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省玉树与德令哈二口地热观测井自2007年以来的水温观测数据,发现这两口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前均有较明显的前兆异常,此外某些强地震前也有类似的异常信息.进一步对每口井的水温异常信息(诸如异常幅度、持续时间)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及每口井对应不同地震的异常曲线形态对比、异常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这两口井在不同地震前的水温异常形态表现出高度相似性;通过对这些曲线形态的认识与分析,为今后利用水温数据进行经验预报地震的探索开辟一条新路径.另外得出玉树井水温异常的幅度随震级与震中距的不同呈规律性变化,具体表现在震级越大、井震距越小,对应的异常幅度越大、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且玉树井的异常主要是中长周期的异常,这种特性对利用水温异常特征判断未来地震的强度有重要意义;德令哈井则呈现出短临异常特性十分明显的特点,这种特性对利用该井水温数据来判断发震时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重新分析了强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基础上,获得了如下一些见解: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存在完整的趋势、短期和短临等异常类型,但趋势异常普遍存在;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形态可能为缓慢稳定的变化,不一定存在诸如异常幅度变大、异常速度变快等;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具有时空迁移或有序性等。  相似文献   

3.
景泰5.9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及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了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相断层形变异常,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与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景泰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研究和探讨了断层形变异常在震情判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 《地震研究》2002,25(1):36-41
论述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离散性、时间进程的不确定性、幅度的不规则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非确定性。同时从复杂的动力源、构造、水地质条件以及复杂的应力应变接收系统,讨论了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强震前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垂线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栋 《地震学报》1981,3(2):152-159
本文分析了引起强震前天文测时测纬异常现象的原因问题,认为这种异常主要是地下水活动引起垂线变化的结果.垂线变化包括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和垂直分量变化,前者可引起测时测纬异常.地下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垂直迁移,这种垂直迁移又沿着一定的水平方向传递.从测时测纬的异常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规律,可以分析出应力场变化的某些规律.地下水的这种活动,引起的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远远大于垂直分量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形式也很不同.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孜尔水库形变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杨志荣 《内陆地震》1998,12(2):152-160
对克孜尔水库蓄水前18 年的水准、基线测量资料进行研究认为:水准高差正常年变形态的消失是趋势性前兆异常的表现;震前半年左右测值曲线出现较大幅度的上下跳动,或呈台阶状大幅度下降,或出现直线状的“静止不变”异常,则是短临异常的主要特点。研究中发现:(1)异常的形态可能与断层运动的方式和状态有关;(2)异常幅度、异常持续时间与之后发生的中强震的强度及频度有一定关系;(3)近距离强震发生前,断层垂直位移有明显异常,而较远处强震发生前则地表倾斜异常较明显。基线测量没有观测到与水准相呼应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潮汐振幅因子γ值的变化幅度和频度异常的特征及含义。借助F统计检验理论研究了潮汐因子γ值的合成和异常定量化方法,提出了可用于定量描述异常程度的“异常指数”和异常检验准则。异常定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震前异常呈有序迁移特征,并在异常时间和空间上与地震相关。研究结果与该区域现今大地测量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正地下水位在震前、临震、震后发生异常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并已被认定为一种地震预报的参考指标,其主要依据为异常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异常形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受力方式、应力应变状态等)和异常形成机理(岩土力学机制、水动力学机制、水岩耦合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主体与川东隔挡式褶皱带的分界断裂,是一条深  相似文献   

9.
根据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所处构造环境,研究其水位观测前兆异常,探讨对应地震的中长期、短临异常时空变化规律和形态变化幅度等动态特征,试图寻找川05井水位观测前兆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给出川05井水位短临异常变化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初步获得水位异常变化与震中的关系,为今后水位异常预测地震发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东郭井自2008年1月观测以来出现的水位与水温成组异常及其与周围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异常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异常的基本特征是水位阶降与水温缓升的形态配套,异常的幅度与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异常持续的时间与井震距有一定的关系,还讨论了异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李富  李克  刘俊清 《地震》2005,25(2):98-107
论述了1999~2002年分别发生在吉林省汪清县、珲春县的二次深源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形态、时间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认为,其异常具有阶段性、配套性及集中性,异常分布不均一、不连续,与震中距、井震距密切相关。异常的时空演化具有迁移性,中、短期阶段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方向迁移、收缩;临震阶段,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并对深、浅源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异同及异常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单井的异常曲线、频带、变化速率、重复性及多井群体异常的空间分布是相同的,而异常变化方向、幅度、形式、宏观现象、异常阶段和多井群体异常的时间特性、时空演化是不同的。深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是等效张应力、含水层孔隙压变化、水动力学三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理解井水位同震响应机理,本文开展了向完整井-松散含水层系统输入由不同频率和振幅(加速度)组成的正弦波荷载的振动台实验。以实验模型为物理模型,建立了振动作用下松散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响应的流固耦合模型和含水层水流与井流的相互作用模型,并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中观测到的四种典型水位变化形态与野外场地同震井水位变化形态相似。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松散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和水位的响应情况。本文研究对解释地下水同震响应机制、岩体渗流稳定性和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太  唐毅 《地震研究》1995,18(4):365-370
本文通过一系列水动力学模型实验,探讨了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时发生幅度衰减、时间滞后乃至形态变异等复杂现象,其特征同含水介质的类型、波动信息的频率与传播距离等有关。这样的结果,对地下水位映震条件、映震特征与映震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立德  罗平 《地震》1997,17(1):1-13
简述了孟连7.3级地震中、短、临3个阶段的预报情况及主要依据。重点讨论了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震前1a震中附近地震学空间扫描出现小震频度、调制比等8项异常,为云南省异常项目最多的地区;震前235d内震中附近出现中强震的时空密集活跃。定点前兆中期异常的主要特征是,某些项目具有异常持续时间长、异常幅度大,如龙陵水氡异常持续时间长达4.5a;永胜短水准、短基线异常幅度分别达20.9mm和22mm。  相似文献   

15.
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应力异常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少群  王佳卫 《地震》2001,21(2):79-86
利用井口水位对潮汐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含水层对强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阶变形态;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小于临界值,但某一时段的累计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缓变形态。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上升或下降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的构造部位。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和5月12日MS7.5余震发生时云南地区水位、水温的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变化幅度、起始和结束时间等远场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同震响应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东南部、滇缅弧形块体东部和小滇西一带,即云南地区中西部;同井观测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多样,单井同测项的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具有一致性,与地震震级、震中距、方位无关;观测井的记震能力与观测仪器的分辨率、井孔含水层条件等有关,同震响应的异常幅度(ΔH、ΔT)与震级(M)、震中距(D)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近来云南区域地震活动整体呈现"平静—活动—平静"特征,小震活动有丛集特点,未来一段时间需注意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下水过量开采的现状,结合每一个观测井所处的地质环境以及井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观测系统等因素,对超采地下水造成井水位非前兆异常特征的普遍性与个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非前兆异常与含水层状态密切相关,变化幅度大,空间上不集中,时间上不丛集,一般为单个变化,个性特征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京津唐张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33  
采用作者最近新提出的频谱参数化方法,对北京电信传输台网2447个远震P波到时残差数据进行了反演,说明新的参数化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数据.反演结果表明,京津唐张地区深部100多km内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不均匀性;50 km以上部分的结构与地表的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燕山隆起区下部表现为高速异常区,而凹陷区下部则呈现低速异常区;深度100 km以下,地表构造的痕迹逐步消失,异常蝠度也相应降低.研究区域范围内存在三个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其中以天津、唐山附近的水平尺度为100 km左右的低速异常区幅度最大,向下一直延伸到约100 km的深度,而且在100 km以下存在一低速异常构造与之对应.研究区域内发生的强震大部分都位于低速异常区边缘向高速区过渡的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processing the data on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an aquifer opened by a well in a depth interval of 76–115 m. The obtained seri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volume deformation of the aquifer, calculated theoretically using the ETERNA 3.0 tidal analysis program. Two components are detected in the long-period area: the one coherent to the luni-solar tides and the one incoherent to them.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phase shift between the variations of volume deformation of the aquif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s of water level in the well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stressed-deformed stat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if, but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iezometric surface of the aquifer as well. Some peculiarities of the effects of luni-solar tides on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level are considered. The amplitudes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volume deformation of the aquifer, as well as the phase shift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for the detected tidal waves. The value of the amplitude factor lies in the range of 0.04–0.058 cm/nanostrain.  相似文献   

20.
Th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was studied on a set of 46 borehole logs measured in the vicinity of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Bohemian Cretaceous Basin.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steady stat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are governed by thermal conductivity which strongly varies in dependence on lithology. Large departures from undisturbed temperature detected in many holes are associated with uranium mining. A positive anomaly is observed in leaching fields where large amounts of acid are injected into the uranium-bearing Cenomanian. A negative anomaly is linked to the operation of hydraulic barriers which enclose the mining area and helps to contain pollution by pumping clean water into the Cenomanian aquif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bserv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helps to map the migration of the fluids used in both processes. Th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is propagated from the Cenomanian aquifer up through overlying impermeable sediments. The good fit of transient conductive models to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s rules out heat advection and hence upward water flow towards and contamination of the upper Middle Turonian aquif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hole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