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临潼-长安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 麻街——碾湾断层, 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 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冢底村——唐家寨断层. 断裂表现为张性倾滑正断层性质,平面上局部范围大致呈平行等间距展布,剖面上向西北呈阶梯状降落,成ldquo;Yrdquo;字型组合。深地震反射结果显示,该断裂深约5——8 km,为基底断裂,深部为铲形正断层. 临潼——长安断裂带是在近南北向引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伸展断裂系,同时受余下——铁炉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使断裂带从东北向西南呈帚状展布形态.   相似文献   

2.
黄土不但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而且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特殊的地震工程地质性质——震陷性。  相似文献   

3.
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几种Q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胡毅力 《地震学报》1996,18(4):513-517
采用脉冲传播谱振幅比法、能量法和尾波法分别测定片麻岩破裂孕育过程中的Q值变化.结果表明:谱振幅比法所得Q值呈现相对平稳值——升高至甚高值(极大值)——回降——破裂的变化形式;能量法所得Q值变化形态与上述相反,即平稳值——低值——回升——破裂;而尾波法所得Q值,主频Q值呈现相对高值——下降至低值(极小)——回升——破裂,与能量法Q值变化大体一致.而对于高频(大于主频)Q值则呈现平稳值——升高至极大值——回降——破裂.同时尾波振幅谱还表明:应力达70%破裂应力后,首先是高频S波迅速减少(QC)变大),临近主破裂时主频S波则大幅度减少(QC回升),这可能是两种尾波QC变化形态不同的原因所致.而P,S波(初至波)振幅谱也表明,随着裂隙出现,S波频带变窄,高频成分迅速减少.即S波谱变化不同.这使采用不同方法所得的QS的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来,太阳——大气——地震的研究,作为天地相互关系的一支,不仅在理论机制,而且在地震预报实践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太阳活动,通过大气扰动,亦即地震天气异常,触发或孕育地震的效应,使我们可能将大气同地壳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因子,构成地震——气候系统。从气候变异同地震的关系入手引出地震——气候系统,再从系统的结构、发震的判据出发,讨论地震气候营力区划及其在预报实践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0,(4):62-63
去年年底,泰宁县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递交了“李家岩——最长的丹霞岩槽、金湖船岩——最大的单体丹霞洞穴、九龙潭——最长水上一线天”等三个项目的书面申请。经过提交申请、初审立项、现场复审三项程序,日前,李家岩与船岩两个项目已经收到了大世界基尼斯的颁证确认通知书:  相似文献   

6.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di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大铭  王培德 《地震学报》1989,11(3):275-281
使用三分向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SH和P波最大振幅比的反演,求得了震源参数的最小二乘解。本文确定的1981年河北省滦县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98,倾角54,滑动角——114;1982年7月云南省剑川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99,倾角40,滑动角——110;1982年10月河北省卢龙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第一条断裂,走向270,倾角65,滑动角——135;第二条断裂,走向195,倾角80,滑动角——165。   相似文献   

7.
一、磨坑——秀岭断裂带的基本情况:北东东向的磨坑——秀岭断裂带东自广东紫金县义容循南西西向延伸进入东江谷地,经河唇、雍州一带,继续达博罗县泰美圩以北之秀岭地区,前人称它为横坑——磨坑断裂或磨坑断裂.该断裂带除砂岭——观音阁数公里段地表显示不清外,基本出露良好,累计总长达50公里。义容往东可能经青溪至紫金分为二支:一支由北东东偏北延伸;另一支取道中坝向安流  相似文献   

8.
1.基本情况1984年1月6日在甘肃省武威旦马——西营地区(N37°59,E102°10′)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震中位于龙首山——冷龙岭——青石岭北北西向一级隆起带的东缘与武威——中宁——中卫东西向构造带北缘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9.
灾害研究     
科学家建议20世纪最后10年为“减轻灾害”10年——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灾害是对科学的挑战;而减轻灾害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灾害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与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的地倾斜异常图象,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类:Ⅰ.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多见于远震);Ⅱ.震前倾斜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多见于近震);Ⅲ.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扰动或单向脉冲——正常——发震;Ⅳ.震前倾斜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Ⅴ.震前倾斜记录曲线脉动(曲线加粗)——发震,其特征为:1.异常形态呈多样性;2.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3.异常幅值一般在几毫秒至十分之几角秒(10-8——10-6rad),个别达几角秒(10-5rad);4.异常倾斜方向多半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有由远及近、从外到内(震中)的迁移现象。文章作者还结合模拟实验和地震模式,讨论了地震前倾斜异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球物理学两大学派——活动论学派和固定论学派——之间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所发生的N_L≥4.7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和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析,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主要受NE向的木里——宁蒗——剑川断裂的控制;具有在中甸——洱源与木里——华坪来回跃迁的特点,为NE—SW向迁移的现象。震前M_L≥3.0的地震频度在三个月内小于或等于四次的背景下突然增强;缺震出现两个月以上低于2.96/月;应变将放能量低于0.48×10~6焦耳1/2二至八个月后,在几天至一个月内应变释放能量≥0.6×10~6焦耳1/2;b值低于0.84;断层面总面积≥2个月低于7.27焦耳2/3后出现1—2个月高峰值等短临异常指标。并通过定量的分析,认为宁蒗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具有正常——偏低——增强———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于燕山旋回中早期主压应力轴是北西——南东和北西西——南东东向的。燕山晚期以来,主压应力轴基本上是北东——南西和北东东——南西西乃至近东西向的。  相似文献   

14.
1993年6月8日堪察加东部沿海MS=7.3地震是一次非常复杂的破裂过程.通过宽频带波形拟合方法,结合子事件叠加的空间传播特性和视时间差的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传递带有强烈的单向性,主要破裂过程可以表示为:破裂成核——北东东——正东偏北——正东偏南——停止,由深至浅.   相似文献   

15.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7年4月6日电,苏联物理学家提出了长度——米、厘米或毫米——单位新的高精密校准器,一种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激光器提供了这个标准的测量单位,这是此种激光器创造者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断块运动的观点,对盐源——宁蒗地震孕育发生的介质、构造环境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盐源——丽江块体具有塑性的中生代盖层的构造变形,是在川滇菱形断块向南南东运动过程中,金沙江——红河断裂右旋滑移较快的情况下,前方遇到介质相对坚硬的,基底为刚——半刚性的楚雄块体的阻挡所致。盐源菱块边界断裂的几何形态决定了这一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区,一定震级的地震按某一平均频度发生,此频度随震级的增大而有规律地减少。古登堡——李希特1949年在统计世界浅源地震资料基础上得到了如下的震级——频度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分析粘弹性半平面地基与层状地基对重力坝(平面应变问题)的两个主要模态参数——频率和阻尼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地震多为浅源地震,其深度一般在10~20公里。如果将其在平面上分带,则大致有六个地震带(有的地震带通至国外)。它们是: 1.日本流球——台湾北东向强震带: 2.海城——北京——太原——银川——炉霍——察隅北东向地震带; 3.富蕴——乌苏——喀什北东向强震带;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关于地震的科学——可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对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影响的研究以及对地震本质的研究。第一方面研究正在成功地发展着,并且在测定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能够帮助确定寻找有用矿物的方向。在研究地震本质方面,情况则相当差。我们对导致地震发生的过程本身迄今仍不太清楚,其原因在于:地震学的传统理论基础——连续介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