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净化湖泊水体氮污染的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正魁  濮培民 《湖泊科学》2000,12(2):119-123
依据太湖水体氮污染的特点,设计应用低温辐射技术引导玻璃态单体丙烯酸羟乙脂-2-Hydroxyethyl acrylate(HEA)与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14G)制备高分子载体,并使用增殖细胞技术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净化湖水。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过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SBR工艺净化后,总氮下降70%,氨氮下降84%,CO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土著氮循环细菌在城市湖泊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镇江金山湖天然水体中筛选分离出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对氮循环细菌固定化后在镇江金山湖示范工程区进行水体净化应用.结果表明,运行一段时间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总氮浓度处于动态变化中,有降低的趋势;氨氮含量已经达到Ⅱ类指标,总氮和COD分别达到Ⅴ类、Ⅲ类指标;分析结果还显示硝酸盐氮是金山湖水体中总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水体荒漠化状态有关;固定化氮循环细菌通过扩散,可以增加水体及植物根区的微生物数量,高出对比组1-3个数量级;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对荒漠化水体氨氮、总氮和COD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从镇江金山湖天然水体中筛选分离出的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将氮循环细菌固定化后在金山湖示范工程区进行水体脱氮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运行一段时间后水质明显得到改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总氮浓度均显著下降,氨氮浓度指标达到国家水质Ⅰ类标准,总氮浓度指标达到水质Ⅱ类标准.同时,对湖泊水体的N_2O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山湖区的N_2O气体排放通量逐渐升高,4月份的平均值为23,51μg/(m~2·h)、5月份的平均值为29.52μg/(m~2·h)、6月份的平均值为59.10μg/(m~2·h).水质氮素指标以及N_2O气体排放通量数据说明利用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强化净化技术对城市湖泊水质净化具有显著效果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抚仙湖窑泥沟复合湿地的除氮效果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延缓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复合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湿地系统的除氮效果十分明显,水力负荷年平均为437mm/d,氮负荷年平均为3.315 g/(m2·d),湿地系统氮滞留量年平均为1.91g/(m2·d).其中,通过植物吸收同化作用除氮量为0.142g/(m2·d),占总氮滞留量的7.5%左右.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氮(NOX-)、氨氮(NH4+)、有机氮(TO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年平均分别为62.7%、53.8%、62.4%和57.5%.在湿地系统各功能区中,表面流人工湿地除氮效果最佳,氮去除率年平均为39.4%,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较强;生物净化塘除氮效果次之,氮去除率年平均为18.5%;潜流人工湿地氮去除率年平均为10.6%;沉淀池中氮去除率年平均只有3.6%.  相似文献   

5.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不同形态氮在乌梁索海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ArcGIS统计模块分析了2006-2007年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异.研究表明:乌梁素海水体中各监测点总氮浓度夏、冬季高,秋季低,季节性差异较为明显;秋、冬季氨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不同季节亚硝态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硝态氮.在空间分布上,乌梁索海不同形态氮浓度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之,乌梁索海氮素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主要污染源为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沿总干渠区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水体的流动氮污染减少,但某些区域因芦苇、水革密集而使不同形态氮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7.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对平原河网地区不同氮污染程度河道水体中浮游、颗粒附着及底泥中的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菌进行测定,研究水体氮污染程度对氮循环菌不同种群的影响效应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浮游、颗粒附着和底泥中亚硝化菌的丰度随着水体氮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但不同氮污染程度下氮循环菌种群结构组成之间差异不大,而浮游、颗粒附着及底泥生活类型之间的氮循环菌种群结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浮游与底泥中氮循环菌种群组成结构之间差异最大.在氮污染水体中,浮游、颗粒附着和底泥氮循环菌中均以氨化菌为优势种群,显著高出其他氮循环菌种群多个数量级,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丰度相对较低,反硝化菌在水体悬浮颗粒物上存在相对较高的丰度,不同氮循环菌种群组成比例存在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8.
骆马湖营养盐收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钰  许朋柱 《湖泊科学》2001,13(3):240-246
根据对骆马湖1998年度营养盐(氮,磷)收入和支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入湖氮,磷量分别为15764.78t和1035.53t,其中通过河道入湖的氮磷量最大,其年入湖氮磷量分别为13598.05t和942.35t,分别占总来源量的86.3%和91.0%,氮,磷在骆马湖湖体中的滞留量和沉降量较,滞留量分别为1532.65t和221.63t,分别占总来源量的9.7%和21.4%,沉积量分别为205.47t和199.95吨,分别占总业源量的1.3%和19.3%,湖水氮,磷蓄积变化大,湖水浓度升高较快,氮磷负荷较大,年平均负荷量分别为总氮42.04%g/m^2和总磷2.76g/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太湖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水体氮污染特征,于2011年9 12月连续对流经4种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沿程共32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各样点的氮浓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经农田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不断减小,到入湖河口处有轻微上升;流经养殖塘型、村落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变化不大,到接近入湖河口时浓度显著升高;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各氮元素形态沿程不断降低.在流经4种类型湖泊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流经农田型、养殖塘型和生态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以硝态氮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而流经村落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同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与缓冲带类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源污染排入对流经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氮元素总量及形态产生较大影响.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净化效果最佳,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削减率分别为60%、53%和61%.  相似文献   

10.
氮是影响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形态的氮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不同.使用连续提取法对东苕溪干流悬浮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各形态氮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苕溪水体氮污染严重,总氮浓度均值为4.48 mg/L.悬浮物中各形态氮含量均高于沉积物,其中悬浮物中铁锰氧化态氮(IMOF-N)含量所占比例最大,均值为1506.94 mg/kg;沉积物中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含量最高,均值为625.31 mg/kg.IMOFN、OSF-N含量受阳离子交换量、粒径影响显著,均与总氮浓度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的性质对IMOF-N及OSF-N含量影响较显著,并且总体上对悬浮物的影响强于沉积物.另外,悬浮物有助于水体中的氮发生硝化反应向硝态氮转化,沉积物则有助于水体的氮发生还原作用向氨氮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水体中的悬浮物对藻类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 -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 -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水生蔬菜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及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采用水生蔬菜水芹和豆瓣菜作为生态浮床栽培材料,对其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及其处理后的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蔬菜不仅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正常生长,还对富营养化水体有较强净化能力,且净化能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处理20d,水芹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NH_4~+-N、TP、COD_(Mn)、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86%、69.39%、90.45%、95.03%和89.81%;豆瓣菜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NH_4~+-N、TP、COD_(Mn)、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27%、67.95%、89.98%、95.38%和91.28%.水芹和豆瓣菜不仅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且没有产生硝酸盐及重金属富集,符合食用标准;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大气湿沉降向太湖水生生态系统输送氮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和分析了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太湖周边地区太湖站、拖山岛、东山站、无锡、苏州、湖州、常州等7个站点大气降水化学组成,计算了水气界面TN、NH4 -N、NO3--N、T1N、TON的湿沉降率。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TN浓度变化范围为2.06±0.30(常州)-3.71±0.43(拖山岛),太湖流域大气降水已呈富营养化水质的特征;大气降水TN、NH4 -N、NO3--N、TIN、TON的年均湿沉降率分别为2806.75kg/km2、1458.81kg/km2、631.67kg/km2、2090.48kg/km2和716.28kg/km2;每年由湿沉降直接进入太湖水体的TN约为6562.2t,NH4 -N为3410.7t,NO3--N为1476.8t,TIN为4887.5t,TON为1674.7t;TN占入湖河道年输入污染物总量的13.6%.大气湿沉降中,TIN对TN的贡献比较大,平均约占TN的78.78%.TIN的湿沉降率具有季节性分布,夏季高,春季次之,冬秋季低。这种现象无疑对太湖水体的蓝藻爆发和富营养化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湖北部梅梁湾水域水质因子聚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刘元波  高锡芸 《湖泊科学》1997,9(3):255-260
计算了沿梁溪河河口到太湖湖心断面上10个监测点17个水质因子93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Kendall秩相关系数,进而运用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因子聚类,正态分布检验和聚类结果表明,采用Kendall秩相关进行了聚类为宜,结果将诸因子聚为五大类:TDN,TN,CON,NO2-N,NH4-N,OH和CODMn归为一类,TDP,TP,PO^3+4和pH值归为一类;SS和SD归为一类,反映了该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与背角无齿蚌和鲢鳙混养的池水透明度(SD)对比试验表明,1#池(对照)、2#池(挂养背角无齿蚌)、3#池(混养鲢鳙)透明度平均值分别为11.92、16.45、17.45 cm,分别较试验本底值依次提高26.69%、56.67%、66.19%.2#、3#池的透明度显著大于1#池,最高可达1倍.3个池透明度与各水质指标关系的Panel Data模型分别为:SD1=-0.0072 TSS+0.8353 NH 4+-N-2.1711 TN+0.6195 TP-0.0405 COD+16.7815,SD2=0.0030 TSS+3.8864 NH 4+-N+0.1893 TN-12.4585 TP***-0.0104 COD+24.5306,SD3=0.0381 TSS*+3.7821 NH 4+-N+0.6003 TN-15.0444TP***-0.4078 COD**+34.2992(*、**、***分别表示显著、较显著、极显著相关).TP是影响中华鲟养殖池透明度的主要指标,NH 4+-N、TN、COD是影响透明度的间接指标,而TSS是影响透明度的直接指标.在悬浮物浓度较高、水体浑浊的中华鲟养殖池水体中,鲢鳙的放养对透明度的提高效果显著优于背角无齿蚌.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Lake Taihu, a large shallow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is chosen as an example of reconstruction of eutroph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table isotopes from dissolved nutrients and plants and water column nutrient parameters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roxies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Meiliang Bay including TN, TP, TOC, C/N,δ15N,δ13C, etc. Differences in aquatic plant species and trophic status between East Taihu Bay and Meiliang Bay are indicated by their variations inδ13C andδ15N of aquatic plants andδ15N of NH4 .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external nutrient inputs on Meiliang Bay is reflected in temporal changes inδ15N of NH4 and hydro-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e synchronous change betweenδ13C andδ15N values of sedi-mented organic matter (OM) has been attributed to elevated primary prod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eutrophication between 1950 and 1990, then recent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has been caused by the uptake of 15N-enriched inorganic nitrogen by phytoplankton grown under eutrophication and subsequent OM decomposi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indicating that the lake has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eutrophication since 1990. Based on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and elemental geochemistry, the eutrophication of Meiliang Bay in Lake Taihu could be better traced. These transitions of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respectively occurring in the 1950s and 1990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reflection of growing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which is coincident with the instru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7.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97,自引:16,他引:81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2000,12(4):359-366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NH^+4-N)、磷酸根磷(PO^3-4-P)和二价铁Fe(II)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太湖近表层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12%-20%左右,间隙水中PO^3+4-P和NH^+4-N含量随浓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4-P和N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