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意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乡镇企业在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成为当前我国保护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乡镇企业要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选择适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增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将文化当作一个有机体.当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在旧城更新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文化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化.资料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何峰  柳肃  易伟建 《热带地理》2012,32(5):457-463,486
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的研究方法,提出整治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一般民居整治、生态保护与景观环境整治、公共设施整治、经济发展策略和建设管理措施等7个方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了该村土地利用低效,文化遗产保护重微观和有形层面、轻整体和无形层面,一般建筑的更新缺乏科学引导,生态保护不够重视,景观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缺少特色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规划、环境和建设管理不力等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用地布局、整治一般建筑、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制定发展策略、健全各项管理等6项整治对策。最后,剖析了名村综合整治的整体观、动态观、过程观及公众参与的观点,构建了名村综合整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分析乡镇企业在为农村脱贫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乡镇企业要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选择适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山地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之区域,但也是生态环境较脆弱之地带,必然带来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而持续发展是首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关山草原风景区的开发规划研究、提出关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与方法,以促使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制约着城镇、区域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何保证在环境演变、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水文化的地方性得以保持和丰富,成为当下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2018年9月25-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德双边研讨会聚焦环境变化,以“可持续视角的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主题,在规划、地理、景观、建筑、旅游、生态、水利、历史等多学科领域,就中德双方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面临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问题及其相关经验和解决对策。中德两国的29位专家学者,就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等三个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就双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交流方面的合作渠道和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勇  张捷  李娜  梁莉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遴选了15项指标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首批名镇(村)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是决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按照保护状况将首批名镇(村)划分为4种类型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9.
建成环境对公众身心健康产生复杂影响,揭示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可为建成环境优化提供依据,降低环境污染、社会交往及体力活动缺失等引发的健康风险。西方研究起步较早,国内正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有助于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找出共同问题与特征,把握国内研究的提升方向。因此,文章基于WOS、CNKI数据库,筛选2000—2022年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健康医学、环境心理学等领域关于建成环境影响公共健康的658篇中英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其理论脉络、研究内容及前沿趋势等进行计量分析与梳理。研究发现,中西方学界在理论创新、关注群体与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地,国际研究率先提出社会福利与环境公正等理论视角,并在理论指导下挖掘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在多元群体的影响机制;而国内研究在理论创新上相对不足,侧重引入西方理论在中国展开实证应用,多关注其对老年群体与女性群体影响的传导路径,且实证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动态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我国资源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即进一步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建立节约和保护资源体系;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大力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资源化;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最后探讨了实施上述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勇  熊惠  李广斌 《地理科学》2021,41(7):1219-1226
引入社会资本理论,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建构社会资本与名镇保护间的一个分析框架,剖析保护背后的社会资本困境及其内在根源。基于对苏州周庄等3个名镇的实证研究发现:① 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其3个关键要素从组织基础、制度体系、精神动力对名镇保护沟通机制、约束机制与合作机制进行作用;② 当前名镇社会资本呈现网络弱化、信任缺失、规范不足现象,致使名镇保护中各多元主体协商遇冷、合作受限、行为失范;③ 提升社会资本、推动自下而上参与模式,是解决名镇保护的社会问题、走出保护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曾迪  朱金  何深静 《热带地理》2021,41(3):449-460
选取新加坡和深圳的3个城中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切入,剖析移民城市的城中村更新的文化塑造过程;指出要理解文化身份的内涵与本质,需要理解地方蕴含的全球性与在地性、过去与现在这两组关系。在解读宏观文化政策的内在政治和经济推动力的基础上,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比较探讨典型移民城市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政策机制及社会影响。结果发现,2座城市在对待文化身份尤其是移民文化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更新效果。新加坡案例以实际生活在此的移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塑造地方特色,并提供公屋政策支持,因而能够在发展展示经济的同时保有社区的延续性。深圳案例则是人为选择和指定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作为特色加以强调,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这种方式塑造的文化身份与原有社区和住民的关系不大,最终导致地区的高档化,使得大部分移民群体被驱逐、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研究认为,文化身份的选定本质上是对文化资本的使用,代表的是城中村更新主导方的价值取向。而身份认同在文化语境中的话语权,代表了群体对城市空间的社会权利。因此,文化导向的城中村更新应从当地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关注其长期积淀的社会关系和特定人群需求,而非物质空间的表面意向,才能实现更为公正、包容且可持续的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倡导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新型城镇。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广州永庆坊空间重构过程和主体文化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文化是永庆坊改造得以推进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价值得到官方认可后,开始在文化保护的框架下开展了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改造后的永庆坊由原来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糅对外来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永庆坊的更新改造案例中,文化作为重要能动力量参与历史街区多主体的空间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空间生产的文化维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一案例对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参考意义,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4.
赵渺希  师浩辰  王慧芹 《地理研究》2021,40(12):3437-3454
大都市区产业集聚是共享市场资源、降低交易费用的地域分工结果。学术界和规划实践领域认为频密的功能联系有助于大都市区实现专业分工的多中心体系,即在多中心大都市区内部形成有机联系的专门化集聚,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式。基于理论辨析,以同城的多部门企业子母机构为参照组,试图检验企业空间组织总部-分支功能联系与产业部类专业分工的耦合性。在巨型城市功能性多中心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梳理了企业内部功能组织的多中心与不同产业部类间专业集聚的概念模型、计量方法,引入集聚规模变量以弥补区位熵、克鲁格曼比较优势等统计量的不足,并对珠三角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网络格局演化开展实证。研究发现:① 2008—2017年间,企业内部子母机构空间组织的功能联系明显促进了珠三角的网络密度,提升了大都市区整体的功能性多中心,并同步大幅增加了跨城企业的集聚功能强度;② 珠三角都市区企业空间组织从产业部类分工走向功能性分工,但是企业总部并没有全然集中于广州、深圳主城区,广深走廊尤其是龙岗、宝安等深圳近圈层地区总部机构的集聚功能强度明显提升,企业分支机构尤其是商业消费门店式并不趋于都市区/都市圈的外围地域;③ 珠三角制造业为主导的专业镇模式日益式微,随着全球化波动下的产业变动,珠三角区域的“世界工厂”角色正处于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负载着丰富的文化物种,对名城的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多样性保护是名城保护的基础.以佛山市为例,用景观生态学视角,从文化景观斑块、文化景观廊道和文化景观基质的角度对名城的文化传承、文化物种和文化生态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从文化景观的文化适应、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和景观模式,这有助于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视野,并通过名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景观格局实现,以达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涤湘  常江  朱雪梅  陈鑫 《热带地理》2014,34(4):482-488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热点,但其过于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普遍质疑。文章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景观环境、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地方依恋等4个维度对游客的地方感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游客更为关注景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景区给予的情感体验;逗留时间越长,对景区环境的评价更低;随着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地方依恋逐渐下降。进而指出环境质量的提升使游客对荔枝湾涌的风景与环境有了较高的感知与认同,在对历史文化、景区特色及旅游秩序满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景区的商业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的失望。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质,加强地方性营造,完善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旅游市场定位,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持续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Tiger conservation often requires local-level support to avoid facing serious political challeng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olitical challenges, the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ies can be utilized to create community action and to help understand local dynamics. We studied the social capital in two villages bordering Corbett Tiger Reserve, Indi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capital of local communities is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potential for community action to support or oppose tiger conservation outcomes.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specific components of social capital (solidarity, reciprocity and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mutual support) were critical in this potential community action. Further,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decline of social capital was led by the financial disparities created by unplanned growth of tourism outside the reserve boundaries. We suggest that policy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should consider social capital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ways in which it may support tiger conservation in India.  相似文献   

18.
批判视角下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博  朱竑 《地理科学》2014,34(9):1139-1144
收集各类网站有关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争议的素材,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指出地方命名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指向命名权这一核心。中国社会群体通常采取非抵抗式的网络话语来参与地方命名过程,尽管争取到一定话语权,但地方的最终命名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19.
《Urban geography》2013,34(7):650-669
Urban conser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akes place despite limited funds, strong forces of deterioration, and the lack of popular and private-sector support. These challenges contribute to the existence of a conservation cycle in which policies evolve from an emphasis on monuments, to largely cosmetic enhancement schemes, to area-improvement projects, and, finally, to more ambitious removal programs. The four stages of the cycle are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historic center of Quito, Ecuador. Escape from the cycle to a condition of sustainability is achieved when the private sector is motivated to invest on a scale that generates permanent upgrading. This motivation becomes possible with the area scheme and is a virtual certainty if removal measures come to dominate conservation policy. However, progress through the cycle diminishes the traditional heterogeneity of social groups and ways of life that characterize the historic centers.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highlights the tens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a changing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 meaning placed in that environment. Although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on presents problems for policymakers, an improved awareness should contribute to a more sensitive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