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区域震群与唐山大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2.
姜秀娥  陈非比 《地震学报》1983,5(2):145-157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3.
渭河盆地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震的地区,例如,1556年华县8级大震就发生在盆地的东部。现在地震活动水平一直很低。自七十年代后期区域台网建成以来,在盆地内部经常记录到震群活动。这种频繁的活动似乎代表了本区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1979年以来发生在盆地内部的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它们在震源分布、时间序列、震级频度关系和震源错动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一般地震序列的相似性,比较了这些震群之间的异同。最后,采用1976年以来震群活动的资料,初步探讨了这种活动与邻近地区中强震的可能关系。对震群的成因也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4.
刘巍  安卫平 《山西地震》1995,(3):107-112
本文叙述了1695年临汾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指出16 ̄17世纪是华北强震活动的全盛时期,而山西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后期,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中的最后一个,其孕育过程处在华北强震活动由“密集”转为“平静”的转折时期,认为1642年平陆6级地震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5.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台强震群以其作为华北近十几年来成串强震的“先驱”,以及小震群活动十余载经久不息而著称。早在1972年,我们就注意到邢台余震区小震群活动与华北较大地震有关,特别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邢台余震频度出现明显峰值,更难用“巧合”来解释。我们曾提出设想,邢台余震区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中的一个“敏感点”,邢台余震活动是华北地震  相似文献   

6.
唐山大震前后一般震群与前兆震群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梅世蓉 《地震》1999,19(2):183-189
通过对华北地区1970-1991年震群活动资料的研究发现;(1)在唐山大震前6-7年,华北地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大震后区域震群活动总体关系产;(2)唐山大震前的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后3年条带走向消失:(3)唐山大有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4)大震前5年,满足b、K、h、U和p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前兆震群在7.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治平  徐平  薛艳 《地震》2001,21(1):47-52
通过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震群活动的分析表明,唐山地震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和阶段性。应用流变介质包体孕震模型的理论进行了初步力学分析。张北地震的预测检验表明,震群活动的迁移性与阶段性对强震的中期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徽霍山震群与华东地区强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讨震群与大地震的关系。有人认为霍山震群是预报华北强震的“窗口”。但是作者研究认为,霍山震群活动与华东地区发生的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结果。本文所指的华东地区的范围是北纬31°—36°,东经115°15′—121°30′。在这个范围内自1974年以来共发生6次中强地震(表1)。它们距霍山地区不超过500公里。将这几次地震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研究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按照《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选择震群原则筛选了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强震发生前的震群,利用MAPSIS软件判定震群性质。初步探讨该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MS≥6.0)的空间分布关系为华北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有前兆震群存在。主震震级越大,震群出现的越早,距主震距离越远,并且前兆震群会发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内蒙的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之后,唐山7.8级大震之前,太原北格地区于6月19日出现小震群活动,这次小震群的活动,是在华北北部地震活动处于特殊状态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引起了人们对这次震群的关切,现将该震群的一些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1976十年间,华北强震迭起。本文将率先发震的邢台震群与大同地震进行对比。发现多种相同之处。然后又分析了华北强震成组活动特征在山西的表现。结果显示,山西近年发生与大同地震成组的强震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震群与大地震关系的研究(华北地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6-1976二十年来,华北地区(106E 以东,33N 以北,42N 以南,黄海以西)共发生震群37次,其中1966年邢台地震后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群次数比1956-1966增加三倍多,近十年来华北四次七级以上地震就是在震群活动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上出现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67-1972年震群分布范围相对缩小,仅靠近大震震中;1974年后,震群活动区域明显扩大,唐山地震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震群活动沿唐山地震震中的 NE-SW 和 NW-SE 方向上分别延伸达一千多公里.这种地震活动随时间由未来大震震中逐步向外扩散的现象,在几次历史大地震前也类似出现过,据此粗略估计平均扩散速度约为100公里/年.除上述特点外,还观测到大震发生前一、二年至数月,在距未来震中不太远处(百公里)常发生前兆震群.分析了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在震源机制、震源动力学参数、b 值以及 P 和 S 波振幅比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与一般震群相比,前兆震群具有较高的应力降.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易于发生前兆震群可能的物理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吴忠—灵武地区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并结合该区域过去的几次中强震震例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与总结了中强震前该区域地震活动乃至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而且基于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了1970—2019年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点。综合认为,吴忠—灵武地区中强震的广义前震和中小地震的活动性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中强震发生前1—2年内该区域及邻区形成ML2.0以上地震集中区或其西北方向的阿左旗腰坝区域大都出现ML3.0以上信号震,而且一年前其主震的广义前震的确比较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震增强;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重共轭构造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多震型、双震型和震群型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另外,从大形势角度来看,过去大部分5级以上中强震发生的主导因素很可能由华北地块主导的强震活跃幕引起,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不仅仅和局部特殊构造特征、区域前震活动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华北—东北亚地块大震活动对其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相比而言,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及祁连山构造带等区域的大震活动对吴忠—灵武地区中强地震触发影响不显著,而且吴忠—灵武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和华北—东北亚地块的大震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5.
华北近代成串强震发生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大面积的华北整体出发, 探讨了成串大地震发生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根据一些地震观测资料, 就历年来的小地震频度, b值随时间的变化, 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震群活动, 小地震的初动方向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各次强震发生与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认为:中国大陆第五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将处这续3-5a的时间,今后几年我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性,之后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将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7.
震群是地震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对震群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只是在构造地震中,根据最大地震能量占整个序列总能量的百分比将震群列为一种类型.岩石破裂试验表明,震群活动和高余震活动反映岩石整体性较差.实际观测表明,震群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不但与地质构造、介质特性有关,而且受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一定范围的局部应力场控制.多年来国内外均对震群进行研究,为了区分震群与一般弱震、大震前的震群与一般震群,提出了前兆震群的概念,试图用震群预报未来的强震.朱传镇等在研究华北地区的震群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1)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2)华北地区M_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_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3)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_S≥5.0、M_S≥5.5与M_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4)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鸾声 《地震研究》1998,21(2):122-127
利用“滑动累计频度法”和“频度相关系数法”研究了全球7级大震和华北中强震的关系,以及山东各分区小震活动对中强震的异常反应。这对估计华北未来二三年的地震大趋势及艰华北中强震的中期和中短期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