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  相似文献   

2.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理论所预期的轨道圆化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文(IV)的结果相比,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对轨道圆化过程的预期不如它对自转同步问题的预期那样准确.本文认为,动力学潮汐和气体沾滞是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圆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但决不是唯一的机制.在主序前和AGB后两演化阶段,纯流体动力学机制可能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V)轨道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章之一,本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粘滞理论、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简便程度,对前前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了出以上理论所预测匠轨道沦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和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出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IV)的结果相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143颗早型和125个晚型双星系统轨道偏心率与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P〈1.7d的早型主序双星都具有圆或近圆轨道(e≤0.05),即早型主序双星和晚型主序,晚型巨星组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约为1.7d;而早型巨星,特殊和10d。比较理论预期与实测统计关系,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与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而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我们的统计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双星自转同步理论给出了69个三类密近双星系统中93个子星的临界同步自转参量和临界自转周期,并把利用临界自转同步参量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与由气体星与不稳定理论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两均属同一量级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143颗早型和125个晚型双星系统轨道偏心率与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P<17d的早型主序双星都具有圆或近圆轨道(e≤005),即早型主序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约为17d;而早型巨星、特殊星和晚型主序、晚型巨星组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分别约为20d,75d,7d和10d。比较理论预期与实测统计关系,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与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而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我们的统计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7.
张瑞玉  李焱 《天文学报》2012,53(4):274-290
通过计算双星演化中的角动量转移,研究了潮汐作用下双星系统自转与公转周期的变化以及潮汐作用对双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近双星系统在主序演化时,潮汐摩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转与公转达到比较接近的状态,此后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使自转与公转达到同步转动.物质交换阶段开始后,半相接双星系统更容易出现非同步转动,而相接双星系统物质交换很难破坏系统的同步状态.同时比较了非同步双星模型与同步双星模型演化曲线在赫罗图上的不同,结果表明非同步模型在物质交换阶段主星演化曲线向赫罗图光度和有效温度高的方向移动.最后通过对统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采用该模型可以解释观测上双星超过潮汐锁定时标后仍然存在非同步转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星自转同步性理论给出了69个三类密近双星系统中93个子星的临界同步自转参量和临界自转周期.并把利用临界自转同步参量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与由气体星自转不稳定理论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两者均属同一量级.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前文(Ⅰ)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为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0.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出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1.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 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III)同步性的统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前(I)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的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首次食双星V375 Cas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和新的历元,并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取得测光解。结果表明:V375 Cas是一个类似RZ Dra的早型半相接双星系统,小质量子星充满了临界等位面,而大质量子星几乎充满了临界等位面,此星对于了解早型密近双星的演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1米反光镜Coude Reticon观测,对31个RS CVn型双星系统的37颗子星的自转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以前测得的38颗子星的数据,对RS CVn型星是否同步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都显示出同步自转性质;但无论是短周期、正常周期还是长周期组的,都有少数与同步自转不一致的例子。这与过去认为短周期和正常周期的呈同步自转,而长周期的呈非同步自转的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继续研究文(Ⅰ)中的密近双星系统。文中收集了不同作者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_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8.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自转的  相似文献   

19.
李林森 《天文学报》2001,42(4):428-435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双星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变化的后牛顿效应,给出自转对轨道产生的长期摄动效应和周期摄动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星点角和平近点经度均产生周期摄动效应,但对前两个轨道根数不产生长期摄动效,人对后两个轨道根数产生长期摄动效应,并利用理论结果对6颗双星系:EK Cep、GT Cep、NY Cep、V448 Cyg和V451 Oph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产生周期和长期摄动效应做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显示: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双星系,由此产生的后牛顿铲应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解摄动方程的平均值法求得在PPN框架中二体自转对轨道要素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长期变化影响.利用这一理论对CWCep和DRVul两颗双星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近星点和平近点角的长期摄动的后牛顿效应做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子星,由此所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摄动量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