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朱父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1,20(4):463-470
分析了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区域差异、南海岛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异、人才及农业景观的区域分布等问题,指出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条件和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各种文化景观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海拔依次成圈层展布的特点。沿海平原地带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工业发展、交通设施齐备,整体文化水平处在最高层次。岛内丘陵、山地地区文化相对落后。另外,东部地区普遍先进于西部地区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承德地区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以GIS中移动搜索法的点距离空间平滑分析法为支撑,从地理区域这一角度分析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承德地区自然类景观,以“山”、“水文”、“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布主要位于中低海拔高度的平坦地区;承德地区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划分为军事活动类、经济活动类、房屋建筑类、美愿与纪念类、满蒙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历史时期的军事、生产生活、社会变迁的相对频繁程度以及人口稠密情况基本上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肇庆传统村落为对象,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其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受传统山水文化理念影响,村落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组合形成了临水而居型、依山而建型、平地展开型和依山傍水型4种类型;2)传统村落空间扩张则受到宗族和血缘关系的支配,形成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村落空间组织;3)公共场所周边街巷整合度较高,地势平坦地区街巷结构可理解度较高;4)区域内建筑文化景观主要有广府和客家,其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5)尽管区域内存在不同的文化分区,但其建筑文化景观具有显著的岭南文化基因;6)自然地理环境是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形成的基底,社会基础和文化传承则分别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保障了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国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既体现出地区和国家的地理环境条件,也能反映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宗教传统等特征。本文通过对欧洲各国国旗图案的形状、颜色、特别标志等内容的分析,得出国旗文化的地域特征,并将该区国旗文化景观划分为三类:十字型、条带型、盾徽标志型,分别分布于北欧及北海沿岸,欧洲中部、东部,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得里亚海沿岸。  相似文献   

5.
根据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地域机制",以客家扩展聚居区炎陵县为例,结合历史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发掘分析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研究结果表明:(1)迁徙由来、地域背景分别是客家文化景观的共同基因、本土基因;(2)由共同基因以"反客为主"的作用方式与本土基因形成了地方客家景观本质特性的主体基因;(3)保护与传承意识形态是决定其主体基因能否在世代遵循并坚守着"原汁原味"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的人为基因。基于这些独特基因构成内在相关联的地域机制而所表达的特征,提出了应加强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传承开发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晨  修春亮    伟等 《地理科学》2014,(4):420-429
将北京市地名作为离散点,以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为支撑,从地理区域这一角度分析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突破了以行政分区表达空间变化的通常框架。通过对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一定程度反映出北京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功能分区,同时对探索北京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借鉴意义。研究发现:北部与西部山区为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区,与北京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中部与东南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为文化景观类地名集中区;各文化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具有差异,中部为政治、商业、园林、建筑与工程文化类地名集中区,东南部为经济、水利工程类地名集中区,西北部与东部是军事文化类地名集中区,西北部与东北部为园林文化类地名集中区。  相似文献   

7.
彭静  杨艺 《热带地理》2012,32(6):639-646
不同的族群来源和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地区语言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分布特征,在海岛背景下尤其如此。以自然地理空间上的涠洲岛(不涉及同一行政区划的斜阳岛)作为研究区域,以其方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北海市地名志、内部影印资料、访谈材料和笔者于2004―2009年4次上岛调研考察所得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对北部湾涠洲岛村落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岛上方言文化景观的形成受不同文化源流的影响,形成了由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三大块构成的方言文化景观和区域差异,分别呈片状、板块状和方言岛分布,呈现出由岛中心向四周扩散直至沿海的圈层状分布格局,是最能反映涠洲岛多元文化内涵的“活化石”,对于认识方言传播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捷  张宏磊  唐文跃 《地理学报》2012,67(12):1675-1685
书法景观作为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是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全球化城市景观更新背景下的演化特征规律,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设计书法景观指数对北京、江苏、安徽、香港、四川等19个案例地典型地段的12种案例类型的书法景观调查统计,揭示了中国城镇书法景观存在多种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即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存在于不同属性的城镇之间、城镇内部不同文化和功能属性的街区之间、以及同一街区的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现代化和全球化、文化认同、城市更新、商业驱动,并构建了一个相应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人潜意识地将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景观标志和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使得书法景观具备了空间地方界定和定义的功能,并促成了城镇中文化象征空间和地方感的形成以及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书法景观研究对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云才  韩丽莹 《地理研究》2014,33(1):143-156
在城镇化、现代化和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已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空间特征和现象,破碎化直接催生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孤岛化现象,直接影响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成为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重要障碍。本文以苏州市甪直镇为例,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孤岛化评价指数,评价甪直古镇传统文化景观的格局的综合特征和景观孤岛化现象、特征及形成过程。在传统文化景观孤岛化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保护圈层、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和景观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拓展、连接和传统文化景观与缓冲空间的有机复合,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云才  韩丽莹 《地理研究》2014,33(1):143-156
在城镇化、现代化和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已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空间特征和现象,破碎化直接催生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孤岛化现象,直接影响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成为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重要障碍。本文以苏州市甪直镇为例,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孤岛化评价指数,评价甪直古镇传统文化景观的格局的综合特征和景观孤岛化现象、特征及形成过程。在传统文化景观孤岛化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保护圈层、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和景观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拓展、连接和传统文化景观与缓冲空间的有机复合,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1.
乡愁主题的新民谣具有场所叙事特征,通过NVivo10质性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分析新民谣歌词与评论,探讨场所叙事理论视角下乡愁呈现的维度特征与生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乡愁呈现空间、时间、记忆及情感维度。乡愁中的空间维度包括家、地方和区域不同的尺度空间,以家为核心意象的乡愁是最广泛的实践;时间维度中具有日、月、年嵌套的时间层次,体现了循环和线性时间下乡愁的表征;乡愁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交融;记忆维度表现了场景、人物和事件。乡愁是主体人与客体地方在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坚 《山地学报》2002,20(5):526-530
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其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聚环境,近年来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山地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建构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构成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村落文化景观。开展中国山地村落聚居空间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文化研究、乡土研究的需要,而且也是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及现代旅游文化村落设计的需要。特别是在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损毁的今天,倡议传统村落及其保护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乡土建筑、地方文化、景观资源三方面入手,提出山地村落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分析中国山地落环境空间、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的形成及布局特点,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论点:对中国山地村落的类型及境界进行分类;阐述中国传统的、系统的村落规划思想;对山地村落作多维空间的立体图象研究,寻求景观后深刻的文化影像;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措施等等。希望能对山地村落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从文化景观感知角度出发构建都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者文化景观感知指标体系,探讨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游客文化景观感知分为四个维度:“曲艺表演和手工艺品文化景观感知”、“儒学建筑和名人故居文化景观感知”、“饮食文化和交通工具文化景观感知”、“节庆民俗活动文化景观感知”。(2)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对于文化景观感知的四个维度的认同度均和游客的重游意愿之间都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3)旅游者对夫子庙节庆民俗活动文化景观以及夫子庙饮食文化和交通工具文化景观的感知到的认同度越高,则其重游的意愿也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14.
林琳  袁广盛  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192-1203
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的同时也高于现实,不断重构、书写现实空间。本研究援引邂逅地理及地方感等理论,以5部华裔社区空间题材的电影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五部影片中关于华裔社区的选择再现及其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发现:①影视文本首先从民俗仪式与风水文化两个空间文化符号出发,构建地方性;在此基础上,电影文本以景观符号为切入口再现华裔社区的物质空间,实现新的地方营造。②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华裔社区成为“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邂逅的重要场所。③非表征理论通过强调人的“身体”与族裔社区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地方协商和情感融入框架下探索新的邂逅。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电影文本中族裔社区的文化多元性与地方治理的关系,为族裔社区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地方治理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节庆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但有别于日常生活,它透过空间的样貌转换,改变了日常生活空间,形成暂时性的景观,切换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想象,进而形塑地方的特性。节庆形成的景观,是一种空间生产的过程与短暂结果,可以将其做为解读节庆背后意涵的文本。亡灵节是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节庆之一,本文透过民俗文化区域、文化扩散及文化整合等3个民俗地理概念,以及列斐伏尔所提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等空间的生产3个面向,探讨其在地理与空间上的意涵。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 《地理科学》2017,37(7):1104-1111
研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响应、时序分布特征等,得出结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省域分布层面集聚型分布特征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带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现状。 山西省11个地市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类型、数量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帅强  邓运员 《热带地理》2018,38(1):131-142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探讨景观基因及其图谱和画卷式旅游规划概念,建立了基于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古城镇“画卷式”旅游规划技术;遵循“一目标、二意义、三功能、四特性、五要素”的理论结构,探讨以基因信息的遗传路线和文化故事表达为图谱形态的“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靖港古镇为例,结合实地走访与历史文化特色分析等方法,探寻了该古镇景观主体基因图谱,构建并运用了“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靖港古镇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是主体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军事科教的活动体验是内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地方性很强的民俗活动是外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宗教文化活动是局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文化景观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按农业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胶东海洋渔作文化区、鲁南旱作—水作—渔作文化区、鲁中旱作文化区和鲁西旱作—牧业文化区;按民俗、宗教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半岛民俗宗教文化区、孔孟之乡民俗宗教文化区、运河沿岸民俗宗教文化区、泰山民俗宗教文化区和淄潍民俗宗教文化区。详细探讨每个文化区的共性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李凡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9,28(6):1550-1561
明代以来佛山的民间信仰迅速发展,神庙系统庞杂,既有广府民系的属性,又反映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特征,对佛山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神庙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神庙景观为视角,研究表明:明代至民国初年,神庙景观基本上以祖庙铺和明心铺及其周围地带为核心,呈自南向北逐渐扩展的分布总趋势,并与佛山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相一致,逐渐形成了以佛山祖庙为中心的北帝信仰文化景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北帝巡游路径空间的解读,反映出佛山民间信仰场域的构成,以北帝信仰为纽带,形成了以祖庙为中心的"中心—四方"空间形式,整合了佛山的城市社会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