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店子组是滦平盆地大北沟组之上、西瓜园组之下的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组剖面在滦平火斗山乡大店子东沟。在滦平火斗山乡张家沟,该组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性段,产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统属于东方叶肢介群(Eosestheria Fauna)。加之狼鳍鱼Lycoptera和女星介Cypridea与之共生,构成典型的热河动物群(Jehol Fauna)。根据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叶肢介动物群的发展阶段与可能的演化谱系,将大店子组自下而上连续划分为5个叶肢介带。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界线的上下,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和东方叶肢介群(Eosestheria Fauna)相继发生了集群绝灭和集群新生的重大生物事件。老的动物群的集群绝灭和新的动物群的集群新生,预示着一个大的时代界线的存在。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界线上C/O同位素有一高异常值和明显的降温事件,这可能就是这一集群绝灭和集群新生重大生物事件的原因。这一降温事件与世界范围内侏罗纪—白垩纪之间的降温事件相吻合。据此,中国乃至东亚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应置于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并以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属的出现为特征,以古老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antiqua的首现为标志,为大北沟阶的结束与张家沟阶的开始。其界线候选层型初步定于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下营-上营剖面第9层之底和滦平县火斗山乡小东沟剖面第10-2层之底。  相似文献   

2.
牛绍武  田树刚  庞其清 《地质通报》2009,28(11):961-979
大店子组是滦平盆地大北沟组之上、西瓜园组之下的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组剖面在滦平火斗山乡大店子东沟。在滦平火斗山乡张家沟,该组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性段,产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统属于东方叶肢介群(Eosestheria Fauna)。加之狼鳍鱼Lycoptera和女星介Cypridea与之共生,构成典型的热河动物群(Jehol Fauna)。根据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叶肢介动物群的发展阶段与可能的演化谱系,将大店子组自下而上连续划分为5个叶肢介带。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界线的上下,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和东方叶肢介群(Eosestheria Fauna)相继发生了集群绝灭和集群新生的重大生物事件。老的动物群的集群绝灭和新的动物群的集群新生,预示着一个大的时代界线的存在。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界线上C/O同位素有一高异常值和明显的降温事件,这可能就是这一集群绝灭和集群新生重大生物事件的原因。这一降温事件与世界范围内侏罗纪—白垩纪之间的降温事件相吻合。据此,中国乃至东亚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应置于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并以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属的出现为特征,以古老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antiqua的首现为标志,为大北沟阶的结束与张家沟阶的开始。其界线候选层型初步定于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下营-上营剖面第 9层之底和滦平县火斗山乡小东沟剖面第10-2层之底。  相似文献   

3.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剖面连续、出露好、沉积序列全、化石十分丰富.介形类的研究可划分为1个延限带、4个组合带和7个亚带.其中第Ⅰ(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is)组合带及所包含的1、2(Luanpingella Postacuta和Torinina obesa)亚带,分布于大北沟组,显示了晚侏罗世晚期的特征.第Ⅱ-Ⅳ(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和Cypridea sulcata-C. shanyingensis)组合带及所包含的3~7(Cypridea stenologa,C.xitaiyangpoensis,C. luanpingensis,C.sulcata和C.shanyingensis)亚带分布在大店子组,Cypridea开始并相继大量出现和繁盛,明显地具有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故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应置于第Ⅰ组合带与第Ⅱ组合带,即第2亚带与第3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4.
依据大量实测剖面资料初步建立了滦平盆地侏罗-白垩系大北沟-大店子组地层格架,证明盆地在两组沉积期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簸箕形,两组地层从西南向东北在地层厚度、沉积旋回组成、相序与环境和标志层的分布等方面均发生规律性变化。地层格架不仅有助于研究盆地形成演化、构造应力条件和火山活动,而且可以确定盆地沉降中心,确定建立地层层型的候选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以扇三角洲前缘半深湖-深湖相深水沉积为主,由5个完整的沉积旋回(SDC)组成。旋回沉积相序大北沟组由滨浅湖相-前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相-扇三角洲前缘相构成;大店子组明显水体加深,沉积环境相对单一,地层厚度增大,旋回相序由半深湖、深湖相泥页岩、粉砂岩夹砂岩组成,部分层位为扇三角洲前缘的砂、砾岩层。两组沉积较厚,达665m。并且排除了其它剖面上“蜂窝梁砾岩”(辫状河道-分流河道砾岩)对下伏层侵蚀造成的大北沟组顶部沉积间断,以及“玄武安山岩”喷发活动造成的大店子组顶部地层缺失。张家沟剖面沉积连续、暴露完全、化石极为丰富,是建立侏罗-白垩系临界阶陆相层型的研究界线划分的理想剖面。  相似文献   

5.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个介形虫带和6个叶肢介带;划分陆相生物群发展阶段,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早期热河生物群”阶段的底部;开展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等时格架,识别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和5个构造期;测得界线层型剖面点存在O同位素高值异常;锆石206Pb/238U测得张家口组顶部年龄为135.4Ma±1.6Ma,大北沟组中部为133.9Ma±2.5Ma和130.1Ma±2.5Ma。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界线层型剖面点定在张家沟剖面第9层底,以介形虫化石Cypridea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6.
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岩石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剖面,是至今找到的出露良好、沉积连续和古生物丰富的好剖面。依据滦平盆地研究新成果及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原义的大北沟组划分为狭义的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阐明正常沉积岩层的出现并取代凝灰岩成为主要的岩层,是划分大北沟组与张家口组界线的标志;以“蜂窝梁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粗碎屑岩层之底界为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的界线更为合理,并便于实际操作;大店子组的顶界,也就是西瓜园组的底界,应划在上营剖面第35层——“拉海梁砾岩”层的底面,将铃铛木沟和李营—西台子一带玄武安山岩层之上保留的残积砾岩划归西瓜园组。  相似文献   

7.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叶肢介化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系统研究了采自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J3d)的叶肢介化石4属22种(包括11个新种)。其中,Nestoria属占绝对优势,并贯穿整个大北沟组,故大北沟组可称为Nestoria群。在该剖面大北沟组首次发现了Jibeilim-nadia属和Keratestheria属,分别产于该组下部和上部,可将Nestoria群进一步划分为下部Nestoria-Jibeilimnadi组合(带)和上部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带)。另外,在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上部首次发现了中侏罗统土城子组中的重要分子cf.Pseudograpta属,进一步证明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动物群与土城子组的叶肢介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学前缘》2017,(1):78-105
滦平盆地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出露完全、沉积连续、化石丰富,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起源、早期演化以及中国陆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地层的关键层位。论文对人工新揭露出的榆树下剖面进行了精细的实测;阐明了大北沟组与张家口组界线的标志,为凝灰质碎屑岩(沉积岩)的出现与晶屑岩屑熔凝灰岩(火山岩)的结束;大店子组与大北沟组界线的标志,为"蜂窝梁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粗碎屑岩的出现。剖面的主体大北沟组总厚度为224.51m,可分为3段46层。大北沟组二段与一段界线的标志,为正常沉积岩(不含或很少火山物质,开始出现丰富化石)的出现并取代凝灰质碎屑岩成为主要的岩层;大北沟组三段与二段界线的标志清晰,为一套青灰色粉砂凝灰岩的出现。依据新采集到的化石并结合前人资料,完成了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综合生物地层的建立。首次在大北沟组二段中上部发现了介形类化石,并可延伸到三段顶部;初步鉴定出介形类化石9属17种,可划分为Luanpingella-Pseudoparacypridopsis-Eoparacypris组合带,并可进一步细分为Luanpingella postacuta和Pseudoparacypridopsis mountfieldensis 2个亚带。叶肢介化石的首现面在二段底部,可贯穿至三段顶部;叶肢介组合带的划分参考前人的结果,由下至上分为Nestoria pissovi-Jibeilimnadia ovata、Nestoria pissovi-Keratestheria gigantea和Yanshania xishunjingensis-Y.subovata3个化石带。昆虫化石主要分布在二段中部至三段中上部的页岩中,仅为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ris)一个种,据此建立昆虫类Ephemeropsis trisetaris化石带。此外,参考前人资料,尝试建立了大北沟组孢粉、双壳类和鱼类化石带。在大北沟组介形类、叶肢介、孢粉等生物的年代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北沟组同位素测年结果、磁性年代特征和生物归属的认识,将大北沟组的地质时代归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代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修泉  李佩贤 《地球学报》1997,18(3):242-247
本文采用界线层型标定地层界线的方法,以河北滦平县井上-大店子和大北沟两界线层型剖面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确定我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对滦平县热河群下部及其下伏岩层中的火山岩层进行40Ar/39Ar法年代学研究,并推定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40±1Ma。  相似文献   

10.
早期热河生物群保存于冀北的中生代地层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层位时代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对限定热河生物群的演化、鸟类的起源与进化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年代框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将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及早白垩系地层划分提供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磁性地层学证据。此外,还将为限定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可靠"深时(Deep-time)"约束。基于1 100余块样品的测试与分析结果,建立了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高精度的磁极性序列。磁性地层对比分析方案表明,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的磁极性序列对应于标准磁极性柱的M12—M9,属于Valanginian中期至Hauterivian中期。从磁性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早期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于早白垩世的Valanginian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1.
西藏西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昂杰组、下拉组和左左组中发现牙形石化石。昂杰组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中二叠世空谷期早中期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Vjalovognathus shindyensis组合带。下拉组顶部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晚二叠世长兴期晚期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左左组中含有早三叠世的Neospathodus sp.和Gladigondolella sp.,左左组和下拉组整合接触,左左组主体时代为三叠纪。狮泉河地区在早二叠世末期就开始由冈瓦纳相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特提斯相碳酸盐岩沉积,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依然维持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冈底斯西部在晚二叠世和三叠纪为古陆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天山冰达坂—后峡一带二叠纪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北天山冰达坂-后峡一带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归属争论较大.通过1∶5万区调填图,在原划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内发现一套火山岩系.对岩石组合、同位素测年、底砾岩、沉积环境的详细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属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为一套陆相紫红色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组合,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主,多见角砾岩、角砾熔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与下伏后峡组和上覆三叠系小泉沟群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测年值为272Ma±4Ma,时代厘定为中二叠世.构造环境为早中二叠世造山后期深部热力塌陷火山喷发环境.此研究成果为东、西天山地层单元的对比和构造区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发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弄群中存在2个喷发-沉积不整合界面,将则弄群自然分成3个部分,对应3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新创建扎列拿组、郎穷组和荣纳组。描述了3个组的定义及层型、次层型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年代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竹蜓)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竹蜓)类、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类、非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6.
天格尔峰-艾维尔沟-带处于东、西天山交界部位,长期以来,其地层单元划分、时代归属、分布范围和名称使用均不统一,给天山构造带的研究带来诸多的问题。通过东西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北天山原奇尔古斯套组(天格尔组)分布区域发现了两条不整合面和大量化石资料。结合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年龄数据、变质一变形作用和沉积背景的差异,进一步将原奇尔古斯套组(天格尔组)解体为上泥盆统天格尔组(狭义)、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狭义)、上石炭统后峡组和下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并填绘出了各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厘定了测区的构造格局。为东西天山地层单元的对比和构造区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格尔峰—艾维尔沟一带处于东、西天山交界部位,长期以来,其地层单元划分、时代归属、分布范围和名称使用均不统一,给天山构造带的研究带来诸多的问题。通过东西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北天山原奇尔古斯套组(天格尔组)分布区域发现了两条不整合面和大量化石资料。结合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年龄数据、变质-变形作用和沉积背景的差异,进一步将原奇尔古斯套组(天格尔组)解体为上泥盆统天格尔组(狭义)、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狭义)、上石炭统后峡组和下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并填绘出了各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厘定了测区的构造格局。为东西天山地层单元的对比和构造区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格根敖包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陆源碎屑岩组合,含有动植物化石。其时代具有争议。本文获得了格根敖包组二段火山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307.3±0.99)Ma和(311.6±1.3)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结合前人古生物化石资料,认为格根敖包组上部(三、四、五段)陆源碎屑沉积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而火山岩及其以下地层(一段、二段)属于晚石炭世。从而将格根敖包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格根敖包组下部(一段、二段)地层与邻区宝力高庙组时代一致,同属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20.
牛绍武  田树刚 《地质通报》2008,27(6):753-768
冀北滦平县西瓜园南李营剖面是西瓜园组的命名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西瓜园组一至四段,为一套单一岩相的沉积岩.在火斗山乡马圈子,西瓜园组以一层水下分流河道砾岩与其下伏大店子组四段为连续沉积,拉海沟马圈子剖面为西瓜园组与大店子组的界线层型.西瓜园组自下而上可连续划分为5个叶肢介化石带,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老公沟层-金刚山层的叶肢介组合完全可以对比,义县阶的单位层型应以西瓜园组为层型剖面,原定义县阶的单位层型马神庙-宋八户标准地层剖面仅能作为义县阶的副层型.由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至金刚山层的叶肢介化石在冀北西瓜园组中的系统发现,冀北地区西瓜园组与辽西义县组完全可以对比,从而解决了30余年来冀北辽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问题,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