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目前CDMA2000 1x网络技术和构架的深入介绍,可了解CDMA VPDN的应用原理。针对CDMA传输的早期台网方案在应用中的不足,以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CDMA VPDN构建IP数字测震台网的组网方式和网络构架。最后,对该方案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给予了详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急流动测震台网和遥测地震台网的性质不同,因此在组建方式上也具有差异性。VPN是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它能够提供远程访问,外部网和内部网的连接,价格比专线或者帧中继网络要低得多。目前,VPN技术在专用的传输业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VPN技术原理,以及通过运用该技术借助GPRS和CDMA传输网络来实现流动测震信号的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3.
当前信号远程传输方法,没有实现传输通道能量与传输通道信号并行,导致信号远程传输失真性较高。为提高地震信号远程传输的效率,提出新的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中信号远程传输技术。采用信号传输通道中地震信号能量的并行方法,通过信号传输通道中信号并行传输结构,实现信号在传输通道中双向传输;利用高频阻波电路阻断信号的高频载波通过谐振补偿电容,确保传输通道能量传输不受干扰;根据通道能量传输结构与信号传输过程,实现传输通道能量、信号并行,完成高速铁路地震信号远程传输中的失真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丢包率较低,均值约为3%,远程传输时延仅为0.9 s,是一种低误差、高效率的高速铁路地震信号远程传输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台站数据通信为例,详细分析了致使台站数据通信质量严重下降的具体原因,发现了CDMA 1x数据通信网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台站无线数据通信链路实际通信带宽不足,当地震记录数据特有的数据量瞬间爆发式增长时容易造成无线段网络拥塞、挂死。在通信网络进行3G升级后,根据无线数据通信日常需求,注重单个数据包较小、总量较大时的快速数据包交换量,对特大数据包支持降低,易丢包。针对CDMA 1x数据通信网络的先天不足,引入3G(CDMA2000 EV-DO)技术完成台站通信系统升级,能够有效提高台站数据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5.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十五”网络项目中测震台站CDMA数据传输方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从台站数据的采集到数据传输,台网中心数据的接收与实时处理,全部建立在网络化的平台上.因此,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本文从CDMA数据传输方式的特点出发,详细分析了数字地震项目建设过程中测震台网试运行的数据特点,研究表明:测震台站CDMA数据传输模式的连续率较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地震数据的传输应尽量采用专用信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新一代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信号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数据采集器.本设计采用了基于32位ARM的工控核心板以及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平台,集成了总线数字信号与多通道高精度模拟信号的数据记录单元,实现了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以及远程监控.实际测试表明,本采集系统具有高分辨率、低功耗等特点,主要参数指标达到了新型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信号采集要求.实际台站应用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满足实际台站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实时事件检测是地震数据实时处理系统中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还是单个数字地震台站,都需要对通过传输系统接收到的地动信号进行事件检测。事件检测的目的在于从连续的地面运动信号数据流中,识别出需要处理的事件信号。事件检测的要求,一是尽可能将所有的事件识别出来,即降低漏检率;二是尽可能地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CDMA无线技术传输地震数据的传输系统构成,以及设备选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HS—1盒式数字磁带机的研制,是把普通立体声机机芯改装为记录机构,并研制符合要求的写读电路,它是一种具有较高精度、高记录密度、廉价的便携式数字记录器,可供流动台网或其他场合应用。当多路的模拟地震信号往数字采集系统——768多路数字化地震遥测系统(发端)处理,并以串价码形式输出时,HS—1盒带机可以不失真地记录这些信号。因此,盒带机在系统中起到了存贮信息和替代有线或无线通道而传输信息的作用。若整个系统具有判别地震并能发盒带机起动的功能,那么同样一盒磁带可以存贮和传输有用的地震信号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地震时数据传输系统存在时延高、安全性较差及数据传输拥堵等问题,提出并设计基于Python的地震时大数据拥堵实时传输系统。系统硬件主要由视频转码模块、Python交互平台、数据流传输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几部分组成。利用解协议、解封装、解码、视频数据存储、编码、封装等实现视频转码;利用Python交互平台实现测点与地震数据监测中心之间的交互;结合CDMA传输方式与VPDN组网方式作为无线传输模块;由区域中心运维管理和通知下发等单元组成系统维护模块。系统软件分为收包与发包两种数据传输模式,以收包为主完成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响应速度快、延迟低,且安全性较为优越,解决了地震数据拥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GPRS/CDMA的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华灯  叶春明 《华南地震》2008,28(2):95-102
简要介绍了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以及这种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CDMA的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该终端的硬件设计、软件实现和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3.
黏滑实验的震级评估和应力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三种结构模型的黏滑地震模拟实验,利用高频速度连续观测系统获得了地震失稳过程的速度特征,讨论了最大位移量的选取方法,估算了实验室黏滑型地震的矩震级,探讨了黏滑类型、应力降大小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黏滑型地震的应力降过程可能包含一次到多次高频振荡,对应若干次黏滑子事件.高频振荡的摆动幅度很大,包含有多种频率成分,峰值速度0.003~0.008 m·s-1.初步估计黏滑型地震的震级范围为-4.4~-3级,断层构造面的差异对各种黏滑模型的地震震级分布有明显影响.总体来看应力降与地震震级没有明显相关性,决定地震震级的主要因素应当是震源尺度.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遥测地震台网通讯方式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种数据传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地震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地震监测台网中得到实际应用的几种数据传输方式的技术特点和组网方式。同时,将超短波传输、CDMA传输、DDN传输在成都市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及传输性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CDMA无线远程传输技术在山西地震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CDM A无线远程传输技术在山西的应用,分析了在无线传输网络中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以及3G技术在地震网络系统的应用前景,旨在为今后无线远程传输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Marie A  Vengosh A 《Ground water》2001,39(2):240-248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lower Jordan Valley is the increasing salinization (i.e., chloride content) of local ground water. The high levels of salinity limit the utilization of ground water for both domestic and agriculture applications. This joint collaborative study evaluates the sources and mechanisms for salinization in the Jericho area. We employ diagnostic geochemical fingerprinting methods to trace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the salinity in (1) the deep confined subaquifer system (K2) of Lower Cenomanian age; (2) the upper subaquifer system (K1) of Upper Cenomanian and Turonian ages; and (3) the shallow aquifer system (Q) of Plio-Pleistocene ag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line ground water from the two Cenomanian subaquifers (K1 and K2) point to a single saline source with Na/Cl approximately 0.5 and Br/Cl approximately 7 x 10(-3). This composi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rmal hypersaline spring that are found along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Dead Sea (e.g., En Gedi thermal spring). We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ing salinity in both K1 and K2 subaquifers is derived from mixing with deep-seated brines that flow through the Rift fault system. The salinization rate depends on the discharge volume of the fresh meteoric water in the Cenomanian Aquifer. In contras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 water from the Plio-Pleistocene Aquifer shows a wide range of Cl- (100-2000 mg/L), Na/Cl (0.4-1.0), Br/Cl (2-6 x 10(-3)), and SO4/Cl (0.01-0.4) ratios. These vari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high SO4(2-), K+, and NO3- concentrations, suggest that the salinity in the shallow aquifer is deriv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1) upconing of deep brines as reflected by low Na/Cl and high Br/Cl ratios; (2) leaching of salts from the Lisan Formation within the Plio-Pleistocene Aquifer, as suggested by the high SO4(2-) concentrations; and (3)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of agriculture return flow and sewage effluents with distinctive high K+ (80 mg/L) and NO3- (80 mg/l) contents and low Br/Cl ratios (2 x 10(-3)). Our data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linized ground water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the sources of salinity and hence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ual model for explaining salin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根据雅安芦山7.0级强烈地震灾情上报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灾情采集PDA及灾情汇集处理接收系统在地震应急期间发挥的作用,由于灾情采集PDA通信方式是通过电信的CDMA数据业务网络上报的,在四川局部地区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网络业务覆盖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当一个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造成数据通信的困难,尤其是在大震后地震灾区部分通信遭到破坏时,使得灾情采集PDA采集的灾情信息很难正常上报。若能够将灾情采集PDA通信方式升级为基于卫星与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弥补大震后地面通信遭到破坏影响后PDA上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最近25年变化的遥感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沈芳  匡定波 《湖泊科学》2003,15(4):289-296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体,它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近来一直倍受广泛关注.其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湖体分离等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遥感调查与研究,收集了多时相、多种信息源的影像数据;分析了1975年至2000年25年以来湖泊的变迁及成因,湖岸变化及湖体分离状况;用遥感方法反推25年以来湖水位的变化;计算了1975、2000年两个年份的湖水面积,并遥感分析了湖水面积萎缩的原因.此外,对青海湖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水深测量,建立了该湖泊水深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