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美两国地震科技合作研究始于1974年春。此后,经过多次的互访、交流和考察,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确定了双方地震科技合作的科学领域、内容以及原则。1980年1月24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奠定了中美地震研究科学合作的基础。 五年来,根据议定书规定的合作项目和范围,双方科学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广泛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议定书规定的七个方面的合作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得以执行,仅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第三篇文章介绍了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双方代表第三次工作会晤的概况。应美国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内政部地质调查局的邀请,以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的中方代表、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为首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7人于1984年7月11~26日赴美访问。本文就中美双方代表的这次会晤情况、议定书延长协议的签字仪式以及中国代表团的有关参观访问活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研究项目,美国地质调查局约翰斯顿博士(Dr.M.Johnston)和米勒先生(Mr.R.Mueller)携带五套记录式磁力仪和一套 HP-3808型激光测距仪来华工作,于1985年9月2日—28日与中国同行们先后在京津地区和滇西地区进行了地磁和形变的合作观测。现仅将京津地区的合作观测工作作一简述。中美地磁与形变的合作观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地震活动区与活动断层附近布设观测网,同时进行地磁观测与大地测距,研究震磁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合作协议,美方约翰斯通(M.Johnston)博士、米勒(R.Mueller)先生和赫里奥特(J.Herriot)先生等三人于1980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先后在中美协议中的滇西和京津两个试验场,首次与中国同行合作开展了野外地磁观测与大地测距,获得了中美合作的第一批观测资料;还与中国科技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参观了北京地震与地磁传输台网,云南省地震局的图书馆,高压实验室、昆明与楚雄地震台,下关中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的计划安排,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8月27日至31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会议的中方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刘恢先教授和同济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和美国合作建设的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今天正式投入运转,中美双方和被邀请的法国、联邦德国和挪威的地震专家今天上午在北京地震台参加了剪彩仪式.根据1980年中美两国签订的中美地震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协调人年度会议于2007年5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 双方回顾和总结2005年以来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的进展, 讨论和商定2007年和2008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 同时, 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记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4年起,中美双方经过多次互访、交流和考察,增强了双方的彼此了解,确定了双方地震科技合作的科学领域、内容以及原则基础。因此,在1980年1月24日,中美双方代表在北京签定了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现将中美双方开展的一些重大交流合作活动汇编如下: 1974年4月以顾功叙教授为团长的第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设的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现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转,今天在北京地震台举行了剪彩仪式.近些年来,随着定量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发展,地震观测工作逐步向数字化推进.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美地震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设的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转,于1987年10月22日在北京地震台举行  相似文献   

11.
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至今已20多年了,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我国已运行了16个年头,它为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我国数字地震学的研究和地震预报工作开展。 第2代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不仅具有远程数据快速传输的能力,而且具有动态范围更大,记录频带更宽的特点。从STS-1地震计中滤波出来的UH信号,能观测地球的自由振荡信  相似文献   

12.
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们的合作研究在地震基本特点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并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新见识。许多研究都在中国国家地震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科学基金会签署的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议定书完成的各项活动和取得的进展是在加州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1985年秋季大会的两个特别会议的主要内容。构造物理学特别会议的重点是地震预报研究和板内断层作用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美《哥伦比亚大学校刊》1980年11月号登载题为《哥伦比亚大学开始首次中美地震研究》的报道,译载如下:随着哥伦比亚大学三人小组来到北京,中美开始了首次联合地震预报研究计划。该项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务院支持的。这是两国首次在中国境内进行地学方面的联合研究。中美第一次的科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附件3“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由中国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通过建筑、城市规划和工程减轻地震灾害专题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讨论会的中国代表19人、美国代表11人。会上共宣读和讨论了论文25篇(中国13篇、美国12篇)。论文  相似文献   

15.
“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於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的50多名中美地震学者(其中美方14人),还有30多名列席代表。 会议议题是:地壳形变研究进展;与强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仪器;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基础研究以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处理等五方面内容。会上宣读论文共51篇,其中中方35篇,美方16篇。美方代表提交论文的共同思路着重于对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16.
7.0级以上的地震,其地震波将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并可记录下来,所以,地震图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媒介,地震图缩微化有利于地震资料保护和交流,全球历史地震图缩微计划的实施,表明地球科学开展广泛合作的必要性,中美地震科学技术合作带动了我国地震图的缩微化,国际资料交换,使我国SK台网资料与美国WWSSN接轨,并实现全球共享,我国的地震图缩微系统,设备配套,完善规范,每年缩微国内外大地震记录图约100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美地震工程研讨会于2000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会议目的是纪念中美地震工程及减灾科技合作二十周年,并面向新世纪商讨地震工程的发展方向及中美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广泛合作。这是世纪之交地震工程界的一次盛会。 会议是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建设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局负责具体寿备工作。会议中方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教授担任,美方主席由B.F.Spencer教授担任。中国地震局陈章立局长、中国建设部叶如棠副部长、中国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中方协调人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12日至11月5日赴美进行工作会晤及参观访问的概况。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7,(7)
<正>美国自特朗普总统就任以来,推翻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延缓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清洁能源的进程。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新的格局,中美两国如何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近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伯克利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携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举办"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下的中美行动与合作"对话活动,邀请中外专家共同讨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以及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美国地震学家艾伦(CLARENCE R.ALLEN)教授,开雷·赛(KFRRY SIEH)付教授,基莱斯帕(ALAN GILLESPIE)先生一行三人于1981年2月12日至3月19日来云南与我地震科研人员十六人,沿红河断裂进行为期三十四天的野外地质考察。同时参观了昆明、楚雄、洱源、弥渡、通海等地震台站,还考察了1925年大理地震、1951年剑川地震、以及1970年通海大震白岭山断裂遗迹。双方学者还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