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高平  李坤白  曹龙 《地下水》2013,(3):248-249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油藏的发现,表明盆地第三系具有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在压实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等等效深度法恢复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和相应的油势,分析产生过剩压力的主控因素,认为第三系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并结合油势预测出有利目标区,为寻找油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酒西盆地实际资料出发,认为该区泥岩欠压实和异常地层压力主要起因于压实不平衡和烃类形成作用.指出该区异常压力可成为石油运移的动力,运移相态主要呈烃相,微裂隙可能为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最后计算并比较了各油藏临界油柱高和二次运移条件,定量地研究了白东-单北水动力油藏中水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静静  刘震  夏鲁 《地质科学》2015,(3):970-981
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 进入到储集层, 其本质应该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前人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学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以烃源岩中石油初次运移为研究对象, 建立下生、上储型排烃地质模型, 从微观动力学的角度对即将进入储集层的游离相石油进行力学分析, 认为烃源岩中的石油发生初次运移进入储集层是一个动力和阻力的力学非平衡过程, 运移动力包括烃源岩地层压力和烃源岩层毛细管力, 运移阻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储集层毛细管力和内摩擦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 石油发生初次运移; 当动力与阻力相等时, 对应着石油初次运移的临界状态; 当动力小于阻力时, 石油不能发生初次运移。因此, 可以通过对比石油初次运移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定量地预测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本文将建立的石油初次运移力学模型应用到安塞油田长6段油藏, 定量地预测了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 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成烃理论的发展——(Ⅱ)煤成油及其初次运移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我国西北区的一些含煤盆地中都发现了丰富油气矿藏。煤成油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是对陆相生油理论的重大发展,本文介绍了秦匡宗提出的一种利用^13C NMR谱确定油潜力碳、气潜力碳和芳构碳评价生油气潜力的新方法,以及一种煤成烃的阶段性初次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金淑燕  潘顺安 《地球科学》1998,23(5):473-479
利用流变学,构造岩组构学和岩石物理学综合方法,研究了女山地区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幔源包体,根据Bertrand和Mercier温度计和Nicked和Green压力计方法,利用TEMPEST程序分别计算了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为1100℃,1.9GPa(63km)根据温度和压力对地震纵波(Vp)的影响系数,计算了原地(insitu)温度和压力条件下Vp的速度为7.93km.s^-1这个数值与东澳大利  相似文献   

6.
雷俊杰  吴颖 《江苏地质》2017,41(4):542-547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油气勘探的不断推进,加深长6油层组石油运移、成藏的认识对指导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十分必要。通过对黄陵地区延长组流体过剩的计算,以及运移通道、运移方向和长 6油藏形成时油气运移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陵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远大于长6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分布,两者之间过剩压力差平均为344 MPa,过剩压力差值为长 7 油气向长6 油层组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油气从长7烃源岩排出后,在过剩压力驱动下沿通道体系向优质砂体展布上倾方向孔隙剩余压力的减小方向运移,遇到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古俯冲带的流体作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扼要介绍南加州Catalina片岩和西阿尔卑斯Monviso基性榴辉岩的变质流体作用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认识到古俯冲带的大规模流体运移主要发生在前弧下深度为10 ̄50km处,来自俯冲板片的富LILE,LREE,B等元素的流体向上运移,并与上覆地幔楔发生大规模交代作用。并向下运移,流体的流动和交代都是有限的,小规模的。  相似文献   

10.
氢化物发生ICP—AES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痕量砷,锑,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ICP-AES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的各种条件,拟定了分析方法,用本法以7个一级岩石标样进行分析,结果与推荐值一致。方法的检出限为(×10^-6):As0.07,Sb0.03,Bi0.02。  相似文献   

11.
利用CHILLER软件模拟了紫金山铜金矿床主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的混合和局部减压等焓沸腾过程,模拟结果显示矿化具有低的HS^-和Ca^2+浓度,高的As含量。在混全和沸腾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pH值和fO2逐渐降低,这是些金山铜金矿成矿流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振强 《矿产与地质》1996,10(6):412-416
在测试锡铁山铅锌矿中石英、方解石热发光的基础上,结合石英、方解石中微量元素特征,研究其热发光曲线特征和参数特征,并对比其它铅锌矿区石英、方解石热发光的资料,认为锡铁山铅锌矿中石英的热发光强度愈大,反映的含矿性愈差;方解石的热发光受其方解石中Mn^2+(Fe^2+)和REE^3+的影响,靠近矿体的方解石热发光强度降低,为进一步扩大矿区找矿工作提供了石英、方解石热发光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同位素于地下水中的演变规律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沙漠区采用的水质同位素化验资料,作δD-δ^18O关系图和矿化度-δ^18O关系图,分析探讨沙漠地下水的补给、运移、蒸发机理,为以沙漠油田供水为目的的地下水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延长组长7层位过剩压力发育,过剩压力影响着长6-长8层位的油气运距方向,过剩压力与油气成藏之间关系密切。通过对泾河等30余口井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根据声波测井资料绘制出,JH55井等30余口彬长地区的泥岩压实曲线图的分析;结合彬长地区的地质背景及压实特征,明晰过剩压力结构及与油藏关系。研究表明: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提供动力条件,彬长地区排烃方向为过剩压力梯度变化大的方向,石油主要向长8段运聚。彬长地区延长组主要发育两种成藏组合,其上形成长7段生、长6段储、长4+5段封盖的中部源内成藏组合;其下形成长7段生、长8段储、长7段封盖的下部源内成藏组合,以此建立鄂南彬长地区成藏模式,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部署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忠良 《地学前缘》2000,7(3):73-80
利用地震层速度、声波测井及各种录井资料研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及油气运移 ,用以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研究发现主要生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泥岩的欠压实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异常压力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心地区。最大压力封闭点及油的成熟门限深度可以区分异常高压层的作用 ,在生油门限以下的异常压力带中的快速压实段 ,是油气初次运移最有利的层段。研究发现本区存在两种油气运移方式 ,即向泥岩下方运移和侧向运移 ,最后指出勘探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储层压力是煤层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煤层气运移、产出的动力,它不仅影响煤层的含气量、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也影响着煤层的渗透性,从而制约着煤层气的开发。根据9口煤层气参数和试验井的试井资料,结合煤田勘探阶段的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对河南省煤储层压力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煤层气储层压力变化较大,从欠压到高压均有分布。储层压力是由地下水补给、运移和滞留造成的。在地下水径流区常形成欠压,在弱径流区和滞留区一般形成常压和高压。地下水作用下的煤层气运移不仅从地下水动力条件得到证实,而且从煤层气的成分和成因角度也得到验证。这种压力的形成机制与国内外商业化开发煤层气藏类似,异常高压区是煤层气富集和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孔隙流体压力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流体压力、油气成熟度及泥岩孔隙含油饱和度,讨论了泌阳凹陷油气初次运移的深度、时期和动力,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的关系以及油气聚集等问题。并指出第四排液组合所排出的大量油气的下落有待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18.
陕西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运移及富集条件等方面入手,对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生成及油气初次运移条件均较好,但储层、油气二次运移及富集条件相对较差。延长组主要有五种油藏类型,油气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岩性、岩相等条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o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相似文献   

20.
人工合成硅灰石的发光性质与发光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曦明  何应律 《地球科学》1994,19(2):175-180
在254nm紫外光照激发条件下,对人工合成掺入不同激活离子的低温TC型和高温型假硅灰石的发光性质进行了实验测定,从微观原子能量谱项讨论了在全的硅灰石基质中Eu^3+和Gd^3+的发光机理,分析了Bi^3+对Eu^3+与Pb^2+对Mn^2+的敏化发光条件,初步探讨了掺放Eu^3+的高温型假硅灰石发光强度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