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作为地籍测量中的基础工作,土地勘测定界为勘界和边界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源和科学依据。研究了勘测定界的实施流程及勘测定界的成果要求,分析了在清华山维EPS软件中使用模板定制和直接二次开发方法在勘测定界自动化中的利弊,推导了坐标解析法求解不规则多边形地块面积的公式,并使用VBScript开发语言实现了勘测定界图的绘制、界址点和距离的自动标注、宗地面积的自动计算与标注、输出界址点表的功能。结果表明,自动化成图工具优化了清华山维EPS软件使用体验。在有多块宗地的情况下,可以人工指定界址点起始点号,克服了常规软件存在的问题,加快了内业处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宗地图存在绘图不准确、工作量大等问题,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设计开发了一种宗地自动出图模块;并将宗地图转化成dwg格式图件,实现了CAD-GIS-CAD的无缝链接工作模式;将GIS引入宗地图内业工作,拓展和丰富了宗地图数据处理方式。该模块实现了批量读取宗地地块,自动提取宗地四至信息,快速生成界址线,灵活、合理标注界址点号、宗地号等标注信息,自动添加图廓、图幅号、比例尺等地图要素等功能,实现了制图、出图自动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AutoLisp语言在Auto CAD作图功能的基础上对地籍图进行制作,实现了界址点自动展点,界址线的隔圆连线,自动截断,以及宗地信息的自动标注,本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总结结构及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图解法界址点坐标改正计算的方法。该方法以实地丈量的界址边长及界址边方位变化最小为约束,进行图解界址点坐标改正计算。实例计算表明,平差后的界址边长与实测值一致,并实现了几何图形保真。除界址点坐标精度难以满足地籍调查解析法要求外,界址边长、界址点相对位置关系、宗地面积均能满足地籍调查解析法需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地籍测量和拨地测量中,经常要计算地块的面积。用坐标解析法计算多边形面积,需要先测算出界址点(或界桩点)的坐标。测量界址点坐标可用极坐标法或导线法。导线法就是沿界址点测闭合导线,经近似平差后推算出界址点坐标。再用解析公式计算多边形面积。  相似文献   

6.
基于EPS中VBScript二次开发在地籍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华山维中VBScript脚本语言的构成、规则、函数和运行的介绍,探究其开发特点,结合地籍处理实际需要编写脚本程序,通过实现删除空界址点号、删除多个重复界址点中没有点名的界址点等功能扩展,从而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宗地图是土地调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宗地图专题注记的配置美观程度直接影响着宗地图输出质量。本文从地籍权属要素语义出发,针对宗地图专题注记特点分别提出基于角平分线的界址点点号注记、基于空间位置修正的界址边长注记以及基于等分点的宗地四至注记配置算法。针对界址点点号注记易产生的压盖情况,提出基于近似圆的压盖检测算法。最后通过系统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宗地图专题注记配置算法具有较好的标注效果和较高的运算效率,提高了宗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地籍测量和拨地测量中,经常要计算地块的面积。用坐标解析法计算多边形面积,需要先测算出界址点(或界桩点)的坐标。测量界址点坐标可用极坐标法或导线法。导线法就是沿界址点测闭合导线,经近似平差后推算出界址点坐标。再用解析公式计算多边形面积。 本文推导了不计算坐标,直接由观测边和观测角计算多边形面积的公式;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李健 《浙江测绘》1994,(2):36-37
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是用界址点中误差来反映,在检测界址点精度时,一般是抽样在控制点上用极坐标法重复测定界址点坐标值,来计算界址点中误差,另一种方法是丈量界址点间距,  相似文献   

10.
辛星  谷金 《测绘工程》2018,(1):73-76
在GPS-RTK测量界址点时,通过点校正获取坐标转换参数会引起系统性的坐标转换残差;在测定建筑物墙角等界址点时,只能以接收机天线的外缘靠近墙角位置,使得天线中心偏离界址点的实际位置,导致界址点测量偏心差。为此,通过在测区所有已知点上检测其坐标以建立测区的坐标转换残差改正模型,并导出三种基于天线偏心改正的界址点坐标计算及其误差公式,基本消除RTK界址点测量中的系统性误差影响。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原理简单且便于外业施测和编程实现,可提高GPS-RTK界址点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苏韬  方鹏  陈胜林  袁金球  刘涛 《测绘通报》2012,(4):83-85,94
针对当前地籍要素标注的缺点,提出基于凸包的界址线绘制方法,并结合坐标平移、旋转和复合动态技术,基于界址线型表达提出自动的、动态的宗地图标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而且灵活,可提高宗地图标注的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地籍测量是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上附属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的测绘工作,其中关键是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坐标)。目前,界址点的测定方法一般使用支距法或导线法,测站至界址点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据笔者了解,一些单位在界址点测定时注意了测角精度,  相似文献   

13.
界址点与界址线的提取在土地确权工作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传统的界址点与界址线提取方法需要经过人工判断,根据判断后的结果将界址点与界址线相对应的属性信息手动输入到属性表中。而过多的人工干预使工作效率降低,同时也容易引发各类错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界址点与界址线提取的优化算法。该算法的思路为:(1)利用ArcGIS中的建模工具建立一套针对全部宗地的数据预处理模型,通过该模型生成相应的界址点与界址线的模板文件;(2)利用地理空间数据抽象库(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GDAL)读取宗地与模板文件的若干属性字段信息;(3)生成并自动读取宗地界址点与界址线文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人工干预,提高了界址点与界址线的提取效率。在实际生产尤其是在大批量界址点和界址线的提取工作中,该方法具有相当的优势,为中国同类土地监测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创性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针对界址点测量误差来源中起始误差含义、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缺少精确分析等问题,基于RTK规范和地籍调查规程的相关技术指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界定了起始误差的含义,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起始误差的大小及其影响程度。采用极坐标法测量界址点时,其起算误差应理解为测站点与定向点之间的相对中误差;起算误差是界址点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实践中定向边长应尽可能选用长距离已知边,定向边长不宜小于测站最大观测距1/2。理清了界址点测量中起始误差的含义,理论与实证的起算误差大小相当,能够用于支撑相关规程制定和修改地籍图根控制测量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建霞 《测绘科学》2015,40(3):135-140
针对传统数字地籍测量存在生产周期长,测区内精度不均等问题,使用航测手段开展界址点地籍测量是地籍测量领域追求的目标。当前数字航摄仪具有几何精度高的特点,使影像地籍的实现成为可能。该文以国产SWDC数字航摄仪为基础,在获取高分辨率低空影像的前提下,开展5cm地籍界址点航测应用研究;阐述了具体测区的1∶500地籍界址点生产性航测试验。结果表明,GSD为4cm时,SWDC航测的平面精度优于5cm,满足高精度地籍界址点测量的精度需要,证明了国产SWDC实施精细航测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准确地测定界址点的位置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工作。界址点精度是保证把籍测量成果质量的关键,界址点是否准确还直接影响到所有者、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界址点在不同测定情况下所产生的精度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便工作中正确地进行处理和估算。本文对界址点测定方法和精度作一些探讨,供讨论。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中地块界址点的设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山区和平原地区不同的地块分布特征,探讨界址点的设置方法和原则。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采用该方法设置位置适宜、数量合适的界址点,能更好地反映地块界址线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地籍界址点测定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克银 《测绘通报》1999,(1):32-35,42
准确地测定界址点坐标是土地产权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地籍信息系统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在地籍界址点测定的方法选用上,普遍存在着不论界址点设置复杂程度如何,一味追求采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而忽视其他辅助定点方法的灵活运用的倾向。本文重点介绍在数字地籍测量中,获取解析界址点坐标的主要方法与公式,特点与适应范围及技术要求,仅供测量时比较,选用。  相似文献   

19.
林立营 《现代测绘》2010,33(1):46-47
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的测量方法有很多,本文重点阐述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方法,同时还讨论了隐蔽界址点的测定方法,并说明界址点测定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准确地测定界址点坐标是土地产权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地籍信息系统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在地籍界址点测定的方法选用上,普遍存在着不论界址点设置复杂程度如何,一味追求采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而忽视其他辅助定点方法的灵活运用的倾向.本文重点介绍在数字地籍测量中,获取解析界址点坐标的主要方法与公式、特点与适应范围及技术要求,仅供测量时比较、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