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地质科学展望——31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1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共103个国家和地区3705名代表出席。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的挑战。中国代表团共180余人出席了大会,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参加交流。作者有幸参加了大会,现根据交流资料和领会的感受,对新世纪地质科学发展的趋向及面临的挑战作一归纳,与同仁讨论。文中简单回顾过去100年地质科学发展的特征,强调了技术进步推动地质科学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21世纪地质科学面临的若干方面任务,包括:矿产资源持续供给、水资源短缺、减轻自然灾害、溶入社会和政治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地质科学的几项重要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1830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使地质科学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首先在欧洲得到了发展,然后是北美,到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介绍到中国。直到二十世纪初期的1912年,中国才有了地质机构。  相似文献   

3.
地质科学100年的发展折射了20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地质学科的演化反映了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和社会进步对地质学科布局的深刻影响。通过对20世纪100年世界地质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综合,从计量的角度获得了反映地质科学及其各学科发展和演化的轨迹,包括:①见证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动力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变;②记录了工业化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科学发展和演变的影响;③反映了过去100年重大历史事件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④体现了技术进步是地质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推动力;⑤揭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科学发展的差距。运用学术论文定量分析地质科学长周期发展规律,用数据反映地质学科的百年兴衰,是研究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地质科学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边缘杂交和互相渗透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也是人类家庭的科学,它对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活动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地球为基地的。地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地质现象,而地质现象又可认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长期作用于地球的综合结果;所以地质科学的研究要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为基础,而同时又是它们的综合。从近代科学发展看来,地质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地球物理学,与化学相结合发展出地球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发展出地生物学(古生物学),与数学相结合发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旨在建立国民经济的多功能的科学地质基础,本文概述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系统,俄罗斯地质(含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的效果。预测了21世纪头25a内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的战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条件与方法的变化。指出,完善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测量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其总体效益(主要是探明可扩大矿物原料基地的远景)并将收集,保存和处理的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的资料转化成信息技术(包括建立俄罗斯地质构成的统一分类电脑模型)。个别章节探讨了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包括;科学方法问题(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的内涵,科学原理,方法学和地质编图的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实用问题(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地质构成的统一模型的应用)和组织问题(规划和组织工作的完善。区域地质研究及地质测量工作与有益矿产勘查工作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质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大科学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地质科学已由矿产型转变为社会型,其目标和任务,专业结构与组织形式,工作部署与科学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地质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建立新一代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要想认识地质科学的前沿及前景,首先必须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的两大支柱和地质科学沿两条轨迹发展的历史,然后才能洞悉现代地质科学沿两大主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期中国地质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地质环境的现状和21世纪初期的变化趋势,并根据东,中,西部地带的不同发展水平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海水淹没了的这一部分地球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在空间上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国际上看,海洋地质学做为一门学科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军事、航海,特别是石油等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的迫切要求才开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海洋地质科学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上做出了贡献,而且像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等这样一些涉及到整个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有人预言:在八十年代,海洋地质学将在至少是中生代以来的全球性的古地理变迁,特别是在古气候演变,也就是在古海洋学的研究方面做出新的理论突破.我国的海洋地质科学是在解放后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逐渐发展起来的,已取得了显而  相似文献   

9.
陆春榕  艾惠珍 《地球学报》1991,12(1):197-206
本文主要从区域地质与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矿产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岩矿测试技术与方法、地质科技情报与图书工作6个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建国40年来我国地质科学的光辉成就;各类地质专业研究机构由解放前屈指可数的几个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个,从事地质科学技术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已达约2万人,建立了一支专业学科比较齐全、能够联合攻关、独立作战的地质科技队伍,取得各类地质科技成果80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成果奖750多项、省和部级成果奖2500多项。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地质找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我国地质科学技木进步建树了历史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1煤田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当前煤炭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煤炭总量过剩 ,煤炭市场疲弱 ,特别是小煤矿资源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凡此种种 ,说明煤炭工业扭亏增盈、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转变机制均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煤田地质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煤田地质工作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18个省(区)煤田地质局下放属地管理 ,国家正在致力于加大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 ,除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 ,将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  相似文献   

11.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8-2022112008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21世纪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发展的建议(世纪之交中国海洋地质科学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我国可能管辖海域面积3×10 ̄6km ̄2,开发海洋是我国跨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目前沿海省、市、自治区都制定了“科技兴海”战略规划。然...  相似文献   

13.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3,69(3):1075-1084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外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80年代国外海洋地质科学的主要进展,包括现代沉积、板块构造与地体构造和古海洋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矿产资源(油气、滨海砂矿和海底热液矿床)勘查与新发现;新技术方法(GPS、测深与海底扫描、海底取样、深海探矿和深潜器)。根据当今国外海洋地质科学调查研究朝“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的趋势,对90年代至21世纪初海洋地质科学的发展态势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的优势、劣势、制约因素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我国地质科学近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10月 1 6日 ,中国地质学会 80周年面向 2 1世纪地质科学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地质学会的代表及来自海内外的地质学家 5 0 0余人 ,共同回顾中国地质学会 80年光辉历程 ,探讨新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前景。会议宣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邹家华、宋健、朱光亚对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80周年的题词。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田凤山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阐述了地质学会在新世纪的新使命。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主持。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孙枢院士作《中国地质科学的过…  相似文献   

17.
地质科学的前科学状态亟待改变柴东浩(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学)中,地质科学的理论及应用发展相对滞后,这从本世纪不断引发的技术革命中可以感知到,比如无线电、核动力和核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  相似文献   

18.
杨文智 《河南地质》1999,17(3):162-164
21世纪地质找矿既是地质技术问题,又是当代地质经济问题,为保障人类资源可持利用,拓宽地质找矿的空间,不断增长科技含量,提高地质找矿效益,是面向21世纪的地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地质科学担负着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责任。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对地质科学技术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地质科学,推进地矿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是重振地矿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世界之效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必将发展,因为它具箅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基础技术三个科学发展的条件。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学在本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迅速工。自70年代珂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走向互相交驻融合,形成综合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