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2.
1984年元旦,日本东部就受到地震的袭击,破坏了万户迎新的欢乐气氛。日本西部也发生云仙岳和日向滩等处的地震。所幸受灾甚微。日本的灾害性地震平均每年有4.5次。1984年迄至8月可说是处于低潮。根据最新的学说和地震观测情况,当前日本的地震趋势如何呢?东海地区——御前崎发生的震群从1984年6月中旬开始,在御前崎西南近海约40公里处设置的海底地震仪捕捉到微小地震的震群活动。这是1979年设置地震仪以来的第一次。这里地处设想的东海地震震源区的西南部,距  相似文献   

3.
日本《朝日新闻》1978年1月25日刊登一篇题为《科学技术厅新年度研制计划》的文章,其中谈到由于伊豆大岛近海发生地震,海底地震预报的必要性受到重视。最近国立防灾科技中心决定研制两种新型地震仪器,用于观测海底倾斜变化和记录海底的微小地震。现结合《东京新闻》1978年1月18日的有关报道,综合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地震预报观测情报中心消息》1979年第1期报道:从1979年4月起,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地震预报中心改名为:地震预报观测情报中心,并于4月9日开始工作。它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调整全国各大学之间的地震预报计划,以及研制新的台网系统等等。该情报中心除中心室以外,还设有公用系统室、情报处理室、地震预报观测室、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
据《东京新闻》1977年8月26日消息,日本政府的地震预知推进本部于8月25日在科学技术厅召集有关省厅承担地震预测的人员举行会议,制订明年度的地震预测计划。据此,在从明年度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将研制捕捉地震前兆的新型自浮式海底地震仪,设置在海沟等的深海底。明年度的预算比今年度多60%,需要五十九亿日元;还有可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2月9日报道,挖掘日本周围的深海底以解释日本列岛的形成历史,这一考察项目工作预定于今年6月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为中心,并有日、苏、英、法、西德五国学者参加的国际深海底挖掘计划(IPOD)的一环,对夏威夷到连接堪察加半岛的天皇海山脉、日本、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查在西南日本引起大地震的菲律宾板块的插入情况,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研究人员将从1984年9月14日开始,在九州以南海域联合进行大规模的海底地震观测。日德联合观测海底地震,这是第一次。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海域地下深部板块插入情况的资料,因此,人们期待着继前些日子以日本海沟为中心的日法联合调查之后的新的成果。日德的这次调查计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美、日、苏等国几乎同时开始海底地震仪器及海底地震的观测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初进入初步试验及实际观测研究阶段。八十年代达到大量推广应用及深入观测研究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底地震学”。日本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该项观测研究工作。海底地震学在美国已成为主要研究课题,苏联及其他欧洲国家也很重视这项研究工作。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0多个研究组在  相似文献   

10.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1.
海底地震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尤因和瓦因(Ewing and Vine,1938)的研究工作为开始,在海底安置地震仪已近45年了。目前使用海底地震仪来测量地震和爆炸信号构成了对地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全世界大约有20个这类研究小组,他们活动在法国、西德、日本、加拿大和美国。海底地震  相似文献   

12.
从1981年8月开始,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距御前崎近海约150公里的远州滩,深度4000米的海底,设置了该中心研制成功的“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开始观测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13.
东京大学理学部的金泽敏彦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开发研制出9000米级的超深海海底地震仪。迄今为止,海底地震仪的水深限度为6000米,很难对日本近海被称之为地震巢的海沟进行观测。据说用这种新研制的海底地震仪可观测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底的90%。金泽希望新地震仪能成为捕捉地震发生机制的有力武器,并计划从1990年夏天开始将其用于实际观测。超深海海底地震仪是通过将高精度的电磁式地震仪装入直径为24厘米的耐压玻璃球内并与记录仪和电源等一起沉入海底来进行观测的。观测后,再通过超声波信号使之与重物分开并浮起,进而回收。目前的试验已证实该地  相似文献   

14.
引言里弗拉海洋地震试验(Rivera Ocean Sei-smic Experiment,简称 ROSE)是多个院校利用一个大的海底地震仪(OBS)和海底水中检波器(OBH)台网研究年轻的海洋地壳和地幔结构上的演化以及活动转换断层的结构和构造的。ROSE 计划的野外工作由1979年1月至3月的两个阶段组成。在第1阶段,使一些地震折射线沿着与北纬11°至13°的东太平洋隆起附近的海底的0至400万年的等年龄线相平行和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6.
《日本科学与技术》1979年5月、7月和1980年3~4月各期刊载了关于日本地震工作的短讯四则,编译如下:1.府中地震观测井开始施工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为了预报关东地方大型并且是直下型地震,在埼玉县的岩槻、千叶县的下总2个点的深井设置了地震计,经常进行连续观测。第3个深层观测井的开孔式2月13日在东京府中市的多摩川旧河道举行。  相似文献   

17.
据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外国通讯社报道,日本内阁于1979年9月通过了一项旨在对付可能袭击日本中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大地震的基本计划。该计划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发布地震警报时情报的迅速准确传递;(2)疏散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17日,在日本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上,审议通过了从2009年度开始的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预报观测研究的5年计划《推进地震和火山喷发预报的观测研究计划(2009--2014)》。  相似文献   

19.
1985年6月19日,使用新型潜水艇探查海底“地震之巢”的日法联合“海沟计划”勘查团,在其停泊地静冈县清水市,发表了第一次航海调查结果,提出了远州滩近海南海海槽附近很少发现断层的海底,“很可能就是东海大地震的震源”的判断。这个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俯冲到日本列岛之下的地方,它位于天龙川河口延长线上的天龙海底谷的东侧,水深3,400米。这里是在数十年以前的地震破碎岩石上,覆盖了一层薄泥层,情况与同一海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京都新闻》1979年5月3日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从活断层上推测地震活动的周期能进行地震的长期预报;与过去发生的地震一致——将来也可绘制出“日本列岛地震活动周期图”》,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