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西藏中部构造特征及印度板块仰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负磁场为背景的航磁特征,揭示了基底是由浅变质的副变质岩组成的,属于柔性基底。 藏北断裂在磁场图上不明显。 雅鲁藏布江断裂是举世闻名的缝合线。反映雅鲁藏布江断裂的航磁异常带,具有强度大、连续性好和长度大的特点,为世界上罕见的大陆线性异常带。地面地质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查明断面是南倾的。 晚三迭世开始,印度板块在特提斯洋壳上向北仰冲,并导致特提斯在始新世的关闭。两大陆碰撞后,仰冲运动结束,代之以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南缘的推挤。  相似文献   

2.
郝杰  李齐 《地震地质》1996,18(1):30-36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简称东构造结)周围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应力作用和构造变形最强的地区,也是地球上变化剧烈、构造类型复杂、保存完整的地区.该地区汇集了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川滇地块和印度板块及主边界断裂、主中央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嘉黎断裂、怒江断裂、墨脱断裂、阿帕龙断裂等,可以说东构造结周围地区是检验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不同理论和学说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原古地磁及大陆漂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扳块的交接地带,根据我们在青藏科学考察中,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两侧大量的定向标本:帕里的上新世沉积岩,林周和比如的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红砂岩,札木的花岗闪长岩,定日白垩纪灰岩,晚侏罗纪的拉萨灰岩和江孜扳岩,土隆三迭纪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结果表明:印度河上游-雅鲁藏布江的北侧属于欧亚板块,南侧属于印度洋板块。 根据古纬度的变化表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自白垩纪以来,其年平均速率不超过5.5厘米。  相似文献   

5.
对实测的西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四周为重力异常梯级带、地壳厚度陡变带和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从而推断青藏高原可能为一断块高原;现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挤压带不是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而是在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的中间地带。对重力复测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重力场变化之敏感点在雅鲁藏布江与其稍偏南一带以及该区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上。西藏地区的地壳运动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也集中表现在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6.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该地区的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带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东边界断裂。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 GIS软件平台上获得了南迦巴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定量地貌参数。在地形坡度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岸的山体地形为坡度>30°的陡坡,在陡地形坡度的背景下,存在NE走向、断续分布的坡度为5°~25°的缓坡条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地形为高程变异系数>0. 9的高地形起伏区,在高地形起伏区的背景上,发育NE走向、断续分布的高程变异系数为0. 2~0. 9的缓地形起伏条带。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发现上述地貌参数异常条带处为活动断裂通过的位置。上述工作表明,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地貌参数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严重、剥蚀强度大的地区的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古地极位置较华南地块的古地极位置经度偏西、纬度偏南。此现象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先是印支地块绕喜马拉雅山系的东枢纽(阿萨姆枢纽)顺时针转动了8°,然后华南地块自西向东移动了大约20°。此解释与主走滑断层迁移模式基本吻合。古地磁数据还表明,虽然红河断裂近期活动为右旋性质,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它曾是一条调节两板块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左旋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临近区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本文利用GPS实测速度场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现今地壳岩石圈表面的GPS应变场及岩石圈内部的主应力分布,研究了印度板块持续挤压作用下板块边界带地壳岩石圈现今地壳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南北向的剧烈挤压变形与东西向的拉伸变形是现今青藏高原南缘地壳岩石圈的主要变形特征.其中南北向的地壳挤压变形主要集中在主前缘冲断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东西方向上,南北走向的亚东—谷露断裂是区域地壳东西向伸展变形的重要分界断裂.75°E是研究区域地壳形变的另一条显著不连续边界,其西侧地壳主压应变强度低、方向弥散且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性较差,而东侧地壳主压应变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方向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布格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辨析结果显示该分界带与循喜马拉雅西构造结楔入欧亚大陆的印度板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南北地震带北段与蒙古中部活动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层,或者是夹持于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张扭性地堑断裂系,包括:六盘山弧形断裂带、桌子山-贺兰山断裂系、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系、达兰扎达嘎德断裂系、莫高德断裂系、库苏古尔裂谷系。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地震构造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局部上地幔物质流动或显著地幔各向异性所控制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条件下,沿大型走滑断裂带两侧或尾端不同方向的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