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周边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选择竹塔村和船场村为研究对象,按滩涂承包户、鱼塘养殖户及农户3大类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经济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依赖方式主要有滩涂承包、讨小海、受雇捡拾海产品及鱼塘养殖。用依赖系数作为衡量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的指标,从3个层面来分析依赖系数,一是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船场村两村依赖于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经济收入成份分别为48.4%和51%;二是以户为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调查样本依赖系数D>50%的占总样本数的46%,船场村为41%;三是以不同调查群体为单位的层面,滩涂承包户及鱼塘养殖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非常高,接近于100%,而对于农户来说,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相对低一些,在其经济收入超过全村平均值的群体中,农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依赖系数大于50%的,竹塔村占6.3%,船场村占16.7%。村民的经济收入结构中,依赖于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的经济成份占有重大比重。提出政府应该鼓励村民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使得村庄与保护区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沿海淤泥质滩涂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之一,滩涂围垦新增的大量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能反映滩涂土壤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滩涂围垦区为例,在现有的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的基础上,引进基础地力贡献率和盐分限制因子作为土壤有效性系数,构建沿海地区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并通过水稻和小麦产量对模型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滩涂围垦区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5%~59%;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80%。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围垦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的系数分别为0.73和1.00。2007年垦区由于盐分太高不能种植水稻,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系数为0.35。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垦区土壤基础地力修正后的水稻和小麦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2235.84和6502.23 kg/hm2;土壤盐分修正后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5677.42和10329.39 kg/hm2;土壤基础地力和盐分共同修正后的土地水稻和小麦生产潜力分别为8934.97和6502.23 kg/hm2。与实地调查的水稻产量(9750 kg/hm2)和小麦生产潜力(6000 kg/hm2)相比,目前土地生产力远小于盐分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与基础地力和盐分双重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接近,改善土壤施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 043.62 hm2减少到2005年的2 009.42 hm2,面积共减少1 034.2 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 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 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 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 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 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 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 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 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对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周边地区1993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遥感影像进行了动态分析.将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红树林、米草(Spartina)地、滩涂、水域、建设及交通用地、其他林地与农田7类;分析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变化以及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4个时期的红树林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93年相比,2006年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5倍,达到145.08 hm2;红树林的空间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向南延伸,红树林空间质心变化由早期向西北偏移变为后期向东南偏移.4个时期中,研究区红树林的平均斑块面积在2001年最小(0.34 hm2),而斑块数(58)、破碎度(0.000 291)、分离度(223.15)、斑块形状指数(20.67)、分维数(1.50)都在2001年达到最大,红树林在2001年破碎化现象最明显,分布零散,斑块形状最复杂.2001年,研究区其他6种景观类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较差,这与研究区附近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关.滩涂与其他林地的动态度在2003~2006年间最大;红树林、米草地、建设及交通用地以及农田的动态度在2001~2003年间最大,这主要与城乡建设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有关.在其他林地、建设及交通用地和农田的面积转化中,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在1993~2006年间增加了1 526.17 hm2.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SPOT5影像数据,得到深圳市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样方调查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估算模型,评估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的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田区、宝安区、南山区和大鹏新区,总面积约为169.7 hm2;以多波段光谱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为0.75,平均相对误差为27.32%,可以用来估算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和碳储量;2012年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为0.93×104t,平均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为54.81 t/hm2。其中,大鹏新区盐灶村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的碳密度最高,达到70.02 t/hm2,福田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的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最高,约占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的70%。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大气调节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监测数据对芦苇湿地的大气调节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均净固定二氧化碳(CO2)量为1 953.90 kg/hm2,年甲烷(CH4)排放CO2当量为390.78 kg/hm2。从整个生态系统碳平衡来看,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吸收CO2量为1 563.12 kg/hm2,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大气调节总价值为8.46亿元,其中固碳总价值为1.84亿元,释氧总价值为6.62亿元,分别占大气调节总价值的22%和78%。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北省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84.4千hm2,其中小麦占37.8%,玉米39.7%;粮食、棉花、油料的种植比例为15.9:1.0:1.6。北部四地市粮食播面占全省的23.3%,南部七地市76.7%。2002年粮食总产2435.8万t,为1949年的5.2倍;粮食单产3756kg/hm2,为1949年的5.8倍;人均粮食362kg,为1949年的2.4倍。北部地区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7.2%,南部地区82.8%。据回归分析与双向差分建模分析,2010年粮食总产可达3087.5万t,粮食单产4478kg/hm2,人均粮食460kg。据灰关联分析,影响粮食总产的主要因子有:粮食单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978年=10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田化肥施用量与有效灌溉面积等。根据笔者预测,若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989万kw,农村用电量240.8亿kwh,农田化肥施用量356.1万t,有效灌面4549.2千hm2,则其粮食单产可达4664kg/hm2;若2010年仍保持2000年小麦播面所占比例(0.387),玉米播面所占比例达0.439,则其单产可达4387kg/hm2。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6—2021年共6期遥感影像获取了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年代的湿地数据,基于转移矩阵、问卷调查和主成分分析,剖析了45年来保护区红树林的变化及其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由1976年的1 395.84 hm2增至2021年的1 589.28 hm2,期间呈“骤减缓升”之势。除1976—1985年红树林面积有减少外(减少了250 hm2,减少幅度为18%),其余时段红树林面积均为增长态势。2) 1976—2021年保护区红树林转出对象分别是淤泥质海滩(34.32 hm2)、河流(25.81 hm2)、海水养殖场(21.06 hm2)、其他用地(10.58 hm2)和洪泛湿地/内陆滩涂(8.26 hm2);转入为红树林的对象主要是淤泥质海滩(177.41 hm2)、河流(38.18 hm2)、其他用地(28.21 hm  相似文献   

9.
沿海淤泥质滩涂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之一,滩涂围垦新增的大量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能反映滩涂土壤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滩涂围垦区为例,在现有的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的基础上,引进基础地力贡献率和盐分限制因子作为土壤有效性系数,构建沿海地区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并通过水稻和小麦产量对模型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滩涂围垦区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5%~59%;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80%。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围垦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的系数分别为0.73和1.00。2007年垦区由于盐分太高不能种植水稻,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系数为0.35。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垦区土壤基础地力修正后的水稻和小麦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2235.84和6502.23 kg/hm2;土壤盐分修正后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5677.42和10329.39 kg/hm2;土壤基础地力和盐分共同修正后的土地水稻和小麦生产潜力分别为8934.97和6502.23 kg/hm2。与实地调查的水稻产量(9750 kg/hm2)和小麦生产潜力(6000 kg/hm2)相比,目前土地生产力远小于盐分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与基础地力和盐分双重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接近,改善土壤施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福建漳江口湿地人类活动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是周边居民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同时,当地居民在湿地上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对湿地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保护区湿地上人类活动规律,运用走访调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对湿地上人类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湿地上的人类活动可以划分为红树林下捡拾海产品活动类型、夫妻船讨小海活动类型、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活动类型和滩涂养殖活动类型4种。其中第4种类型在1 a周期中又可以划分为除草、整地、施药消毒、再整地和养殖收获5个阶段。夫妻船讨小海人类活动的人数最多时为80人/d,最少时为16人/d,平均为50.4人/d;密度最大为7.5人/km2,最小为1.5人/km2,平均为4.8人/km2。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活动的人数最多时为62人/d,一般情况下较少,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2005年12月中旬至2006年的4月初,该类活动基本停止,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滩涂养殖的再整地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约为70人/d,密度为10人/km2;2005年10月下旬以后的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苗养殖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约为60人/d,平均密度约为10人/km2;整个11月份期间,与养殖有关的人类活动基本停止,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的滩涂上进行一些捡拾海产品的活动,但人数较少,最多时为55人/d,一般为10多人/d,密度为10~20人/km2;进入12月份后的收获季节,人类在滩涂上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急剧增加,为100多人/d到500多人/d不等,平均密度为44人/km2。在收获季节,人类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与有无商人收购蛏产品以及蛏的生长情况有关。总的来看,保护区湿地上人类活动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从2005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第2阶段始于12月初,止于2006年1月底;第3阶段为2006年2月初至4月底。第1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平均为128人/d,平均密度为7.4人/km2;第2阶段分别为208人/d和12.0人/km2;第3阶段分别为358人/d和20.7人/km2。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建议采取如下对策:第一,适当限制夫妻船讨小海及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的船只数量,使其尽量保持在现有水平;第二,研究和探讨滩涂养殖过程中农药消毒的替代方法,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第三,保护区应特别加强滩涂养殖及收获阶段人类活动的管理,建议保护区尽可能地引导养殖户采取分片收获的方式来减少同一时段内滩涂上人类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 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根据我国各地区1990-1998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的增产潜力。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大多在3500-5250kg/hm^2范围,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一般在300-600kg/hm^2左右,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一般在5-10kg/kg(粮食/化肥)范围,但是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5372kg/hm^2)和生产潜力(7462kg/hm^2)均东部地区(高施肥水平)最高,中部地区(中等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居中,分别为4940kg/hm^2和7216kg/hm^2,西部地区(低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最低,分别为3844kg/hm^2和5470kg/hm^2,按播种面积计算,粮食单产的增产潜力以西部地区最高,平均达948kg/hm^2,东部地区局中,平均为754kg/hm^2,中部地区则相应较低,为714kg/hm^2,化肥增产效率(增施单位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以西部地区最高,达9.41kg/kg(粮食/化肥),中部地区居中,为7.17kg/kg(粮食/化肥);而东部地区最低,为-11.1kg/kg(粮食/化肥),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虽然粮食生产潜力大,但是增产潜力很小,由于施肥量较大,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今后我国的化肥应该重点考虑投向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野外监测数据和碳税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芦苇湿地的固碳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辽宁双台河口芦苇湿地总面积为30 815 hm~2,大约占到了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0%,其年均净固定二氧化碳(CO_2)量为13 320 kg/hm~2,年甲烷(CH_4)排放的CO_2当量为3 330.3kg/hm~2。将芦苇湿地固定CO_2的正效应减去CH_4排放的负效应,得到辽宁双台河口芦苇湿地的年固碳量为9 989.7 kg CO_2/hm~2,具有较强的碳汇,其总固碳价值为2.37亿元,其中净吸收CO_2的价值为3.16亿元(正效应价值),净排放CH_4的价值为0.79亿元(负效应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过程模型的河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和蒸散量模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结合作物参数的遥感信息反演和气象要素的空间尺度扩展方法 ,建立以GIS背景数据库为支撑的冬小麦生长模型 ,研究河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和蒸散量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河北平原 1990年高产区主要集中在保定中南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和邯郸东部的南北条带上 ,单产在 6 0 0 0~ 84 0 0kghm- 2 之间 ,廊坊东部、沧州大部分、衡水中部、邢台东部和西部太行山区等是低产区 ,单产低于 30 0 0kghm- 2 。总体而言 ,该地区实际产量与光温生产潜力对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冬小麦生长期 ,蒸散量主要在 30 0~ 5 0 0mm之间 ,水分利用效率低于2 0kghm- 2 mm- 1,其中小于 8kghm- 2 mm- 1的概率分布占 4 2 %左右。农业水资源不足 ,水分利用效率低 ,是该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西藏拥有我国特有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西藏高原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湿地总面积为3 126 253.33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9%。西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湿地类型丰富,天然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99.09%,天然湿地又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型湿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2.36%和14.71%;湿地分布广但不平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鉴于高原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以榆阳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莫宏  任志远  谢红 《干旱区地理》2005,28(3):352-356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具体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然后对研究区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并以1988年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米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南海珊瑚礁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国外文献资料及野外调查资料,利用生产效益法和数值转移法估算南海珊瑚礁的经济价值(包括渔业经济价值、海岸保护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以及由于过度捕捞、破坏性捕捞和陆源沉积物污染而造成其经济价值的损失。结果显示:南海珊瑚礁年经济价值为156.5亿元,其中渔业价值占90%,为140.4亿元;其次是海岸保护价值,占5.5%,为8.7亿元;而旅游休闲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别为5.3亿元和2.1亿元。珊瑚礁如果维持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并考虑10%的贴现率,未来20 a珊瑚礁总的经济价值为1 370亿元。由于南海珊瑚礁面临最大的威胁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对今后20 a珊瑚礁带来的经济损失是258.8亿元,其中因破坏性捕捞造成的损失为249.6亿元,占总经济价值损失的96.4%,而因过度性捕捞和陆源沉积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是3.3亿元和5.9亿元。人类干扰对今后20 a南海珊瑚礁造成的经济价值损失占未来20 a南海珊瑚礁总经济价值的18.98%。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与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发展历史经济和十多年来科技攻关实践及生产潜力的调查和试验证明,该区域在资源潜力的技术潜力上有能力达到粮食自给。据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长武站试验。1993年在正常降水的情况下,小麦产量4944kg/hm^2,玉米产量9478.5kg/hm^2,两料产量达14422.5kg/hm^2(961.5kg/亩),创区历史最高记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其中选  相似文献   

18.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在、类型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在该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建立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基础上,对该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5%。其中天然湿地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1548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多年来的区域资源开发活动,使该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变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本文结合区域湿地资源与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状况,系统分析了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受影响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model to estimate annual tree growth based on tree-ring data (Abbr. TGTRing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runk at 0.5, 1.3 and 2.5 m height.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annual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of a plantation in Qianyanzhou Red-Soil Hil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AS in Taihe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bbr. Qianyan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exion points of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curves occur at 17 and 18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in masson pine, whilst both inflexion points occurred at 15 years in slash pine and Chinese fir.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fir proved to be greater in the last 20 years than in the other species, with 171.697 t/hm2 and 92.29 tc/hm2, respectively. masson pine, with a biomass of 133.84 t/hm2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73.92 tc/hm2 was the lowest whilst slash pine was intermediate with a biomass of 147.639 t/hm2 (unturpentined) and 135.743 t/hm2 (turpentined),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80.18 tc/hm2 (unturpentined) and 73.72 tc/hm2 (turpentined). In 2006, the total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tree stratum of masson pine in Qianyanzhou was 3324.43 t and 14,156.64 tc, respectively, whilst the values for Chinese fir were 1326.97 t and 713.27 tc. For slash pine the total biomass was 14,156.64 t (unturpentined) and 13,015.97 t (turpentined),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was 7 688.21 tc (unturpentined) and 7068.78 tc (turpentined). Following the shaving of slash pine for resin, the total biomass was reduced by 1140.67 t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fell by 619.43 tc.  相似文献   

20.
1996-2005年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时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 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land for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 creasing from 1996 to 2005, with a loss of 1,708,700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170,900 hm2 per year; (2) land for construction increased 1,373,700 hm2, with an average increment of 153,200 hm2 per year; (3) total area of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for con- struction between 1996 and 2005 was 1,053,100 hm2, accounting for 34.03% of the arable land los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percentages of which used for industrial land (INL), trans- portation land (TRL),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RUL) and town construction land (TOL) are 45.03%, 15.8%, 15.47% and 11.5%, respectively; and (4) 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s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 tlement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and therefore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