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璞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是他那和霭的谈吐神态和坚毅硕壮的风姿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进。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超基性岩类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他1911年6月20日诞生在山东省文登县,青年时代求学北平,参加过“一二·九”学生  相似文献   

2.
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才瑞 《地质论评》1958,18(3):214-223
庐山第四纪冰川地形的系统研究,由李四光教授的巨著“冰期之庐山”开其端,而任美锷教授的论著“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继其后。1956年夏季,笔者等随严钦尚教授在庐山调查十余日,对于庐山山上山下的冰川地形获得初步了解,虽然我们所观察的地区,并未  相似文献   

3.
童潜明 《地质论评》2016,62(3):6203678-6203681
正1953年7月我小学毕业后为读初中,从湘乡偏远的农村乘木帆船沿涟水而下,时经半月到达长沙市,投奔当时在解放军第22步兵学校理论大队当教官的大哥处,他当时住集体宿舍无法安置我,就将我寄居在当时的上黎家坡33号地质调查所童文蔚先生家,复习功课准备小学升初中考试。文蔚先生是我家的世交,原是一个贫苦农民,聪敏实诚,1926年我祖父带他外出,介绍他到新成立的湖南地质调查所从亊总务工作。我住到文蔚先生家以后,结识了所里也在考初中的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11月22日是刘东生先生的生日,在先生离开我们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时刻在怀念他。这里我们刊登了刘先生的密友之一、瑞士的Heller教授的短文,怀念与刘先生一起研究黄土磁学的点点滴滴。本文是Heller教授为刘先生的纪念文集撰写的,但因故未及在文集中刊出。现在本刊补登,除了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也表示对Heller教授的感谢和歉意。  相似文献   

5.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峰。早在1955年,於崇文教授在国内一无借鉴、二无教材的条件下全凭刻苦自学首次成功地为我校(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本科生开出了地球化学课程,揭开了我校地球化学教学历史的扉页。1960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与骨干之一,为我校地球化学专业奠基和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於崇文教授又是我国第一本地球化学教材的最主要编写人之一.还在60年代初,在广泛阅读国际地球化学文献中,他敏锐  相似文献   

6.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7.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冯景兰教授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冯景兰教授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和教育事业。值此冯景兰教授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我们深切缅怀冯景兰老师。 冯景兰教授字淮西(怀西)(1898—1976年),河南唐河县人。一生热爱祖国地质事业,对地质科学有不解之缘。早在他七岁随父亲宦居武昌时,喜得大冶铁铜矿石,爱不释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教授已经逝世三周年了。他那勇挑重担、敢于创新、高瞻远瞩、攀登不息的献身精神;他那踏遍青山、注重勘察、深刻剖析的科学态度;他那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严于律己、甘当人梯的高尚风格,连同他的科学著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何作霖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十九个年头了。今天,正值他的八十五岁诞辰,我们深切怀念这位学术导师,不由得回忆起他在科学的田地里辛勤耕耘的一生。何作霖教授以他毕生的心血,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为我国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今,他的桃李门墙,遍及全国各地,肩负着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任务。我们缅怀往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矿相学家、矿床学家徐国风教授已离开我们5年了。作为他的挚友和学生,对他的英年早殒深感悲痛;对他为我国矿相学、矿床地质学和金属矿物标型性学科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深切的敬意。徐国风教授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生中,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开拓奋进,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盛章琪 《贵州地质》2013,(2):157-159
今年是常隆庆教授诞辰100周年。常隆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攀枝花超大型矾钛磁铁矿的发现者。我在成都地院上学时既未上遇他的课,也不相识,一九五七年反右时才知道他。当时有不少传闻,说他是西昌地区"少将专员"、"西南地质一霸",是学校的"大右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杰出的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彭志忠教授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良师益友。三月三日早晨,鄂莫岚老师告诉我:“彭志忠病重,癌症晚期,恐怕不行了”。我感到十分突然。一月廿四日,参加他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后,我还曾在他家吃饭呢!当时他虽颇有倦意,却也看不出有多大毛病来。作为学生,我恳请他停止工作,休息一、两年,使身体彻  相似文献   

14.
人在旅途     
2005年9月5日,他扛着重重的行李走进中原大地的一所师范大学。他瘦弱,但目光坚定。学校里人声噪杂.到处是新生和送行的家长,以及迎接新生的志愿者。他一脸疲惫和风尘,一身破旧衣裳,但看到私家车里坐着的新生衣着光鲜,他并不觉得惶恐和自卑。  相似文献   

15.
白文吉先生今年整70岁。在过去的年代里,70岁可以算作古稀之人了。然而,今年白先生却与我们一起完成了极地乌拉尔(Polar Ural)20多天的野外地质调查。据说,如果吉尼斯记录上也有这一条,那是非他莫属。在人迹罕见的极地乌拉尔搞地质调查,除了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觉外,每天还要与蚊子昼夜战斗。这一切,白先生却都挺过来了,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和毅力。  相似文献   

16.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3):445-446
2007年夏天,陈清濂先生手术康复后不久就来南京出差,和在宁的老水文所(1956~1969年期间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的同事们欢聚一堂。席间,陈清濂说:"我的名字里有六滴水,所以这一辈子注定是‘卖’给中国江河了。万万没有想到,仅时隔一年,他就于2008年6月7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宇宙间是个大的引力场,在地球上来源于地心的引力,就是重力。“它使地壳类似穹形,因之这个地球体本身就是大地构造研究的起点。在研究构造运动的驱动力以及重力与构造的关系方面,马杏垣教授近期发表了精辟的论述。 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体还具有一个大的应力场,李四光教授在他青年的时候曾经将他的论证建立在假没地球转速的变化上,他所创建的构造体系在组合分析时,对受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黄泽机 《地质论评》1951,16(1):123-123
这是一篇调查的报告,作者於1940年在西康宁属调查金矿时写成的,在写作这篇报告时,多蒙袁复礼教授,用信函指示不少。在野外工作时,温杰史君是和作者共同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和地质图的填制,他做了不少,谨特记在篇端,用志谢意。  相似文献   

19.
编者言     
《地质论评》1945,10(Z3)
“地质论评”在中国地质学会困苦的支持下,八年来幸未间断。这是我们的领导当局之苦心,与工作同人之努力,所收的效果。对于学会出版物,黄汲清,尹建猷,谢季骅,李赓阳,王斐轩,及帮助编印诸君,都尽了不少义务。他们求学之专,生活之苦,检讨之严,服务之热,都到了可敬佩的地步。出版  相似文献   

20.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9-501
2005年12月,我到英国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象往常一样,我下飞机后打电话联系的第一位英国朋友就是Nicholas(Nick)John Shackleton教授。虽然Nick身体很弱,他仍然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的病情波动很大,他特别提到,几天前在和汪品先教授通电话时,他实在支持不住,未能和汪老师谈完明年古海洋学会议的事情,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