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泉的引水一取样系统对水氡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地试验研究。一、泉水的引水条件试验是在涿鹿矾山泉上进行的。(一)泉点简况矾山泉为上升泉。泉水以多点出水的形式自第四系冲积、洪积砂砾石层中流出。流量约57升/秒。当地群众在很久以前已将泉口修建成储水池,其直径约30米,水深2.5~3米。在水池的北堤上建有闸门;南堤上设有固定的溢水渠道。为进行水氡观测,在水池西侧的泉眼上安装有1吋引水管(1号管),将泉水引入地下室内取样(图1)。  相似文献   

2.
对乌鲁木齐地震地下水观测网10号和15号泉水进行流量观测期间,在150km范围内曾发生4.1—5.0级地震5次,相距340km处发生5.7级地震1次,其中有5次地震前,地下水流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同时也发现远距大震的效应。震前流量多有上升趋势,震后恢复正常。异常幅度和异常持续时间不一,通过远、近地震的多次震例分析,可以认为,(1)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钻井开采动态对自流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影响。通过对吉尔吉斯伊塞克阿塔和扎拉尔阿巴德热矿泉产地水文化学动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钻井人为开采的变化造成含水介质压力和应力的重新分布,同时导致自流泉化学成份的变化;详细分析了泉水中重碳酸盐离子、氯离子、碳酸盐离子、硫酸盐离子、钾离子以及二氧化碳等主要宏观成份的变化情况。作者认为,出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的范围相当宽。这些效应视流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而且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各具不同的特征。其机制可能是水文地球化学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文章还提出了将此项研究用于探索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清理新疆温泉地震台新30号泉水流量20多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新30号泉在中强地震前泉水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附近的小震以同震响应或震后效应为主。因此,深入研究泉水流量的动态类型,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人为因素等,将会显著地增强泉水流量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有助于提高温泉地震台地震短临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达里诺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氢(H)、氧(O)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补给关系,于2013年对达里诺尔湖及其周围的河水、井水、泉水中H、O同位素进行了取样分析,并结合总溶解性固体悬浮物(TDS)和区域水文地质对达里诺尔湖流域的补给关系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1)河水、泉水、井水中H、O同位素的值基本落在全球雨水线上,湖水H、O同位素落在全球雨水线的右下方,说明河水、井水、泉水没有发生蒸发分馏,而湖水则发生较大程度的蒸发分馏;对达里诺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H、O同位素进行回归模拟,得出该区域的蒸发趋势线方程:δD=4.8753δ18O-20.139(n=32,R2=0.9968).蒸发线表明,这些水样具有相同水源的特征.2)从实地考察发现,泉水补给河水,泉水和河水补给湖水,同时井水、泉水和河水有相似的δD、δ18O和TDS值,且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推断达里诺尔湖附近地下水补给湖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亦证明达里诺尔湖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  相似文献   

6.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岱海除了接受降水的直接补给之外,还接受泉水的补给.岱海周边泉水与井水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明显贫化,泉水、井水显然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的补给;通过对岱海周边包气带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中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值贫化,在地表埋深1 m附近,土壤中的盐分发生了累积,土壤水中的含盐量明显超过了土壤受蒸发所引起的增加量.研究表明岱海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不能入渗补给到潜水中,补给岱海的泉水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而是具有同位素贫化特征的外源水.由此推断,在地层中可能存在一种地下水深循环的跨流域补给方式.在内蒙古高原地区,深循环地下水是维系湖泊不可或缺的补给源.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1981年1月24日道孚发生6.9级地震。现将震后收集的地下水动态异常资料作如下介绍: 一、有关井泉的水文地质概况龙普沟温泉:距离震中7公里的Ⅶ度区内,位于道孚断陷盆地东南端的扭日河北龙普沟两岸。东岸出露有A、B两泉。泉水直接出露于第四纪的残坡积层中,下伏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侏倭组砂岩。A泉泉水坑由多个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谭可 《四川地震》2014,(1):38-41
2013年9月龟井台水氡观测值出现大幅度下降,为了分析其原因,将SD-3B测氡仪与FD-125型两套仪器测得的氡值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SD-3B测氡仪历年观测资料,对于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以后,认为近期水氡超幅度异常变化是由于降雨骤增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引起的平衡态转换所致。井水位在-8 m处是临界点。当干旱少雨致使外来渗入补给水不足时,出现井水位低于-8 m,此时很少地表水渗入,观测井水也少有外渗流出,溶解在井水中的氡富集度较高,水氡背景值就在一个较高值的范围内变化。当降水增加致使地下水渗入增加,井水位上升,同时观测井水向外流出,造成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氡值就会出现突发性的下降,在井水位高于-8 m后,由于大量渗入的地表水稀释和观测井水向外流出带走大量溶解氡,这一状态下氡浓度会较低,水氡观测背景值在一个较低值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乌伦古湖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以水量平衡和物质平衡为基础,把影响湖水水质的原因分为降雨、蒸发、河流补给、地下水补给以及地下水流出5个水量因子,定量分析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且预测了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输出流量决定了湖水中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地下水输出流量越大,湖水中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越小.2010年至今乌伦古湖水位的升高导致了地下水输出流量增大,乌伦古湖内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均呈缓慢下降趋势,模型预测新的稳态下湖水中矿化度为1.68 g/L,氟化物浓度为1.70 mg/L,在地下水输出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稳态所需时间大约为50 a.  相似文献   

12.
甘肃玉门5.9级地震前周至数字化综合观测井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发生5.9级地震,震前,距离震中1000km的周至地震台地下水数字化综合观测井的地热、水位、流量三个测项都出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显示。本文介绍了震前周至井出现的短临异常变化。与该台历史手工观测结果对比,数字化观测更有利于捕捉短临前兆信息及其变化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武山台1号泉气体资料显示,在1997-1999、2003年流量有几次明显的突变,同时气体组分O2 Ar、N2、He百分含量与流量呈完全同步变化.本文分析了造成流量突变的原因,认为流量大幅度变化不是自然动态的.同时用试验方法验证了影响气体组分O2 Ar、N2、He百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流量、冲流时间和空气混入了泉水,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发生前后,观测到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已不乏其例。但亦有许多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表面上看与地震的发生并无直接联系。1984年5月山东菏泽地区发生的一组地下水事件,虽然其特征与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有某些共性,但之后并未在当地发生较强地震。5月地下水事件表现在地下水物理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化学成分的变化上,以井水位升降、发浑、冒气泡、翻花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般井孔异常变化持续了半月左右,个别井孔持续时间长一些。在这组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对事件的具体内容、环境条件、可能的气象、水文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地下水事件的特征,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层状地基的分界面对于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选取三种不同深度的空沟,分别为小于分界面深度和等于分界面深度以及超过分界面深度的三种深度,分析在改变空沟宽度、空沟位置(固定振源即传感器位置,仅改变空沟所处位置)以及激振频率时对三种深度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宽度和激振频率发生改变时,深度等于土层分界面处深度的空沟隔振效果变化最不明显;当宽度和空沟位置发生改变时,沟深小于分界面深度的空沟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激振频率的改变下时,沟深大于土层分界面深度的空沟所受影响最大;当固定其余参数,逐渐增加空沟深度时,深度在变化到分界面处时会有Ar值发生增加现象,该现象受到激振频率影响,激振频率越低,则上升幅度越大,低频的上升区间也最长,即Ar值从出现上升趋势至恢复减小趋势的距离为上升区间。综上结论,在选择隔振沟时应注重上述因素的影响,合理设计隔振沟,使其达到最佳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评论总结了作为地震前兆的地下水、石油或气体流量或压力异常的各种报告。在距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曾观测到压力,流量的增加或降低,前兆持续时间从不到一天至一年以上。虽然在许多已发表的水文异常报告中没有记载排除非构造影响后的信息,一些最新研究明确地评价了大气压力,降雨量和地下水及石油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和日本1978年伊豆大岛地震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在本文中专门作了详细介绍,有必要作进一步检验。地下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变化是定量表征地壳应变变化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水文前兆。因承压水位 对固体潮汐的响应可测定了承压水位与地壳应变间的比例系数。该系数将控制着流体压力对任何地壳应力场的响应,流体流动的储集层是否完全处于这个地壳应力场中无关紧要。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一些独立构造事件的反映,例如地震和非地震的断层蠕动,证明根据固体潮做出的校正值,可用于构造成因的地壳应变。地震产生的几种模式,可预测未来破裂平面上某一部分的加速稳定滑动。假若前兆滑动力矩低于或等于临震的力矩,那么震时体积应变就是前兆体积应变的上限。虽然地壳应变从多数承压水位异常报告中作出的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但许多异常都出现在距震中150公里范围内的事实似乎与上述应变界限一致。与此相反,水位异常出现的震中距范围要比上述界限大几个数量级。显然,尽管水位监测能够提供地震产生过程的信息,但是要深入发展则取决于对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与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李茂玮  田志坚 《内陆地震》1996,10(2):113-120
分析了新疆43号泉水流量的地震前兆特征及大气降水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大气降水过程对流量的影响甚微,影响幅度一般小于1%,但年降水量对流量的趋势变化影响较大,这可能与降水补给经历较长的地下径流有关。对于150km范围内的中强震,43号泉可观测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异常一般在震前5个月左右出现;短临异常也较显著。对一些ML3~4级的地方震,往往仅有短临异常显示。从异常开始至发震一般10~20天,据此可与中强震异常相区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亚美尼亚Kajaran的一口自流井流量数据和电导率数据的多年分析,我们发现这口井对远场大震的响应非常敏感。一般同震流量增加,震后大约滞后一小时传导率减小。传导率在震后大约三周时趋于最小,然后需要数月时间来恢复震前水平。例如,1999年8月17土耳其Izm itMW7.6级地震,相距1 400 km,引起流量增加25%,传导率减小6%。流量也可以显示潮汐的波动,这种波动的幅度(顶点到顶点)约为水井产生的平均波动的5%,但传导率数据的潮汐信号并不明显,且不稳定。监测期11次地震引起最大同震静态应变异常的估算均低于10-9,只有一次正常状态小于潮汐应变。所以,远震相关的井水异常是地震地面振动引起的,而非同震变形。我们提出混有地下水的模型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此模型考虑了这个特殊的地下水系统的特殊状态:封闭的含水层含两类在水化组分上具有很大差异的地下水,地下水和微破裂的混合区域与自流井的液压相互关联。认为与地震相关的异常,是由自流井附近的局部水头增加产生的,而局部水头的增加是由于地震波的通过引起的。本文讨论了可能的机制,对异常的时间变化曲线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9.
车用太  于书泉 《地震》1989,(5):40-49
地下水微动态形成过程中的水动力学机制是很重要的。笔者利用模拟试验装置,在三种不同的渗透介质与二种不同温度的水的条件下,进行了井孔水位或流量对含水层内各种孔隙压力变化的响应方面的一系列试验研究。本文叙述了这一试验的装置、方法与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3月5—6日,乌鸦咀泉水氡及流量出现大幅下降现象,3月6日晚,福建古田就发生了M_L4.6地震。这一异常究竟是古田地震的前兆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需给出一个科学的判定。1干扰排除分析乌鸦咀泉观测以来水氡出现低值的原因主要有:污水渗入、泉口改造、基建干扰、暴雨、洪水、更换闪烁室及闪烁室启用新K值等。通过现场核实排除了以上所有出现低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