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拉砾岩型红土镍矿形成过程相对较特殊,系辉石橄榄岩经剥蚀、搬运、沉积形成砾岩及巨砾岩之后经风化淋滤富集而成矿。成岩成矿过程短:成岩于早更新世,成矿期为早更新世以来。橄榄岩质砾岩分布面积5. 5 km~2,决定了成矿后矿床(体)规模仅为中型,边界品位矿体平均厚度为3. 62m,工业品位矿体平均厚度为2. 92 m,工业品位矿石量仅占5. 23%。其矿床规模、品位和品级等与直接由超基性岩经风化淋滤富集形成的红土型镍矿差别较大。现阶段开采利用将处于亏损状态。"走出去"进行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时,应首先确定其成矿母岩岩性,对砾岩型红土镍矿勘查不宜超越预查阶段。  相似文献   

2.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百友  刘洪滔  杨平  孙媛 《地球学报》2013,34(S1):202-206
全球红土型镍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红土型镍矿体则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规律。红土型镍矿化强度明显受成矿母岩成分(包括镍含量、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成矿时间长短及风化壳成熟度的影响和控制。红土型镍矿的矿床类型主要受气候、大地构造背景、构造隆升状态控制, 并受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成矿母岩岩性及其蛇纹石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某红土型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变化规律及矿床成因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矿床是由超基性岩橄榄岩在热带及亚热带常年高温、雨旱交替且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经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矿;与在中生代、新近纪、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蛇纹岩风化壳有关.  相似文献   

5.
30~#矿权区位于菲律宾迪纳加特岛北部,区内发育有红土型镍矿床。本次勘查圈定4处矿(化)体,其中以Ⅰ、Ⅱ、Ⅲ矿(化)体的矿化范围较大,厚度变化系数为45%~50%(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红土型镍矿体平面上呈地毯状展布于地表,厚度受地形控制,富镍矿体分布于矿权区东部的5、6、11、12小区;剖面上从地表向深部矿体为铁质红土层、松散红土层及高岭土化蛇纹石化橄榄岩层。30~#矿权区红土镍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普通矿到富矿两个阶段,红土镍矿石属于酸性矿石。  相似文献   

6.
红土型镍矿占世界上镍矿总储量的85%。近年来,红土型镍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较详细地总结了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红土型镍矿床的矿化类型和成矿条件,并归纳出红土型镍矿床7个方面的关键找矿标志。红土型镍矿床按其成分和内部结构不同可分为褐铁矿带、粘土带、腐岩带及风化基岩带。根据不同带内镍矿化特征和载镍矿物特征,又可将红土型镍矿化分为硅酸盐型、粘土型和氧化物型3类。红土型镍矿床形成条件分析显示,富镍超基性岩是其形成的物质条件,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是其形成的风化营力条件,地形-地貌和构造组合为镍元素活化-淋滤-沉积提供了通道和赋存空间,良好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了内在的成矿动力,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其形成后的保存提供保障。红土型镍矿床的关键找矿标志主要有富镍超基性岩发育的构造位置、风化壳发育、岩性为超基性岩、有利的地形-地貌、遥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区。  相似文献   

7.
红土型镍矿是基性、超基性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经过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基性、超基性岩是此类矿床的成矿母岩。因此,以往针对红土型镍矿的找矿勘探首先是寻找基性、超基性岩。笔者近期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Kolaka县发现了一种新型红土镍矿床,该矿床成矿母岩并非是基性、超基性岩,而是砾石成分以超基性岩为主的一套砾岩。为了区分传统意义上由基性、超基性岩风化淋滤形成的红土型镍矿,笔者将其称为砾岩型红土镍矿。该矿床的结构分带由上往下可分为:腐植土层、红土层、强风化砾岩层、半风化砾岩层、砾岩层,镍矿体主要分布于半风化砾岩层中。初步认为矿床是由砾岩经过风化--水解-淋滤-沉淀富集等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老厂红土型银锰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提出本矿床总体属初生红土型银锰矿床,成矿作用主要与红土化作用有关,银锰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C2+3—P1碳酸盐岩,并将银锰次生富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Kolonodale矿床是东南亚红土镍矿带上一处典型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矿床产自富镁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矿化剖面自上而下出现红土层→腐岩层→基岩层垂向分带。红土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上部,载镍矿物是铁质氧化物。硅镁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中下部,载镍矿物为镍蛇纹石、镍滑石等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沿矿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非常显著,Ni次生富集效应明显。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多样性,Fe、Al、Ti、Cr属残留富集组分,Si、Mg属淋滤缺失组分,Mn、Ca、Co、Ni属次生富集组分。通过典型矿床对比,Kolonodale矿床属原地自生硅酸盐型红土镍矿床,其发育受地质背景和地表环境条件的综合制约。富镁超基性岩、良好的构造组合、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湿热热带雨林气候、有利地形地貌等均是成矿有利条件。综合分析认为,Kolonodale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腐岩化、红土化和次生富集3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0.
Kolonodale矿床是东南亚红土镍矿带上一处典型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矿床产自富镁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矿化剖面自上而下出现红土层→腐岩层→基岩层垂向分带。红土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上部,载镍矿物是铁质氧化物。硅镁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中下部,载镍矿物为镍蛇纹石、镍滑石等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沿矿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非常显著,Ni次生富集效应明显。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多样性,Fe、Al、Ti、Cr属残留富集组分,Si、Mg属淋滤缺失组分,Mn、Ca、Co、Ni属次生富集组分。通过典型矿床对比,Kolonodale矿床属原地自生硅酸盐型红土镍矿床,其发育受地质背景和地表环境条件的综合制约。富镁超基性岩、良好的构造组合、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湿热热带雨林气候、有利地形地貌等均是成矿有利条件。综合分析认为,Kolonodale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腐岩化、红土化和次生富集3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红土型镍矿分布较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该类矿床产于超基性岩带顶部红土型风化壳内,矿石多为含镍的褐铁矿化黏土,其产出规模、分布范围和品位高低与原岩类型、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和构造条件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风化-淋滤-淀积的产物,矿石的矿物组分与风化土的矿物组分大体一致,属黏土硅酸盐镍矿床。本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初步研究,总结出了该类矿区找矿标志及成矿规律,对寻找红土型镍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镍矿床类型为岩浆硫化镍矿床和红土型镍矿床。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和综合世界红土型镍矿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世界红土型镍矿的资源概况、地理分布、地质特征以及勘查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 文章对我国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走出去勘查和开发利用国外红土型镍矿资源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灿  孙建平  程迁群 《地球学报》2013,34(S1):221-228
红土型镍矿为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地表风化壳型矿床, 具有矿床分布相对集中、矿床规模大、矿床勘查类型简单、找矿标志明显等显著特点。本文简要总结了红土型镍矿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地质特征, 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走出去”实施多个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实例的基础上, 系统对红土型镍矿的找矿、勘查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 提出红土型镍矿的“三段五步法”找矿勘查程序、有效找矿方法和快速勘查评价模式, 并对红土型镍矿勘查评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汇洋镍铬矿区发育板块碰撞成因的蛇绿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与铬铁矿化关系密切,在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过渡带中铬铁矿化较为集中,铬铁矿多呈薄层块状或浸染状与围岩岩性条带呈"互层状"产出,块状、浸染状的铬铁矿重复出现;矿区内原生铬铁矿化非常普遍,虽然未构成原生铬铁矿体,但为次生红土型铬铁矿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矿区内第四系中赋存有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砂矿,并与同类型镍矿共生;铁质红土层是最佳的含矿层位,松散状红土层次之;铬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有3个铬铁砂矿化区,矿体厚度5~7m,铬铁矿品位w(Cr2O3)=2.0%~4.1%。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广泛分布着中生代(Mz)基性岩浆岩,但由此形成的风化残积红土型铝土矿床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带。也就是说,除成矿母岩外,低纬度带的自然气候环境是红土型铝土矿成矿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但在低纬度带的成矿母岩分布区域内,是否成矿或矿体的优劣,取决于矿源层的厚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铝土矿的形成过程,是自成矿母岩风化初始阶段至红土形成阶段,铝铁物质逐渐富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东部某铜镍矿床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某镍矿床矿体产于同源同期侵入的基性一超基性岩体内,其含矿岩石为橄榄岩、橄辉岩以及辉石岩,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从岩石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岩浆岩特别是超基性岩与成矿的关系,运用岩石化学各种图解分析,认为与该矿床形成密切相关的超基性岩为铁质超基性岩,具有贫铝的特点,通过分析认为该镍矿床的形成具有强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卫古岛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矿床是由于超铗铁岩-橄榄岩在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镍从含镍的硅酸盐矿物中淋滤出来,随地表水向下渗透到风化壳的下部,形成富含镍的次生矿物,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红土型金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及在云南的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土型金矿是含金岩石在红土化过程中经风化、淋滤、富集形成的表生金矿。在分析矿床的特征、富集规律、成矿条件、红土化过程及金在红土化过程中的迁移形式的基础上,提出4个云南红土型金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9.
高雅  邓江洪  杨晓勇  段留安  罗贤冬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52004-2022052004
位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红土型镍矿产区。在菲律宾南部的苏里高(Surigao)地区广泛分布红土型镍矿床,矿床类型属于含水镁硅酸盐型。本文主要通过对菲律宾苏里高地区Pili红土型镍矿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红土风化壳剖面的矿物学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热带地区红土风化壳的分层特征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Pili红土型镍矿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黏土层、红土层、腐岩层以及基岩。其中腐岩层镍含量可达1%以上,是主要的镍含矿层。红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土层呈现富Fe、Mn贫Si、Mg的特征。上部黏土层相对红土层反而出现富Al、Si、Cr、Ni贫Fe、Mn的特征。区别于常见的红土型镍矿,Pili镍矿红土层反而呈现贫镍的特征。剖面元素迁移率特征显示,黏土层经历了强烈的Si、Mg、Fe、Mn流失,红土层经历了Mg、Si等元素的强烈流失以及Fe、Mn等元素中等程度的流失。下层腐岩层中经历了Fe、Mn、Cr等元素的富集以及镍的强烈富集。由此我们提出三阶段过程来解释Pili红土型镍矿的元素迁移和富集:腐岩发育阶段、红土发育阶段以及晚期溶解再沉淀阶段。腐岩初始发育阶段未发生明显的元素迁移流失。红土初始发育阶段受地表流体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Mg、Si等元素的流失。红土初始形成以后,受热带地区强降水作用影响,后期还原性地表流体不断淋滤使其上部还经历了强烈的Fe、Mn流失而形成黏土层。中部的红土层也相应发生了强烈的镍流失和中等程度的Fe、Mn流失。该阶段强烈的元素迁移可能是热带地区红土型镍矿风化壳所特有的特征。流体淋滤携带的镍逐渐由红土层向下迁移,并以含镍镁硅酸盐的形式最终富集在腐岩层中。本研究的发现对该区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红土型镍矿产区。在菲律宾南部的苏里高(Surigao)地区广泛分布红土型镍矿床,矿床类型属于含水镁硅酸盐型。笔者等主要通过对菲律宾苏里高地区Pili红土型镍矿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红土风化壳剖面的矿物学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热带地区红土风化壳的分层特征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Pili红土型镍矿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黏土层、红土层、腐岩层以及基岩。其中腐岩层镍含量可达1%以上,是主要的镍含矿层。红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土层呈现富Fe、Mn贫Si、Mg的特征。上部黏土层相对红土层反而出现富Al、Si、Cr、Ni贫Fe、Mn的特征。区别于常见的红土型镍矿,Pili镍矿红土层反而呈现贫镍的特征。剖面元素迁移率特征显示,黏土层经历了强烈的Si、Mg、Fe、Mn流失,红土层经历了Mg、Si等元素的强烈流失以及Fe、Mn等元素中等程度的流失。下层腐岩层中经历了Fe、Mn、Cr等元素的富集以及镍的强烈富集。由此我们提出三阶段过程来解释Pili红土型镍矿的元素迁移和富集:腐岩发育阶段、红土发育阶段以及晚期溶解再沉淀阶段。腐岩初始发育阶段未发生明显的元素迁移流失。红土初始发育阶段受地表流体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Mg、Si等元素的流失。红土初始形成以后,受热带地区强降水作用影响,后期还原性地表流体不断淋滤使其上部还经历了强烈的Fe、Mn流失而形成黏土层。中部的红土层也相应发生了强烈的镍流失和中等程度的Fe、Mn流失。该阶段强烈的元素迁移可能是热带地区红土型镍矿风化壳所特有的特征。流体淋滤携带的镍逐渐由红土层向下迁移,并以含镍镁硅酸盐的形式最终富集在腐岩层中。本研究的发现对该区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