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成立于1956年。1985年资深的中国专家出席了第17届和18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自那时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代表出席了该学会的学术会议。中国分会于1987年建立,并组织相关活动。中国的协会成员近年来不断增加。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曾在中国举办两次,第21届大会于1988年在桂林市举行,第34届大会于2006年在北京举行。多年来,在我国每年都举行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科学学术会议。协会主办的《Hydrogeology Journal》期刊编委会中有很多中国和华裔学者,中国分会负责论文摘要的中文翻译。协会的图书系列在我国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地下水科学的发展。该协会近期提出了水文地质战略系列,已经发布的九个专题分别是:生态系统与地下水、能源与地下水、粮食安全与地下水、全球变化与地下水、人类健康与地下水、城市与地下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采矿业与地下水,以及气候变化适应地下水,指导了地下水资源和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导1994年6月13日~16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命名为“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系由芬兰环境部、国家水与环境委员会、芬兰科学院、国际水计划(IHP)国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绵城市研究的热点主要有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而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乏研究。近几年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类设施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集中入渗的影响及风险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与传统入渗的差异切入,分别从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影响、集中入渗对土壤与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集中入渗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与风险评价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建议今后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①土壤污染风险及其影响因素;②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的土壤污染累积效应;③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④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特约主编致读者  陈世宝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土壤不断遭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发生特征与土壤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是分不开的。土壤污染具有多来源、迁移多途径、过程多因素及时空分异的环境演化特征。首先,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迁移、转化后进入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其次,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人们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过量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土壤历来就作为工业与生活废物(废渣、污水和垃圾等)的处理场所,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随之进入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是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源头。当今,由土壤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过量化肥施用引起的氮和磷污染等多方面。土壤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近3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每年仅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亿元,因土壤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与环境群发事件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对土壤污染的关注不断提升,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趋势还远未得到有效遏制。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将直接影响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会给我们生存环境带来危害。土壤既是环境污染物的“汇”,也是其他环境要素污染的“源”。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中的污染物将通过多种方式溶在水中或以粉尘形式飘在空中,导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而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是“洁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唯有净土才能洁食,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土壤污染与人为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或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最近3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土壤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土壤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在土壤中残留,含重金属超标的污水灌溉等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发生显性或隐性的重金属污染。由此,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特征与防治现状,全局性、前瞻性地开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的重要科技保障。 近1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土壤污染的成因与过程、污染物毒性评价及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在土壤污染物源解析、多介质与多界面传输过程及不同尺度预测模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了基于不同土壤污染物的毒性数据库和土壤污染风险识别方法与风险评估体系,并形成和发展了较完整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技术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在土壤污染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多尺度下土壤环境污染物的界面过程、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与生态健康效应及土壤污染监测与预警体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基础研究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基于此,本专辑共收录论文22篇,汇集了土壤污染监测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及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成果。其中,5篇论文是针对土壤中新型污染物抗生素环境监测方法、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土壤中重金属等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与互动过程等研究的,4篇论文有关土壤中不同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及污染土壤等级划分,不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有7篇论文,土壤污染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相关研究的文章有5篇,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研究进展的文章有1篇。值得一提的是,本专辑有幸收录了成杭新等和李括等的2篇关于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0年相关成果及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与土壤中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相关的力作,论文对我国近20年来耕地地球化学状况、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变化等方面的调查成果做了较全面的总结,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时空大尺度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为今后我国土地管理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本专辑相关论文的发表,以期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管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土壤污染与防治,除了开展上述基础研究外,还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认识到唯有“净土”才能“洁食”,“净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部全部工作人员在本专辑出版过程中的辛苦付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地下水污染问题,尽管日本的一般自然条件阻碍了地下水污染,但是人类活动却日益威胁着地下水资源,日本环境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中,都分布有诸如三氯乙烯之类的有机物以及含氮化合物,甚至在农村地区和深层含水层中,也检测出合洗涤剂,尽管它们浓度不太高,人们已经意识到农业化肥和农药滥用的危害,它们对高尔夫球场的损害尤为明显,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其它一些污染问题,如:填埋场中硝酸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大,因污水不达标排放而引发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村庄环境整治、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为例,充分调研生活污水产生规律,研究适宜渭北旱塬农村的无害化、资源化厕改方案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及工艺,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4)
2013年,山东潍坊发生了著名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有学者就此提出此次事件应该成为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拉夫运河时刻”。本文回顾了1978年发生在美国的“拉夫运河事件”始末,以及该事件发生后,《超级基金法》的出台及其特点,为美国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本文梳理了2013年以来,我国相关典型地下水污染热点事件发生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情况。发现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正在走向完善,特别是《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提到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国务院已经将《地下水管理条例》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然而,目前针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来源问题仍然缺乏制度保障措施,因此本文提出为了保障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稳定向前,我国应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超级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4)
徐闻县垃圾场是湛江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一环。采用水文地质学及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徐闻县垃圾场水文地质特征,对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进行分析评估。对地下水环境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明确了该地区包气带介质透水性良好,中浅层地下水水质量均以Ⅳ类为主,周边的土壤类别为Ⅲ类土。建议对该地区进行持续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及规范垃圾场管理。  相似文献   

9.
张静  李瑜  吕红 《水文》2005,25(4):48-50,59
地下水是山东省重要的水资源,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年来,由于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地下水资源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随着对地下水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地下水资源的变化。通过对山东省第一、二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中主要因素及评价成果的对比分析,对山东省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山东省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1990,(4)
西北、内蒙六省区第七次地下水观测研究经验交流会,于1990年8月25日至29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陕西、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的代表(青海省因故未到),黄委会水文局、全国地下水情报同、《地下水》编辑部、新疆日报社、河南、山西、河北、辽宁以及内蒙古农牧学院、新疆八一农  相似文献   

11.
2002年7月俄罗斯水文地质、地质生态公司(ГИДЭК)举行会议,研讨了饮用地下水的研究和利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26-131
以成都经济区某电解铝企业为例,调查周边1.3km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等手段识别场地潜在污染物为氟化物和重金属,利用手持式重金属测定仪(XRF)筛查土壤,结合土壤筛查结果确定在调查区布设土壤采样点61处,并在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企业周边选择5处地下水采样点。对检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壤中氟化物分布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并随着大气降雨和农业种植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同时土壤中重金属和氟化物浓度并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和筛选值,进一步检测样品的可溶性氟化物和六价铬,也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因此调查区内土壤污染现状未达到风险评估程序启动条件,无需进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王吉杰  付学功 《地下水》2009,31(4):103-105,124
近20年来进入沧州区域内的地表废污水逐渐增多,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沿河大量使用污水灌溉,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对渤海海退和古黄河冲积沉积形成的吴桥县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典型监测,评价污水灌溉对类似区域土壤影响,提出防治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近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农业高度集约化生产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问题逐渐凸显。当前,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文章首先对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污染特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1)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相对较高,但以轻度污染为主;(2)污染土壤中主要以Cd、As、Hg、Pb和Cr这5种健康风险重金属元素为主,尤其以Cd风险最高,而以生态风险为主的Ni、Cu和Zn 3种重金属环境风险相对较小;(3)农田土壤污染分布总体表现为南方重于北方,东部重于西部;(4)农田土壤污染逐渐呈现由工业源向农业源、城郊向农村、土壤向食物链转移的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主要始于2000年前后,2009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监测、土壤环境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近10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表现为从单一修复技术向联合修复技术发展态势。此外,文章对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一般程序、不同污染程度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技术与高风险污染土壤的管控技术进行了评价,最后,对我国当前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针对我国今后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了基于源头控制与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以期为未来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规划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物探事业,从三十年代初开始。初期以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及煤田)勘探为主,同时也开展了地下水、地热、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物探工作。但真正发展,还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1948年5月1日成立日本物理探矿技术协会后,有计划地发展了物探。目前,日本物探机构已有20多个,其中主要的是日本物理探矿株式会社和日本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地下水资源开发技术合作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南斯拉夫政府、萨格勒布水中心和联合国技术合作开发部发起和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三十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地下水专家和联合国系统有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1996,(2)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图集》是我省第一次编制的一部综合性地下水专业图集,也是解放以来,地下水开发利用工作的一次系统的科学总结。本图集由陕西省水利厅下达,陕西省水工程勘察规划研究院(原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广泛搜集、专题调查、系统分析我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的。 本图集由基础图5幅、水文地质图9幅、地下水资源图5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8幅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3幅组成,共30幅。同时有文字说明30份与附表  相似文献   

18.
邸建雷 《山西地质》2012,(1):50-51,54
对太原市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确定了城市地质环境主要为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质灾害等,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57年10月7日到17日在列宁格勒召开了第三次全苏水文地质代表会议。第一次全苏水文地质会议在1924年举行,第二次是在1928年。从第二次会议以来的这一段长时间内,在水文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第三次全苏水文地质代表会议引起了水文地质专家以及相近学科的专家很大的兴趣。大会除了听取有关主要水文地质问题报告外,还组织了一些小组会议,一共有10个小组进行着工作,其中有一个是地下水和河流的地下补给问题小组。在这个小组里听取和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的报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关系;土壤-土的湿度、物理性质和动态;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水文地质分区和水文地质图。其中大部分报告都是有关区域地下水动态问题的。在这个小组里一共听取了35个报告,以及许多通讯报导。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1985,(3)
(一)根据一九八四年西北、内蒙六省(区)地下水观测研究新疆会议的建议,为了促进西北各省(区)地下水观测研究工作深入发展,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于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六月六日在西安召开了“西北、内蒙六省(区)地下水均衡试场(站)设计方案技术研讨会”。新疆、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省(区)水利厅(局)与所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