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夏玉梅 《中国沙漠》1989,9(4):19-26
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南缘虻石沟黄土地层孢粉分析, 划出四个花粉带。Ⅰ带是榆, 榛, 蒿; Ⅱ和Ⅳ带是蒿、藜; Ⅲ带是蒿、菊科、禾本科。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间植被与气候变化, 经历了榆树疏林草原(温和偏湿)→半荒漠草原(干冷)→干草原(温凉稍湿)→半荒漠草原(干冷)多次变化过程。孢粉分析表明, 我国北方黄土地层孢粉沮合特点, 由种类贫乏喜干旱的草本花粉组成, 木本花粉数量很少, 反映黄土堆积的干燥气候占主导。植被景观多半是森林草原, 疏林草原, 干草原, 榆树疏林草原, 半荒漠草原或荒漠草原型植被。  相似文献   

2.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萨拉乌苏河地区上更新统地层作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本区晚更新世前期萨拉乌苏组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森林草原.后期城川组主要形成于干冷的荒漠草原-荒漠环境,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温凉湿润的灌丛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疆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根据近10年新疆第四纪孢粉工作的主要收获,总结了第四纪地层中出现的主要孢粉类型。阐明了新疆第四纪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森林草原、平原河谷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和草甸等六种植被孢粉组合类型。在第四纪,新疆天山南北的主要盆地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平原植物群以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并发育低地草原和平原河谷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是干旱区中的“湿岛”,植物群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反映了新疆气候演替特点,以温暖期更加干旱而冷期相对湿润的模式,另外也存在冷暖干湿条件的多种组合。同时还对藜科和蒿属花粉在孢粉组合分类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藜科和蒿属占优势的孢粉组合中,以藜科明显占优势的组合应属荒漠,而以蒿属为主或两者相近的组合应归入荒漠草原或草原。  相似文献   

5.
新疆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闫顺 《地理学报》1998,53(4):332-340
新疆罗布泊干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了该区第四纪沉积地层。孢粉分析表明,早更新世,当地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中更新世以来,荒漠草原与荒漠交替出现,湖泊的发育可上溯至更新世。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黄春长 《地理学报》1989,44(1):1-10
本文对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作了详细划分。根据武功、洛川黄土剖面构地层结构、地球化学和孢粉分析,确定了形成的黄土荒漠草原和平草原寒冷干旱环境,形成的古土壤落叶阔叶林或森林草原温暖湿润环境。阐明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南部有六个土壤、植被和气候演他阶段,并将其归纳为约四万年为周期的三个暖湿—冷干气候变化旋回,与地层剖面上交替出现的三层古土壤与三层黄土相对应。通过与我国东部和北半球各地不同类型古气候记录的对比,证明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规律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2008,28(6):1064-1072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松嫩沙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宜垠  吕金福 《中国沙漠》1996,16(4):338-344
松嫩沙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孢粉记录反映出这个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曾被发生过多次更替, 经历了半荒漠(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干草原的演替, 气候经过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沙漠化也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与中国北方其它沙漠化土地一样, 气候变干是松嫩沙地形成和扩张的决定因素,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起着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干湿变化的黄土记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光释光(OSL)定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测年,结合两个剖面的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对沙地古气候及环境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经历了万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多次干湿变化,特别是在146.96 ka BP前后、141.98 ka BP左右和107.06 ka BP前后发生过重大转变;相应地,沙地地表植被也经历了干冷多风条件下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气候条件下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化。科尔沁沙地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可能是晚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萨拉乌苏河地区粘土矿物组合分析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卢小霞 《中国沙漠》1985,5(2):27-35
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中晚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中部,全新统中下部河湖沉积或黑垆土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但伴有少量的高岭石类矿物;而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上下部,全新统上部嘀哨沟湾组以风成沙为主的粘土矿物组合均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并有少量的蒙脱石。萨拉乌苏河雷家咀子、马达渠以北西北部梁地的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的结果基本吻合。这表明本区第四纪风成沙与黄土是在相对干冷气候下沉积的,而河湖相、湖沼相及古土壤是在相对暖湿的气候下形成的。由本区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反映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曾经历暖湿→干冷→温湿→干冷→暖湿→干冷的多次更替,大体与北半球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前玉木冰期、玉木间冰阶、玉木主冰期、冰后转暖期和新冰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理点苍山地区更新世晚期沉积地层的ESR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电于自旋共振(ESR)方法测定了云南点苍山地区更新世晚期沉积地层的形成年代。测年结果显示;(1)点苍山地区冰川沉积物的ESR年龄均小于140.35KaBP,说明该地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最早出现于中更新世晚期,主要发生于晚更新世;(2)点苍山西麓平坡附近最高一级基座阶地的堆积时代为184.3KaBP,证明西洱河阶地系列为中更新世以来的产物;(3)点苍山东侧白雀寺地区深3.7m处的褐红色地展形成的ESR年龄为12218KaBP,揭示出该地层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5e阶段所代表的一个温热气候时期。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东岸的风沙堆积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风沙堆积和风成沙丘的发育在分布上服从于两条规律, 一条是地带性规律, 即绝大多数沙漠均分布于干旱地区, 或在副热带高压带及其产生的信风带, 或在温带干旱大陆中心, 另一条是非地带性规律, 即在某些非干旱区域如河流、海岸或湖泊的沙质滨岸地带, 只要有一定的风力条件也可形成风沙堆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科学》1998,18(5):486-492
冲积物是第四纪孢粉分析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冲积物孢粉研究表明,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冀北山地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白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较早;对潮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较晚。  相似文献   

14.
王赞红  许清海 《地理研究》2006,25(2):262-267
通过20012003年取得的尘暴和非尘暴天气大气花粉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类天气条件下大气花粉组合虽都以北京地区木本植物花粉为主,但尘暴天气样品中草本植物花粉数量有较多增加。根据尘暴活动和北京地区物候分析,推测这些草本植物花粉来自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表土沉积。基于上述认识,进一步对风成黄土古土壤层的花粉进行探讨,认为古土壤中草本植物花粉和木本植物花粉是同期沉积的,其木本植物花粉数量比较少可能是尘暴降尘导致草本植物花粉数增多所致。通过现代尘暴、非尘暴天气大气花粉特征的研究,对正确认识过去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层中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常绿阔叶树花粉一般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70左右,绝大部分落叶阔叶树花粉也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68-0.88之间,但桦,桤木和槭却表现异常,针叶树有气囊花粉具有明显的超代表性,R值变化在1.35-2.44之间,松表现最为强烈,草本植物花粉的R值变化较大,代表性较差,影响R值的因素很多,植物的生态特性,花粉特征,花粉源距离,花粉产量,地形等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庆、乾安、长春、哈尔滨等地所揭示孢粉资料,试将松嫩平原晚第三纪到更新世时期划出13个孢粉带。根据孢粉组合系列变化和磁性地层测定,论述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过程,为研究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宇  周桂玲 《中国沙漠》2010,30(1):92-96
为了探讨禾本科赖草属植物大赖草的交配系统,对其的花设计、花展示、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期及交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单花的3个花丝不同步伸长,其中两个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先弯曲,然后花药纵裂散出花粉,第三个花丝随后弯曲,花药纵裂散出花粉,3个花药的不同步散粉延长了单花的“花粉寿命”。②花药被送出内外稃完成散粉后,羽状柱头伸到内外稃外接受外来花粉,避免了单花内的雌雄干扰。③大赖草花序上小花阶段性批量开放(确保了同一时刻开放的小花是同步的),还可降低同株异花花粉对柱头的干扰。④大赖草属自花授粉不亲和型,同时同株异花授粉也不亲和,大赖草已进化出了特殊的花设计、花展示和短的花粉寿命等特征来促进异花授粉。这些特征是大赖草在适应极端的沙漠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出的一种生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用甘青地区达连海、青海湖、苏家湾、大地湾4个典型高分辨率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与主要气候事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纬向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大致开始于15.2~14.6 ka BP之间,冰消期期间该地区气候表现为冷暖波动频繁,气候不稳定,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化草原。全新世早期阶段10.4~8.2 ka BP气候表现为温干,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疏林草原-草原。全新世中期8.2~4.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由东向西出现森林-森林草原植被。4.3 ka BP以后该地区气候总体向凉干方向发展,3.9~3.4 ka BP期间陇中地区气候波动较显著,植被类型草原-森林草原交替出现。晚全新世后期2.3~0 ka BP气候冷干,从东到西发育草原-荒漠化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