微型浮游生物(nano-,2-20 μm)及小型浮游生物(micro-,20-200 μm)及其粒径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河口外侧总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19.34μg/L,且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最高。底层水体受上溯海水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盐度及营养盐浓度随潮汐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潮汐过程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影响不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影响较小,对大粒径浮游生物影响较大。涨潮时,表层标准化浮游生物粒径谱(NBSS)斜率增大,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落潮时,NBSS斜率减小,小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潮汐过程及由其引起的营养盐、温度和可利用光强的改变是影响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河口区浮游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区作业渔场的捕捞方式、作业范围等的分析,结合已建海底光缆故障的调查结果,探讨了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调查和已建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海域海底光缆主要穿越了长江口、江外、舟山、舟外、鱼外等5大主要作业渔场,各渔场的渔业活动频繁,拖网、张网和流刺网等不同捕捞作业方式集中,对海底光缆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捕捞渔船船只的数量逐年增多、触底深度的不断增加、作业时间的不断延长,使海底光缆路由调查时所获得调查资料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船只、渔具的日益大型化以及拖网、张网、围网等捕捞活动范围的持续扩大,更使得海底光缆的故障频繁发生。为保护海缆的安全,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议选择休渔期时进行路由调查,在捕捞活动的频繁区,选择双层铠装型(DA)的海底光缆,并适当加大埋设深度,以降低渔业活动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实践表明,将海底光缆埋设深度增加至3.0 m以上,可有效地保护海底光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政府渔业海洋学研究所(VNIRO)研制了一批光导发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安装在水生生物探头上用来研究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作一扼要回顾与展望。作者认为,我国年轻的浮游生物学已从过去的形态、分类研究发展到现代的以生态为主的研究,并将向生理、生化进军。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作者认为,海洋浮游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面向生产(渔业),着重开展应用生态学研究(包括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和资源调查研究),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蛋白海产品。这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浅滩构造台地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貌分类角度.前人有把台湾浅滩看成潮流沙脊、浪成沙丘、风成残留砂丘等等.显然,单纯从外动力角度分析次一级地貌类型,都无法解释台湾浅滩从整体上做为一个海底正地貌的成因.它又为什么横亘在海峡南部,其所在位置与海峡通道走向极不协调?本文从构造背景资料分析,指出台湾浅滩是海底构造台地.其台面在较近时期水动力作用下才形成海底沙丘群.  相似文献   

18.
1 台湾的渔业分类 台湾省四面环海,适宜发展渔业。由于陆地养殖渔业受土地面积及水资源的影响,发展淡水渔业养殖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把重点放在发展海洋渔业上。 目前台湾省的渔业分为四大类。一是沿岸渔业(指在台湾地区领海12海里以内从事捕捞作业);二是近海渔业(指在台湾经济海域12海  相似文献   

19.
陆忠康 《海洋科学》1983,7(2):55-57
台湾位于北回归线上,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最适于暖水性种类栖息和生长。 据1977年统计,水产养殖产量为139,628吨,为1967年养殖产量的2倍半。1967—1977年,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地增长,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12—16.3%。据日本1981年《养殖》杂志报道,1980年台湾省水产总产量为93.6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为17.5万吨,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18.47%。 在渔业统计中,台湾水产养殖一般  相似文献   

20.
海底峡谷在全球陆缘广泛分布,是浅海沉积物向深海运移的主要通道,对于理解深海浊流触发机制、深海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深海扇的发育历史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多波束测深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海底峡谷体系进行了研究,精细刻画了高屏海底峡谷、澎湖海底峡谷、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和东沙海底峡谷等4条大型海底峡谷的地貌特征并分析其发育控制因素。海底坡度、构造运动、海山与海丘是影响南海东北部峡谷群走向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海底坡度对于峡谷上游多分支与“V”字特征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是控制高屏海底峡谷走向的因素,澎湖海底峡谷的走向则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东沙海底峡谷的走向则与东沙运动相关,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上段受N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海山的阻挡作用造成峡谷局部走向和特征改变。海底峡谷群输送大量陆源沉积物到深海盆并形成大面积的沉积物波,海山和沉积物波的发育导致东沙海底峡谷下段“回春”和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