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应划在节肢动物三叶虫遗迹和(或)复杂的非三叶虫遗迹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的划分方案。根据此方案,梅树村剖面的达条界线应划在中谊村段第7层之底。同时根据该剖面小壳化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遗迹化石和共生小壳化石的演化关系,发现二者的繁盛期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震旦系上统上部至寒武系下统最低三叶虫化石层位以下,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它们从寒武系底部向上,逐渐丰富多样,并与小壳动物化石同时存在,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  相似文献   

6.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较为合适。因柞水地区的石瓮子组是指碳硅质板岩之上不含生物化石的镁质碳酸岩。据所采集的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寒武系可以清楚的被划分为下、中、上统(含芙蓉统),并对各统之间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为区域地层划分、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9.
新疆博罗科努山寒武纪地层颇为发育,虽然发现及研究较晚,但通过1977—1983年笔者和王景斌、成守德等对本区地层以及笔者和项礼文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本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建立了一个三叶虫化石组合和九个三叶虫化石带,这是目前我国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三叶虫化石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可进行洲际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寒武纪早期地层对比与统一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的寒武纪早期地层 ,宜统一划分为6个三叶虫化石带(Shantungaspis,Yaojiayuella ,Qiaotouaspis,Redlichia(Pteroredlichia) ,Megapalaeolenus和Hsuaspis)和3个组(毛庄组、馒头组和猴家山组)。毛庄组包含Shantungaspis带 ,Yaojiayuella带和Qiaotouaspis带一部分 ,馒头组包含Qiaotouaspis带大部分、Redlichia(Pteroredlichia)带和Megapaeolenus带 ,猴家山组仅含Hsuapis带。前2带属毛庄阶 ,第3、4带属龙王庙阶 ,后2带属沧浪铺阶。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在毛庄阶与龙王庙阶即Yaojiayuella带与Qiaotouaspis带之间。毛庄组属下—中寒武统 ,其它2组属下寒武统。按各组的岩层组合特征 ,统一划分为15个岩性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工作组自1972年至1981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第29项的工作小结。关于作者意见中的界限位置于1981年一季度已得出轮廓。所附两图示全球范围内该项目研究的区域以及选定的关键剖面内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位置所考虑到的暂时结论。这方面在巴黎(1974)和剑桥(1978)工作组会议中也有了大体轮廓。最后,文中讨抡了古杯纲化石带、托马特(Tommotian)小壳化石、遗迹化石和三叶虫的地层价值,并注意到今后几年内应继续考虑下述主要问题: (1)全球界限剖面和界限点的位置和有代表性的地区,可能在亚洲。 (2)洲际对比。 (3)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者首先评述了前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古生代山系前寒武纪盖层的三个部分:火山质和磨拉石质前寒武纪Ⅲ岩系、白云质阿土图期(Adoudounian)岩系和塔利文期(Taliwinnian)岩系(“酒红色(lie de vin)”岩系),塔利文期岩系主要是陆相的,但西部则发育成海相含叠层石地层,据此有可能确定由塔利文阶到下寒武统的过渡。随后的几个章节介绍了下寒武统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以及对前阿特拉斯山脉西部下寒武统含三叶虫“阶”的概述。文章还附有若干幅阿土图期、塔列文期和早寒武世的古地理图,以及一些地层和构造剖面图。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区域地质调查队201分队在修编1/20万商南幅中,于山阳县以东原划中寒武统岳家坪组下部紫红色、杂色泥质白云岩中采到了下寒武统顶部带化石。化石经马润华工程师鉴定,为中华雷氏虫(Redtichia Chinensis)。它的发现,为该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其下为原下寒武统水沟口组((?)_1Sg),它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之上,主要为灰色、黑色薄层硅质岩、硅质板岩夹少许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炭薄层灰岩和炭质板岩。灰岩含三叶虫化石,炭质板岩含海绵骨针。该组层位稳定,厚20—60米,是含钒、钼、铀等矿产的含矿层。  相似文献   

14.
沙朗戈尔(Salang-Gol)剖面位于阿尔泰镇西北70公里的哈沙特—哈尔克汗(Khasagt-Khairkhan)山脉的东北坡。该剖面由于发现了丰富的动物群,而具有一定的意义。苏联古生物研究所完成了该剖面的专门研究,发现了丰富的古老动物群、植物群和微植物化石组合,使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的确定成为可能。在岩性上,该剖面的前寒武系和下寒武统的岩层。从老到新可分为:扎克汗(Dzabkban)组,为喷出岩  相似文献   

15.
许靖华等人提出了有关中国两个下寒武统剖面上的地球化学波动的令人感兴趣的资料。在云南和三峡最低的含三叶虫岩组的底部或附近,他们找到一层粘土比上覆,下伏地层含超过5‰的δ~(13)c负值,并且铱、锇、和金含量增加。沿剖面向上数厘米发现δ~(18)O波动呈更大的负值。许靖华等人文章的图1,2和3显示的δ~(13)C、铱、饿和金的异常值恰好出现在中国c点界标处,而在正文指出的那些异常值出现在这一界标之上。许靖华等人在利用中国C点界标作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显然应用古生物学标准把界限放在含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7.
大巴山西段寒武纪的三叶虫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本文的大巴山西段,包括宁强、勉县、南郑、城固及西乡等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从上到下包括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小关子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郭家坝组及相当于梅树村阶的地层。化石非常丰富,包括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海绵及小亮化石等,其中以三叶虫属种和数量最多,除相当梅树村阶的地层和筇竹寺组下部  相似文献   

18.
三峡东部中寒武统化石稀少。本文对在宜昌三斗坪中寒武世覃家庙组二段下部含鲕粒灰岩、细晶灰岩中所采获的三叶虫Xingrenaspis sp.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对含化石地层时代进行了讨论。此次发现,丰富了峡东中寒武世的化石资料,也为本区中寒武世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滇东南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南是云南寒武系发育最全的一个地区,早、中、晚寒武世地层均有出露,特别是中、上寒武统生物群异常丰富,是我国扬子区研究寒武系比较理想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法人戴普拉(J.Deprat,1915),满苏(H.Mansuy,1915,1916)在中越交界地区的长蓬、田蓬、董干等地发现寒武纪地层,并描述了其中所含的三叶虫动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