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现有拓扑关系描述模型的不足,首先以点集拓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定义了空间线目标的端点、内部、边界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描述空间线目标间拓扑关系完善的形式化模型New 9交模型.根据线目标的物理意义,提出了5条取值规则以排除模型描述的拓扑关系中没有意义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空间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最小集,定义了6种线目标间的基本拓扑关系,并且证明了此最小集的互斥性与完备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点集拓扑学的三维拓扑空间关系形式化描述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郭薇  陈军 《测绘学报》1997,26(2):122-127
本文阐明了研究空间关系理论的必要性,分析了拓扑空间关系描述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以点集拓扑理论为基础,运用维数扩展的方法,提出三维拓扑空间关系完善和形式化的描述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三维空间目标中存在着的拓扑空间关系进行了分类,定义了五种基本的拓扑空间关系,并且给出了三维拓扑空间关系最小集的互斥性与完备性证明。  相似文献   

3.
GIS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描述的4交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利用连通度不变量来区分单个线目标上具有不同拓扑特性的点,进一步定义了线目标的端点集和内点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IR^1和IR^2中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基本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表达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GIS面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模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拓扑关系的描述和区分是建立在空间目标相互作用过程中目标集及其分量集合拓扑特性变化基础之上的.建立了GIS中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和区分的一种广义模型,并与已有的形式化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现有的形式化方法和模型是广义模型的一些特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目标间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本模型,并根据定义的拓扑距离和拓扑复杂性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拓扑关系概念邻域图.  相似文献   

5.
CH971941 基于点集拓扑学的三维拓扑空间关系形式化描述/郭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学报,—1997,26(2).—122~127 以点集拓扑理论为基础,运用维数扩展的方法,提出了三维拓扑空间关系完善和形式化的描述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三维空间目标中存在着的拓扑空间关系分类为:点/点、点/线、点/面、点/体、线/线、线/面、线/体、面/面、面/体、体/体,定义了相邻、包含、相交、部分覆盖、相离五种空间拓扑关系,并且给出了三维拓扑空间关系最小集的互斥性与完备性证明。图2参4  相似文献   

6.
070101 GIS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描述的4交差模型/邓敏(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1).-945~948提出了利用连通度不变量来区分单个线目标上具有不同拓扑特性的点,定义了线目标的端点集和内点集,建立了IR1和IR2中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基本模型,有效地表达了线目  相似文献   

7.
拓扑关系的描述和区分是建立在空间目标相互作用过程中目标集合及其分量集合拓扑特性变化基础之上的。对于两个简单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研究已经很多,而对于带空洞的复杂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的描述却相对较少。本文利用Egenhofer等提出的描述带空洞的面域间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框架,在四交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描述带空洞的复杂面域间拓扑关系的扩展模型———D-4 ID模型,并用该模型推导了一个简单面域和一个带空洞的复杂面域间有意义的23种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8.
邓敏  李志林  李永礼 《遥感学报》2007,11(3):311-317
拓扑关系是一种相对较弱的空间目标位置约束,已广泛应用于空间查询、分析和推理等实际应用中。本文主要研究IR2中两个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描述和区分方法,采用的基本思路是将两个线目标间的关系描述为若干个基本关系的组合。在拓扑关系描述和区分时,提出了具有不同分类能力的拓扑不变量,分别是:维数、分离数、交分量类型和交分量全序,并依次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方法。分析发现,在IR2中的两个线目标间具有17种潜在的基本关系。其中的11种是描述复合线/线关系的基本构成单元。  相似文献   

9.
在GIS中,空间物体间的拓扑关系是基本的空间关系之一,直接利用ORACLE SPATIAL提供的简单的空间关系查询操作算子,对九交模型所描述的任意两2维空间的不自相交的线目标间的拓扑关系的判断设计算法,并进行试验验证,实现两线目标间的33种空间拓扑关系的判断。基于ORACLE SPATIAL的线/线目标间空间拓扑关系判断的实现必将推动基于ORACLE SPATIAL的GIS系统的查询、分析和数据更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GIS线目标间空间关系的集成表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李志林  祁华斌 《测绘学报》2007,36(4):421-427
GIS中的线目标可以表达现实中一类广泛存在的空间实体,如地铁线、管线、道路以及河流等。以线目标为研究对象,基于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提出一种线/线目标空间关系的集成表达方法。在整体上,将空间关系分解为拓扑、方向和距离关系3种,并以拓扑关系描述作为方向和距离信息的载体,通过纳入局部的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来集成表达两个线目标间的各种类型空间关系信息。其中在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描述时,分别将它们分解为一组局部关系(或基本关系),并通过对拓扑关系建立一定的排列顺序来进行描述。最后,通过一个简单例子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与Clementini和Di Felice(1998)的不同。以及本文方法对表达各种空间关系信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9交模型对移动目标空间拓扑关系表达及量化描述的不足,基于格网化思想,提出了度量参数量化描述的方法。首先对移动目标和参考目标进行格网化,划分为固定大小的格网阵列;然后利用9交模型确定空间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最后引入内部分量、边界分量、外部分量3种度量参数对移动目标空间拓扑关系进行度量化描述。试验证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直观,能更加有效地度量移动目标间的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性线状目标之间拓扑关系的描述与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常见的不确定性线状目标描述模型以及确定性线状目标之间拓扑关系的描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量化分析方法,对不确定性线状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判别。  相似文献   

13.
谢俊平  杨敏华 《测绘科学》2012,(2):146-148,154
统一表达空间关系中的拓扑关系和方向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已有的方向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方向模型,即采用锥形的方法将空间参照对象的内部、边界和外部分别划分出9个方向区域,描述空间目标对象与这些方向区域的交集的情况,然后结合这种方向模型和九交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能统一表达拓扑关系和方向关系的形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4.
模糊空间对象拓扑关系的Rough描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ough Set理论,在四交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描述确定和模糊区域或两个模糊区域目标间拓扑空间关系的扩展模型(4-4ID模型),并且详细讨论模糊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5.
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的Euler示性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出了空间目标的一般表达式,并利用代数运算和集合运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空间目标的拓扑边界和内部。针对空间目标点集拓扑运算所得集合的非闭性,提出了一种适合于Euler示性数计算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形式化描述拓扑关系的Euler示性数模型。实例证明了所提方法和形式化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不确定线-面拓扑关系的描述与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初  黄茂军 《测绘学报》2007,36(3):340-343,350
不确定线状目标和面状目标之间拓扑关系的描述是空间信息处理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在对不确定线状目标和面状目标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不确定线状目标与面状目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交程度进行了定量表达,通过计算这些度量组成的空间向量与9-交集模型确定的空间关系向量之间的相关度,提出了一种不确定线状目标和面状目标之间拓扑关系的描述模型,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对其空间拓扑关系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7.
三维空间对象的拓扑关系对于研究三维空间对象的操作及其算法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研究拓扑关系的9-交和4-交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它们在表达简单线与体拓扑关系上的局限性,9-交模型的线性相关性以及4-交模型的不完备性。进而提出简单线与体拓扑关系表达的扩展4-交模型,运用扩展4-交模型详细分析了简单线与体的拓扑关系,并给出图示。接着对所提扩展4-交模型线性无关性及完备性进行了论证。最后对所提出的扩展4-交模型进行了总结性说明。  相似文献   

18.
空间方向关系的分级细节描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Consistency among parts and aggregates: A computational mode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eterogeneous geographic databases contain multiple views of the same geographic objec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patial resolution. When users perceive geographic objects as one spatial unit, although they are physically separated into multiple parts, appropriate method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consistency among the aggregate and the parts. The critical aspect is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relationships with respect to other geographic objects must be preserved throughout the aggregation process. We developed a systematic model for the constraints that must hold with respect to other spatial objects when two parts of an object are aggregated. We found three sets of configurations that require increasingly mor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make a precise statement about their consistency: (1) configurations that are satisfied by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s and the object of interest; (2) configurations that need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object of concern and the connector in order to be resolved unambiguously; and (3) configurations that requi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ggregate's boundary and the boundary or interior of the object of interest to be uniquely described. The formalism extends immediately to relations between two regions with disconnected parts as well as to relations between a region and an arbitrary number of sepa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