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偏食对低纬地磁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0月24日日偏食期间,我们在海南省琼中进行了地磁场总强度的观测和分析,同时运用该地磁台三分量磁照图,分析了地磁D场D、H、Z三分量在日偏食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偏食期间,磁偏角初亏后逐渐偏东,食甚后偏西;水平强度和总强度初亏后逐渐变小,食甚后上升;垂直强度初亏后逐渐变大,食甚后约1个小时变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8年格尔木地震台2套仪器记录的磁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GM3仪器三分量(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与FHDZ—M15三分量(D、H、Z)记录的全年整点值、日均值及月均值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其运行特点,找到2套仪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新沂台地电场与地磁场、连云港台体应变的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沂地震台地电场与地磁场H分量、连云港地震台体应变进行日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受地磁场、固体潮变化的共同作用,其中地电场NS向的变化比地磁场H分量的变化略微滞后,同时夹杂固体潮的作用,其日变形态以双峰单谷为主,还存在双峰双谷、近似三峰三谷形态.EW向日变形态变化与固体潮的变化形态相似,基本都为双峰双谷形态.此外,地电场还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后讨论了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使用华南地区5个国家基准地磁台2008—2018年地磁观测数据,通过对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月均值及年变率的分析,研究该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地区5个地磁台近10年来七要素月均值及年变率均呈缓慢变化趋势,且变化量相当,反映了该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北京地磁台自1957年正式观测以来,一直使用经典型磁法仪器测量地磁场水平强度(H)的绝对值。1957—1975年间用马丁(Mating)标准地磁经纬仪,1976年至今则用舒米特(Schmidt)标准地磁经纬仪。1978年12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九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五室和北京地磁台,在北京白家疃台进行了一次多种仪器对水平强度(H)的联合比测,采用舒米特磁经纬仪、CHD—5型国产小核旋分量仪和QHYC—75型大  相似文献   

6.
马陵山台地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红  陈忠民  李波  周萍 《地震》1999,19(3):303-308
用一阶差分法分析了马陵山台与泰安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的变化,用转换函数法分析地磁场3个分量ΔZ、ΔD、ΔH的变化,用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地磁场极值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马陵山台的地磁场值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此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云南中部地区的通海基准地磁台1985~2011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日变幅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认识通海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及特征,研究认为太阳黑子数与该地区地磁场日变化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宋成科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037-1044
分析距离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分别为65 km、254 km和238 km的松潘地磁台、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2017年连续观测结果,发现九寨沟地震前,松潘地磁台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2017年5月开始,松潘地磁台长时间垂直分量累积变化量达40 nT。短时间内也存在地磁场突变,最高可达10 nT,而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地磁场无明显异常。通过对观测数据的详细检查发现松潘地磁台很多观测日的最后一个观测值与后一观测日的第一个观测值相差超过1 nT,因此认为九寨沟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异常是由观测系统异常导致。对三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垂直分量在不同时段相关性保持一致,说明地震前短时间内不存在地磁垂直分量的明显异常变化,三个台站地磁场日变化的差异是由地下介质性质不同导致。岩石圈磁场在震中西侧区域出现正负异常交替现象,这可能与九寨沟地震的孕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5年我国地区基本磁场和长期变化的资料,以及我国四个地磁台1970—1980年的年均值,检验全球范围地磁场的球谐模式,这些模式是 AWC_(75),IGS_(75),IGRF_(75)和 BBM_(80),就基本磁场模式而论,IGRF,AWC和 IGS 与我国地磁场的分布均有较大的偏差,但相对而言,AWC 和 IGS 对我国地区地磁场的拟合效果比 IGRF要好。对于长期变化模式,上述三个模式与我国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偏差,其中,总强度和垂直强度的偏差可达近20nT/年;这三个1975年的模式均能较好地表示我国七十年代初期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但不能较好地表示七十年代后期的长期变化;BBM_(80)能较好地表示七十年代后期磁偏角和垂直强度的长期变化。文章还讨论了关于建立全球和局部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模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北京地震台1987—2013年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该台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认为北京地磁场长期变化具有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和逐渐恢复上升的形态,短期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影响,对了解北京地区地磁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兰州地磁台1959年至1981年的资料,分析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图1为兰州台的地磁变化(年均值)图。图1B为兰州地磁台水平强度年均值图。由图中看出,1959年至1964年水平强度逐年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甘肃省嘉峪关台地磁场观测资料,研究嘉峪关台、瓜州台磁静日地电场日变化的时频特征波;由地电场分钟值观测数据的时序叠加残差方法,研究嘉峪关、瓜州山的地电暴变化。结果表明:(1)两台地电场静日变化以两次起伏变化为主,无相位差,但两台之间日变幅差异较大;(2)地电场分量变化与地磁场正交分量变化显著相关;地电场与地磁场日变波形不同,极值时间有差异。2个台存在很明显的高频成分,在去除了高频变化后,其优势周期也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12 h、8 h、24 h。地磁场H分量因存在磁暴影响,故高频变化较多,在去除了磁暴影响后,其优势周期从大到小依次为24 h、12 h、8 h;(3)当电磁暴扰动剧烈时,两台可以较清晰地记录到地电暴的完整变化。在发生电磁暴时,地电场与地磁场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且不同台、不同测向之间的变化幅度也不尽相同。两台东分量E_Y暴日的日变幅较静日明显增大,磁暴期间Y分量变化率与地电场东分量E_Y观测数据显著相关,由此说明:两台日变幅的不同与台站台址电导率有关,太阳风引起的电离层活动是引起了地电场日变化主因。引起电暴的原因可能不同于引起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两台之间及不同测向之间的浅、深层电阻率和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观测地磁场的变化,约自十五世纪开始,利用简单的仪器观测磁偏角和磁倾角。1785年库伦(Coulomb)发明了测转动惯量的方法之后,开始有了测量地磁场强度的试验。1832年高斯(Gauss)建立了测量地磁场强度的绝对值方法。此后,系统的地磁测量才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十九世纪后,地磁台由人工定时读取数值变化的方法转为使用照相的方法连续  相似文献   

15.
1979年11月3日11时整,在牡丹江地区进行了一次1002吨胶质炸药的定向大型工程爆破。为了研究震磁效应,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从10月28日至11月6日进行了为期8天的地磁场总强度的连续观测,取得了这次大型工程爆破引起地磁场总强度变化的资料,从而为研究地震前后地磁场强度的可能变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前的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来很多学者报道强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地磁观测台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L=8地震前约37天的地磁场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前地下电磁感应磁场的相对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震之前,成都台(CDP)观测到地磁日变化的形态与其他台站相似,未见与地震相关变化;2)CDP的Z/H高于周边台站,在4月20日Z/H出现一个最大峰值(2.5);3)以4月20日为分界点,成都CDP台站的Z/H与恩施ENS台的Z/H的比值RCDP/ENS先增加后降低,周期越短变化趋势越明显.这些结果间接反映了震前CDP台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1980.0年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勒让德多项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原苏联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资料,利用勒让德多项式方法,计算出1980.0年东亚地区的地磁场模型,绘制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地磁图.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总强度144.6nT,磁偏角19.1′,磁倾角8.5′.将勒让德多项式模型与DGRF1980进行了比较,并绘制出总强度的差值分布图.本文计算出来的地磁场勒让德多项式模型能较好地表示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应用小波变换提取张北地震的震磁效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8年1月10日的张北地震为例,应用小波变换及傅里叶分析,分析震中附近的6个地磁台站在地震前后共6个月的地磁场三分量分钟值采样数据.发现各个地磁台站记录的地磁场Z分量在张北地震前三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频率随着离发震时间越近而越来越高,出现的地点由南向北迁移.地磁场H和D分量没有此类异常出现.用这6个地磁台出现异常时同一频率所对应的振幅值绘出等值曲线,得到的图形是稳定的四象限分布,震中基本上位于0~3nT的等值线上.结果表明小波分析是提取地震磁效应的有效工具,同时也证实了地震磁效应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地磁观测要达到为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服务的目的 ,必须保证观测资料的质量。泾县台目前仅有磁绝对值观测 ,使用 FG-861质子旋进磁力仪作北京时 2 1时 0 0分定点观测 ,测量地磁场总强度 F和垂直分量 Z。 1 997年 3月 2 2日 ,泾县台地磁垂直分量 Z突跳1 0 n T,而安徽省的蒙城、蚌埠、金寨等台的垂直分量均变化平稳 ,蒙城台三分量磁照图亦变化平稳 ,没有磁扰。毗邻的江苏省溧阳、南京台的垂直分量变化亦在 1~ 3n T以内。从1 995年 1 0月到 1 996年 1 0月的泾县台与蒙城、上海、武昌台的观测值对比图上也可看出 ,泾县台曾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20.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其海拔高度为3655m,位于东径90°02′10″、北纬20°38′10″的地方。该台始建于1956年10月,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站系拉萨河谷盆地中央,2m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地磁场梯度nT/m,分布较均匀。拉萨地磁台自建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摸清这一特殊地区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拉萨地磁台1957年—1974年已正式出版的1—18卷《地磁观测报告》资料,以及1975年—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此时间内没有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拉萨地磁台单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以短期变化日变幅的资料作个简单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日变幅的变化大体呈现以11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并受太阳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