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建生 《华南地震》1992,12(4):64-69
通过比较静载与动力试验(大、小应变)两种方法在确定单桩承载力方面的区别,分析不同测试方法所存在的误差;对减少误差的途径及提高动、静对比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桩基质量对桩、土受力体系的影响及其与承载力的关系等问题,有关结果提高检测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应变法检测是基桩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该方法检测承载力存在误差,因此受到许多争议。本文以广东惠州地区两项工程的检测实践为例,分别采用前后两组不同拟合参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承载力拟合计算,分别得出了前后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并通过动、静两种方法的对比检测,分析了高应变法检测承载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粗略探讨了对高应变法检测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自平衡法桩基承载力测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平衡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承载力测试方法,具有测试荷载大、测试简便、结果可靠等多方面的突出优点。本文通过东北地区两个具体工程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其在大型桩基承载力测试中的应用,并对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际,对自平衡法桩身受力变形特征和极限承载力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确定荷载箱平衡位置的合理方法。指出进一步加强对其作用机制、平衡点位置、试验结果转换等方面的研究是自平衡法不断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桩基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在昆明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庆茵  龚维明  唐进 《地震研究》2007,30(3):291-295
概述了自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对云南某化工有限公司5×105t/a合成氨煤气化装置中的三根试桩采用自平衡新方法进行了桩基承载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应用结果表明,测试取得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人工高陡边坡段大直径灌注桩的受力性能和承载特性,开展了人工高陡边坡段大直径灌注桩的受力性能和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在人工高陡边坡段大直径灌注桩与桩基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的内力计算公式,并利用MADAS GTS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竖向荷载、桩长、边坡坡度、桩径等各种因素对桩基体系承载性状的影响,得出了竖向荷载的增大会增加桩基的受力和承载性能,但是在位移允许的情况下,决定桩基承载力的因素是桩身摩擦力;增大桩长可以有效的减小桩基沉降和水平位移,将桩基嵌入岩石层可以更大程度的控制桩基的沉降,同时减小桩基的内力;桩基选择在坡度较小的边坡上,使得桩基能够更好地进行承载;桩径的变化并不能较大的改变桩基的受力,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消耗,所以实际工程中,不建议采用增大桩基直径的方法提高桩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高应变桩基动测中的应用,并就消除非线性测量误差和温度补偿问题做了具体地分析。  相似文献   

7.
抗拔承载力是桩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海洋工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需要提供足够抗拔力的抗拔桩。现有规范中桩基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来源于对抗压承载力的修正,理论研究成果也仅限于半经验法及极限平衡算法,因此与实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系统阐述现有的桩基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计算桩基的抗拔承载力,对比各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发现:黏土中API规范法计算的桩基上拔承载力更接近实测值;Meyerhof和Das算法适合计算长径较小的桩;Chattopadhyay和Shanker算法适用于砂土中抗拔桩的计算;现有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忽略了黏土中的黏附力和负孔隙水压力,导致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单桩静载荷试验极限承载力的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敏 《山西地震》2004,(3):5-6,24
桩基承载力对桩基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介绍了一种单桩静载荷试验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法——多项式回归法。在静载荷试验中,由于种种原因终止荷载未达到极限荷载时,可用上述方法进行推测。同时通过实例对比说明,这种方法对于静载荷试验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低应变测桩承载力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述了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各种方法及其适用性,着重论述了低应变测桩承载力的理论及影响因素以及用低应变测桩承载力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面抗爆工程建设中桩基设计问题,采用动三轴试验、动力有限元方法等手段,开展了爆炸作用下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及桩基抗爆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桩基竖向极限抗爆承载力为其竖向极限静承载力2倍以上,高于按照现行桩基规范得到的1.25 ~1.5倍范围值,表明将常规抗震设计的办法直接用于抗爆炸冲击荷载的桩基设计时偏保守.  相似文献   

11.
均匀土-桩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本文以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为基础,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均匀土-桩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中土体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利用面-面接触单元考虑土体与结构交界面的状态非线性,计算与试验得出的规律基本一致。桩基与土体间发生了脱开再闭合和滑移现象。桩身应变幅值分布呈桩顶大、桩尖小的倒三角分布,角桩的应变幅值较大,边排中桩和中桩的应变幅值较小。桩土接触压力幅值呈桩顶小、桩尖大的三角形分布。在沿振动方向的三排桩中,边排桩的滑移比中排桩的滑移量大。通过计算分析与试验的对照研究,验证了采用的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为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上部结构对桩基础地震应力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群桩基础应变幅值的分布规律以及上部结构对桩应变幅值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上部结构使桩的应变幅值大大增加,改变了桩应变幅值变化的趋势。在桩基础设计中应考虑上部结构对桩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寒区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可以视为是与土性、温度、含水量、界面粗糙度、法向压力等诸多因素直接相关的复杂函数形式,并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以青藏高原黏土与不同粗糙度的钢板结构接触面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含水率、不同温度及不同法向压力下冻结黏土与钢板结构接触面的直剪正交试验,研究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大小,并对冻结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最大,在不同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界面抗剪强度最小值为0.13 MPa,最大值为0.45 MPa。界面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随界面法向压力和粗糙度的增大呈明显增大趋势。界面强度基本可通过摩尔-库仑准则,利用界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表示,并在文中给出了界面强度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从人工挖孔扩底桩的工作机理和波形拟合法的基本原理出发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波形拟合法在确定人工挖孔扩底桩承载力中的应用特点及可行性 .  相似文献   

15.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0,他引:61  
本文设计实现了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动反应的主要规律,由于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软土地基中相互作用体系的频率远小于刚性地基上不考虑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结构频率,而阻尼比例则远大于结构材料阻尼比,软上地基对地震动走滤波和隔震作用,由于上部结构的振动反馈,基底地震动与自由场地震动不相同,上部结构柱顶加速度反应主要由基础转动引起的摆动分量组成,平均分量次之,而弹性变形分量很小,桩身应变幅值呈桩顶大,桩尖小的倒三角形分布,桩上接触压力幅值呈桩顶小,桩尖大的三角形分布,试验表明,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对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是很是显著的,本试验为验证理论与计算分析的研究成果,改进或提出合理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提出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的桩基础为研究目标,在负温条件下对该桥梁桩基础结构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冻土相互作用,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桩体动荷响应对桩周冻土地温和应变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负温冻土环境中单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结果,在已有分析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BNWF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冻土-桩基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反应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用改进的双向无拉力多段屈服弹簧考虑桩侧冻土的水平非线性力学特性,同时兼顾桩侧与冻土间的竖向非线性摩擦效应、桩尖土的挤压与分离作用以及远场土体阻尼对桩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其中桩侧水平多段屈服弹簧参数根据冻土非线性p-y关系获得,该关系曲线以三次函数曲线段及常值函数段共同模拟,并由室内冻土压缩试验结果确定。最后基于改进的动力BNWF模型,提取动位移荷载作用下该桩顶力-位移滞回曲线及桩身不同埋深处的弯矩动响应数值分析结果,并与相应的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二者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模型在分析冻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时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