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研究者已对非弹性单一塑性铰单自由度体系的R-μ-T关系获得了趋势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对工程中大量应用的多自由度体系R-μ关系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确认多自由度体系与单铰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特征差别的基础上,通过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考察了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R-μ关系及其有效性;通过单铰单自由度体系与多铰单自由度体系及多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动力反应的对比,指出后两种体系在相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延性需求比单铰单自由度体系偏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确认我国GB 50011-2001规范及欧洲EC-EN1998-1规范在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取值、对R-μ基本规律的贯彻程度以及框架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中国规范和欧洲规范两个延性等级分别设计0.4g高地震风险区的3个3跨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进行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并详细对比其在强震下的抗震性能,得出了中国9度0.4g区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态总体上与同一地震风险区欧洲规范高延性和中等延性两个等级的框架结构相近的初步结论;同时对这两部规范设计规定的差异给抗震性态带来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分别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目前既有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借鉴强度与延性评估理论,探讨了一种适合我国工程实际的既有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应用自行编制的评估程序EAC-RCSW应用于一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可定量评估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4.
有研究表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约束箍筋设计法无法将延性量化,使同一抗震等级下能达到的延性不平衡。为了克服规范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钢筋拉断破坏和混凝土压溃破坏两种破坏下基于量化延性指标的约束箍筋设计法。利用评估结果将我国规范抗震等级一级(9度),一级(7、8度)和二、三级时的延性设计指标定量为5、3.5和2.5,并将我国规范修改成定量的延性设计法,结果表明修改后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抗震等级的延性,且克服了现行规范同一抗震等级延性不平衡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板柱结构节约结构空间是一种常用建筑结构形式,通常也被认为是抗震薄弱体系,我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板柱结构使用范围以及适用高度作了严格限定,与国外规范相比较,我国结构规范对板柱结构有细致严格的构造要求。结合北京8度区某17层带边框高层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实际工程,通过ETABS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分析,重点研究了楼板应力分布。采用SAUSG有限元程序补充罕遇地震下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研究了墙柱损伤情况与主要构件性能。应用SAP2000程序采用拆除构件法,分析了板柱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规范规定构造措施前提下,带边框板柱-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连续倒塌能力,可以达到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高层建筑安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标准及简化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国际上主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可修水准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结合中国抗震规范确定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和屋顶侧移率限值分别为1/150和1/200。采用安全系数的抗震设计表达、论述了对应于结构层间位移角基于承载力的简化抗震设计方法。最后用实例按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验证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有效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简化抗震设计方法中梁柱构件的抗震安全系数并分析了提高目前结构抗震安全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现行规范及技术规程设计了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个规则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并进行了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空间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考查了异形柱框架结构在设防和罕遇地震水准下的整体抗震性能,对结构能否达到抗震设防目标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8度区按规范设计的结构在设防烈度及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演艺中心工程25.7m跨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设计方法,在8度抗震设防大跨结构中应采用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混合配筋方式,能较好地满足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规范中没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专门条款及构造措施,而仅仅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在抗震区使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保证构件截面延性很重要,同时应注意控制预应力度和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无论是新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还是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与加固,均通过小震弹性承载力计算 抗震延性构造措施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建筑结构还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对于抗震延性构造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既有建筑结构的评估、改建、扩建,如果仅通过小震弹性的承载力计算,显然无法达到"大震不倒"的目标。本文通过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思想,以结构层间位移和结构构件变形作为性能目标,从定量上解决了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与加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概率和位移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严格按照中国规范设计出典型的带转换层部分框支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弹塑性分析程序IDARC2D对该结构进行多个地震动作用下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及各个构件的反应量的统计特征,再参照美国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规范ASCE-41-06的结构与构件变形限值作为性能指标,计算出结构和各个构件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作为评价结构抗震性能的标准,总结归纳出基于概率和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思路.最后运用该方法,对7、8度烈度区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考虑内力增强措施、层间位移角控制条件、竖向构件轴压比限制条件、层刚比控制准则和竖向构件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对不同抗震烈度区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可靠性的影响,从而评价中国规范抗震措施和构造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地震区城镇建筑框架结构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地震专家及其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分析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对地震的经验不断总结,对地震的破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概念设计”的设计理念,要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比“结构设计”更为重要。主要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抗震“概念设讣”的有关问题。通过建筑场地选择、地基基础的设计、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了“概念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实际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设计问题,总结了延性设计的要点及其实现方法,从而消除了建筑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房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弹塑性反应谱法中,强度折减系数、延性系数、周期之间的关系模型(R—μ—T关系)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各国学者考虑不同地震动记录、滞回模型、场地土条件、阻尼比等参数,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但在场地特征对关系影响上存在不同认识。本文按考虑我国场地土类型的模型,分别进行了某高层混合结构在设防7度、7.5度、8度、8.5度、9度下的弹塑性反应谱计算,得到了一系列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并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我国场地土类型的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反应谱计算结果与IDA分析50%均值曲线吻合较好。本文计算结果可为弹塑性反应谱法在复杂高层结构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位于Ⅷ度区(0.3 g)的某多塔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底盘隔震设计,研究了在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3个塔楼的动力响应,并基于韧性评价标准对该隔震方案展开了2个地震水准下的抗震韧性评价。结果表明: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延长至原来的3倍,降低了地震作用,有效控制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楼面绝对加速度的显著控制基本消除了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损伤。结构构件以及位移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修复费用主导了建筑的修复费用。建筑的修复时间由阶段Ⅰ中结构构件的修复时间控制,此隔震方案下建筑的抗震韧性等级达到了三星。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约束箍筋设计法无法量化位移角能力,使同一抗震等级下能达到的位移角不平衡。为了克服规范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钢筋拉断破坏和混凝土压溃破坏两种破坏下基于量化位移角指标的约束箍筋设计法。基于该方法评估了现行中国规范不同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具有的位移角变形能力,结果表明中国规范在抗震等级为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级时的位移角平均值分别在0.009、0.007、0.005左右。将以上3数据定量为中国规范三个抗震等级下的位移角设计指标,并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位移角的设计法对中国规范定性的基于轴压比设计法修改成定量的基于目标位移角设计法,量化了不同抗震等级的位移角能力,且克服了同一抗震等级时位移角不平衡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能量法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文中采用振型分解法按等效单自由度体系求解筒体结构的滞回输入能;用pushover法分析了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的分布规律及结构自身的耗能能力;根据楼层滞回耗能与弹塑性层间位移的关系求出了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对一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在7度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通过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对比,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丰富而可靠的抗震加固技术是提升我国建筑物抗震性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长期工程实践的积累中,日本建筑界逐渐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抗震性能评估、加固设计体系和多种多样的抗震加固技术,值得我国借鉴.文章在简要回顾日本抗震加固设计方法之后,介绍了日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传统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在传统加固方法基础上所做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附子结构、消能减震化和自复位技术等3个方面归纳了日本新一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7度区典型框架教学楼抗震加强措施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汶川地震导致大量中小学校建筑倒塌,造成巨大伤亡,住建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地震局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校舍抗震设计加强要求,但这些加强措施的实际抗倒塌效果尚缺乏定量研究.本文采用纤维梁模型,并选择合适的钢筋约束混凝土本构,对汶川地震7度区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进行了基于IDA的倒塌率分析,研究了不同抗震加强措施的防倒...  相似文献   

18.
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基础,对地震动过滤有色噪声模型参数的取值进行研究。针对平稳模型和非平稳模型,区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种情况:给出了与规范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相对应的场地覆盖层阻尼比和卓越频率;采用随机极值理论,建立了谱强度因子与规范最大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研究成果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可用的随机地震动荷载标准。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震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甘肃陇南地区造成的农村房屋和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及其原因。考察发现,由于农村房屋一般未经抗震设防设计,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低烈度地区仍然震害严重;而城镇房屋震害较轻,一般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严重破坏的大多是一些施工质量差,缺乏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改建时未考虑抗震设计的建筑。建筑震害调查的几个地区设防烈度均为Ⅷ度,实际烈度为Ⅵ~Ⅸ度,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屋震害情况刚好能反映这些地区房屋抵抗小震、中震及大震的能力。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最后本文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给震区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选择不同烈度区典型震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介绍了结构梁柱、填充墙、其他附属构件及地基等的破坏特点,分析了各类震害特征与破坏机理.结果显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除了极震区个别建筑框架柱发生了结构性破坏外,地震区绝大部分均为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及其他附属构件破坏,且大部分破坏不影响结构框架承重体系继续使用.最后针对该次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一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与建设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