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坤  陈申鹏 《广东气象》2015,37(1):59-61
根据"深圳天气"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维护经验,结合2014年2次暴雨和1次台风服务,分析这两种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在重大灾害天气过程和日常天气下维护微博和微信提出建议。认为微博适合于日常随时分享气象科普,在灾害天气时可以高频率地发布信息;微信适合在重大天气前推送消息,准确及时、送达率高,提醒关注粉丝提前做好防御。微信在未来气象服务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其推送信息的转发分享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微信自动回复功能可以与实况、预警相结合,方便用户获取定点预报或其他预报产品,比微博预报员互动回复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广东气象》2021,43(3)
在日常气象服务的基础上,探索面向冷空气、台风、降雨、高温等天气过程,基于精细化预报产品的智能解读算法,使用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风速等要素预报,通过Java程序自动计算,最终在广东天气微信公众号中实践应用,给用户提供简短的天气提醒文字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现今,微博已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在对灾害性天气进行服务时,微博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期间,"浙江天气"新浪微博以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共计发布博文331条,累计阅读量1969万余次,其中单条微博阅读量最高达132万次,单条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达103万次,其中多条微博被中国气象科普、浙江发布、新浪浙江、浙江在线等媒体大V引用、转载,获得了良好的传播和服务效果。通过对此次台风微博服务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浙江天气"新浪微博对重大天气事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气象部门的影响力,提升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6年在东莞开展的一次对微博微信的调查,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的人群对"东莞天气"微博、微信使用时间段、满意度、需要服务的内容、存在问题、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帮助等展开了调查,分析了不同人群对于政务微博微信的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微博微信的传播渠道在不断扩大,100%的调查者都在使用微博或微信、年龄层分布也较广;入睡前是受众浏览微博、微信最多的时间;受众最愿意得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服务,并且在咨询天气时愿意与公众号互动;互动不足是微博微信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选择出行时段是公众认为对生活最有帮助的,从事户外商业活动对具有针对性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有较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借助广州天气新浪微博平台,开展用户行为和公众对汛期重大天气过程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公众习惯不定时地浏览天气信息,上午的访问量是下午的2倍多,早晨08:00之前访问量更为集中。与中长期天气预报相比,公众对汛期不稳定天气实况和短临天气预报的需求更加迫切;公众最关注的灾害性天气依次为暴雨、台风、雷雨大风和高温,并且对这4种灾害性天气的服务需求同。暴雨主要关注起止时间、积水内涝等次生灾害;台风主要关注大风、降水、登陆时间地点;高温主要关注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象部门运营的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紧扣天气气候,但一些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表达可读性不强。面对需求和竞争,建议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在遵照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及时准确提供核心天气信息前提下,开发天气与其他行业的服务产品,创造“天气+”的服务价值,并将这些个性化信息精准送到用户;同时要提升信息的编排技巧,将专业的气象信息通俗化表达;而在日常运作中,要巧借台风、降温等重大天气过程进行市场化运作,才能聚合更多用户,实现气象信息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江  俞宙  肖然 《广东气象》2014,(3):71-73
作为移动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新渠道,全国气象部门陆续开通了提供气象服务的微信公众号。但微信公众号通用的菜单式服务存在排版生硬,功能分散等不足,大多数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缓慢。本文阐述了通用微信公众号技术存在的不足,并以广东天气微信微门户(缤纷微天气)项目建设为例,介绍了HTML5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HTML5技术,把微信公众号打造成类似手机客户端的效果,为用户提供更精、更细、更受欢迎的气象服务。全新推出缤纷微天气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显提高了粉丝的新增率、留存率和活跃度,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统计"顺德天气"运营数据和阅读量,分析了"顺德天气"微信公众号现状和概况,着重对微信图文推送消息的关注回复、封面、标题、内容、推送时间、编辑技巧、提高阅读量技巧以及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气象微信图文推送消息服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6年影响浙江省的两个秋季台风"莎莉嘉""海马"的移动路径、地形影响、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莎莉嘉"台风暴雨属台风远距离暴雨,而"海马"台风的降雨为本体环流降雨;地形、冷空气影响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尤其明显,地形作用和冷空气是"莎莉嘉"台风暴雨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海马"台风影响时,冷空气位置偏北,为台风本体环流降雨造成的暴雨;秋季登陆台风与其他天气系统主要是冷空气共同影响的降水需更加关注,同时应更加注重雨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崔洁  胡云丽  刘敏 《浙江气象》2019,(1):31-34,42
利用杭州气象微信公众号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运行数据,分析微信公众关注人数和文章阅读人数之间的关系、新增关注人数和文章转发量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关键词和点击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固定气象信息栏目的关注程度及变化。通过分析,对杭州气象公众号未来的改版设置、文章创作关注点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台风路径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三个路径相似台风(01号Nepartak、14号Meranti和17号Megi)在江西的暴雨落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移动路径相似,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度、水汽输送条件、台风与冷空气结合等差异共同导致在江西暴雨落区不同。台风Megi在江西形成暴雨范围最广,Nepartak次之,Meranti最小。台风Megi登陆后江西地区水汽通量和天气尺度上升运动最强,天气尺度持续稳定性降水以及后期台风环流与低层冷空气相结合,导致降水累计值最大。台风Nepartak影响江西期间无冷空气与之作用,形成的降水以中尺度对流性降水为主,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加剧中尺度对流上升运动,造成以短时强降雨为主的暴雨。台风Meranti影响时江西东北部天气尺度上升运动相对前两者较弱,影响时间相对较短,形成的暴雨较前两者偏弱。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气象服务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乘风前行显得非常重要。为顺应发展潮流,抓住直播东风,2017年起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开始尝试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重大天气过程服务。2018年夏天,台风扎堆来袭,"玛莉亚"、"安比"、"云雀"、"摩羯"、"温比亚"接踵而至,短短一个月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策划并开展了四次全省联动的大型网络直播。本文将以"江浙沪包邮区首次联合直播,追踪台风安比"为例,浅谈融媒体时代,天气如何玩转直播。  相似文献   

14.
微信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微信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讨论,从微信适合气象服务的特点,如服务内容丰富、功能选择更多、无收信压力、一对一的互动、跨平台沟通无障碍、无资费困扰更加免费、盈利模式的扩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再根据不同的微信平台进行区别,推荐简单气象信息服务可选择公众平台订阅号,更加完善且内容丰富的的气象业务服务则可选择公众平台的服务号;通过"扫一扫"二维码、提高服务质量绑定忠实用户、与朋友圈微博进行互动等方式对气象微信进行推广使用,使微信的群发与后台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使气象服务提供者更便予与公众交流,更好地向公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109号台风“梅花”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是自黄海海域北上影响辽东半岛的台风,两次台风降雨量和风力的预报均出现偏差。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台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度110°-120°E附近低槽、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形状的改变及北方冷空气对台风北上路径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北方冷空气对北上台风引起的降雨十分关键,降雨主要由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造成。日本海高压伸向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压脊对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影响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冷空气的配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6—2019年淄博市气象台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与气象服务信息,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分析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的关注度,重点对比研究高影响天气在声讯电话和微信方式下的关注度,并对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的理论值与统计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方式正从传统的声讯电话拨打向新媒体的微信阅读转变。声讯电话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大风、暴雪、暴雨、雷暴、寒潮、高温、台风;微信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暴雪、雷暴、大风、暴雨、寒潮、高温、台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在微信方式下比声讯电话方式下高。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可信度高,经检验,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理论值与统计值的相关性在声讯电话方式下比微信方式更显著,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以2010—2013年深圳市气象局门户网站"业务咨询"板块公众咨询信息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为基础,从咨询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多种气象因素的关联性等角度,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揭示公众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在时间和要素上存在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汛期是一年中市民最为关注天气的时段,周三和周五是一周内公众气象信息需求最大的时段;汛期市民最关注的天气是台风,秋、冬季节市民更为关注气候预测信息。2)市民高度关注降水,其精细化和个性化预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相对湿度的关注,主要源于对"回南天"等潮湿天气的关注;日照时数与公众咨询密切相关,但主要通过降水间接影响;市民较少咨询气温,但在炎热、寒冷天气下,气温与市民咨询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山神”和“海燕”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台风后期东折路径不同,台风“山神”先后受孟湾槽东移以及西风槽加深东移及高原槽移出致副高减弱东退南落引起,“海燕”则是孟湾槽东移副高减弱东南斜造成;“山神”停编前在广西是单一的暖云降水,停编后其残余环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影响引起桂东强降雨,“海燕”影响广西时恰好冷空气南下,两者结合降雨增幅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散度场涡度场表明“海燕”抽吸作用比“山神”强得多,水汽辐合量两者相当,但辐合高度“海燕”更高;水平风垂直切变“海燕”比“山神”小得多,小的垂直切变有利于雨区集中,使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对出行和天气信息获取的需求,设计开发了禅城气象交通微信公众号。该微信公众号包括天气查询、交通查询和应急咨询3大版块,采用数据同步、在线地图开发和微信对接等相关技术,实现了气象、交通、水务等数据的在线接入和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与气象相关的互联网新闻、舆情大数据和新媒体发展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利用影子价格法,对江西省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发现,大部分公众更关注当天天气,对其他气象相关问题的参与度较低;近年,微博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升,并且发展空间大,服务效益接近电视,微信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明显低于微博,但其发展潜力较大,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升。因此,建议气象部门加强气象工作的社会化宣传,加强新媒体的气象服务传播,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