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织金国家基本气象站环境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1961—2009年织金站现址的气温、降水和风速作趋势突变分析,通过与对比站相同气象要素比较,分析织金站现址气象探测环境的改变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订正,同时给出了新址各要素的参考序列。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织金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及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的建立及其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基于黑河流域1:100000土地覆盖分布图, 融合了1:1000000植被分类图, 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的土地覆盖分类标准, 合成了与全球土地覆盖类型分类标准相同的空间分辨率为1 km黑河流域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简称综合分类).将综合分类数据与USGS全球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在黑河流域范围内进行对比, 发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的绿洲区, 许多绿洲在全球数据中体现为草地, 在综合分类中为灌溉农田, 同时综合分类数据中较全球数据增加了许多城镇用地.利用两套土地覆盖类型分布数据对2003年黑河流域中上游大气要素进行了模拟, 比较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对气温等大气要素的影响, 结果显示, 土地覆盖参数中地表反照率和比辐射率的空间分布与近地层大气要素和土壤温、湿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高;比辐射率和粗糙度变化对局地大气、土壤要素影响较大, 绿洲区土地覆盖类型大多由草地变为灌溉农田, 导致了气温升高, 其中不排除城市化的影响, 无论从特征参数变化与大气要素模拟值变化场的空间相关性还是特征参数变化引起的气温变化的关系看, 气温变化与比辐射率变化关系较密切.在黑河流域中上游可以通过增大灌溉农田比辐射率来提高气温模拟的准确性, 这一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观测与模拟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其状况变化也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系统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文中从极端事件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结合SRCCL与其他相关文献,予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进程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土地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又会加剧气候变化并提高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事件给土地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系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的目标,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丹县干旱缺水,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制约。我们根据“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的思路,重点调查、整理、研究、分析沿山地区(海拔2600米)的自然条件,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优势。一、土地资源优势沿山地区有耕地5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9.9%。其中早地45.1万亩,占耕地的77.97%,旱地是水地的3.5倍。历年耕作  相似文献   

6.
土地沙质贫瘠化是土地沙漠化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典型表现形式,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利用Landsat TM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建模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像元为尺度的土地沙质贫瘠化定量化评价模型。通过对模型中的植被盖度、地表温度和裸沙占地百分比等3个关键因子的遥感反演,可实现对研究区土地沙质贫瘠化程...  相似文献   

7.
IPCC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陆气相互作用、荒漠化、土地退化、粮食安全、综合变化和协同性、可持续土地管理等方面评估气候变化与土地的相互关联。报告是在IPCC 3个工作组共同主导下,首次系统评估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和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之间的相关作用。报告的评估结果表明,全球陆地增温幅度接近全球海陆平均值的两倍,气候变化加重了综合土地压力,并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而全球很多区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强度持续增加,加重了农业生产的灾害风险和损失。采取行业间和国家间协同一致的行动,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有效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同时减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粮食安全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在对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内涵及意义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为了减少土地整理带来的负效应,提出了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强化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的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加强土地整理施工的生态设计、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制度等5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方分布有149.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5%,其中,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并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则系沙漠化土地.目前,我国北方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有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平方公里.在已沙漠化的土地中有41%分布在东北三省西部、内蒙东部及河北北部,以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发展及旱作农田风沙危害为主,特别是旱农地区沙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RS和GIS支持下,选取4期遥感数据,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获得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显示,在过去30 a中,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土地的沙漠化在时间上经历了一般发展到正在逆转两个阶段;2000年以后,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最为明显,均呈现逆转趋势,其中极重度沙漠化逆转为其他类型的总面积为145.90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为中度沙漠化面积为146.44km2;在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上,过去30 a里,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龙羊峡两岸的塔拉滩和木格滩地区;研究区内沙漠化的逆转主要是由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975-1989年,研究区的降水呈增加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为因素的影响,沙漠化呈不断加剧的态势;1989-2000年,研究区的气候趋向于暖干化,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持续发展;2000年以后,研究区的气候趋向于暖湿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计划,沙化土地呈现逆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内涵及意义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为了减少土地整理带来的负效应,提出了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强化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的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加强土地整理施工的生态设计、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制度等5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发生发展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沙漠化的监测和防治非常重要。本文以MODIS-NDVI时间序列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辅以DEM数据及研究区1:400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按植被覆盖度分区和监督分类的方法,对西藏高原进行了沙漠化土地利用解译,得到西藏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及沙漠化分布: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27034.65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91%,程度以中度和轻度为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  相似文献   

13.
张祎  姜瑜君  赵伟  李浩 《气象科技》2019,47(3):513-519
利用2007—2016年浙江省地闪数据,数字地形海拔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HWSD数据集,定量化分析海拔、坡度、坡向、土地覆盖类型、土壤电导率对该地区地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地闪主要集中在海拔0~600m、坡度0°~30°;坡向东南地闪次数最高,坡向西地闪次数最低;林地地闪次数最高,湿地地闪次数最低;地闪对应的电导率主要集中在0.1dS/m。单位面积下,地闪次数随海拔、坡度、电导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坡向东、东南地闪次数较多,坡向西、西南地闪次数较少;土地覆盖类型地闪次数最高是城市和建筑区,最低是水体。此外,地闪强度平均值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陡度平均值随海拔增加而减小。两参数均随坡度增加而减小;随电导率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5km×5km为网格单元统计网格内各参量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浙江地区电流强度、陡度均和海拔、坡度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MODIS数据,选取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陆地表面温度(LST)4个对干旱地区地表覆被具有显著指示作用的指标,结合IGBP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以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为例,对研究区2003—2007年土地覆被动态进行监测,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和指示度;在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州,土地覆被动态地域差异性明显,土地覆被退化程度较大的土地类型为水体、草地、永久湿地、城镇,而森林、灌木林、荒漠草原和农田等土地类型有所改善,呈现出"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局面;引用熵权法将多个遥感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监测与评价的途径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为干旱区土地覆被、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变化等工作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与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遥感监测土地覆盖变化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涛 《干旱气象》2004,22(2):76-81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归纳了当前土地覆盖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从遥感图像处理和变化信息提取两方面,对国内外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趋势进行了总结。并对土地覆盖分类的新进展做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6.
沙漠化     
1.沙漠化定义 1977年9月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一致同意的定义是:沙漠化是生态贫瘠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土地会部份或全部失去它潜在的生产力.也就是说,灌溉了的土地由于积水(Water-logglng)和盐碱化将失去生产能力;因为过度放牧,牧场不再能保障各类动物的生存;因为滥用土地或耕种过度,旱地(rain-fed lands)也失去生产的能力;林区无生产力是由于砍伐树木比更新更快的结果. 2.沙漠化目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7日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获得通过,报告涉及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不同措施的评估,取得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定量评估基于土地的40种综合措施对提高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力、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增强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提出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及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能力的措施,评估了实施不同措施的风险、限制、障碍和保障政策等。在措施的分类、气候变化适应的主体对象,以及风险和政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结论将对我国建立基于土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促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结合,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粮食系统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等的主要结论,分析了报告中争议较大的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源、土地温室气体通量等问题。我国在粮食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基于遥感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大气浓度等数据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高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气象》2022,(1):16-23
基于对已有土地沙化概念的分析,结合对沙化现象的认识,将砾化从沙化中剥离出来,并分别定义了沙化和砾化。文章提出较为全面和中立的沙化和砾化定义:沙化是土地表层沙物质比例或量的增加过程;砾化是土地表层砾石的比例或量增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一个区域土地沙化、砾化的程度与强度的指标,根据沙化的动力和效应对沙化做出逻辑关系清晰的分类与表述。论述了沙化的正、负效应,指出风蚀沙化、砾化和去灌丛化、去沙化都是草原退化的表现,而适度、适地的风积沙化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同时,探讨了沙化与沙被、草原退化、荒漠化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沙漠化吞噬着绿色 ,威胁着人类 ,已成为世界公害。土地沙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中国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面积达 4930多万 hm2 ,居全国第 2位 ,而地处自治区西南部的乌海市也深受沙漠化之苦。土地沙漠化导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乌海市的国民经济建设 ,并危及了乌海人民的生存环境。本文分析了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1 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危害1 .1 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1 .1 .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