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湖定振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湖泊科学》1992,4(4):23-28
初步分析研究了太湖定振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东、西太湖有各自的振动周期,东太湖变化范围在181—292min,平均为243min;西太湖在120—540min,平均为400min。(2)观测到的最大振幅(1/2波高)为120—130mm。(3)用差分法对定振波的特征值进行了近似估算,其周期误差为20min。(4)定振波引起的湖流相当大,当振幅为100mm时,最大流速可达±20cm/s。(5)定振波振幅的突变与气压场、风场和降水分布不均匀并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太湖及其下部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太湖大灾与治理太湖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毛锐 《湖泊科学》1992,4(1):1-8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作者论述了1991年太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比较了1991年与1954年受灾范围,总结了治水经验,并提出了有益的防洪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及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太俊 《湖泊科学》1993,5(3):195-204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本文对该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工程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该工程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目标利用功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太湖的泥沙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小根 《湖泊科学》1992,4(3):54-60
历史时期,太湖是不断扩展的,其平均扩展速率为0.37km~2/a。据沙量平衡分析与计算表明。因湖岸崩塌和太湖水系的输沙作用,近期太湖的泥沙淤积量为9.28×10~5t/a.泥沙数量虽然不大,但经过长期的积累,对太湖演变具有深刻影响。就自然演变趋势而言,近期太湖面积仍以0.168km~2/a的速率扩大,容积则以3.95×10~5m~3/a的速率减小,太湖正进一步向浅平方向演变。然而,因围湖造田,建国以来,太湖的面积则以4.58km~2/a的速率在减小。  相似文献   

7.
2002-2003年太湖鱼类学调查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朱松泉 《湖泊科学》2004,16(2):121-125
2002-2003年对太湖鱼类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48种(和亚种),隶属于15科、18目。比上世纪50至70年代调查的103种减少了55种。分析了鱼类种类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环湖大堤和闸坝建设,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交通,以及水草湖区面积的萎缩和沉水植物的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数据的太湖藻华水体识别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2007年5月太湖爆发的蓝藻水华事件,利用MODIS植被指数数据对其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MODIS数据可成功提取蓝藻水华信息.近红外/红光波段比值识别模式和植被指数NDVI值、EVI值识别模式均可确定蓝藻分布范围,但前两者不易将高浑浊水体区分开来,或不易识别低蓝藻分布区域,因此易扩大或缩小蓝藻分布范围;而后者由于引入了背景调节参数,可有效抑制背景水体及泥沙的影响,因此根据EVI值得到的蓝藻范围及强度较为真实的反映了藻华情况.该研究可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监测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卢志娟  裴洪平  汪勇 《湖泊科学》2008,20(6):802-805
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俊峰  孙顺才 《湖泊科学》1995,7(2):151-156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是洪涝平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洪涝平原生产布局和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方法。首先概化平原内河图,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拟水流运动,得到各地的水位和流量,比较水位和数学地形模型(DEM)的高程,将水位高过DEM的地方划为洪涝危险区,本文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作出洪涝风险图,并且介绍了洪涝风险图在国民经济部门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