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来自塔里木盆地北部5口钻井的部分中、新生代沉积岩岩芯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重磁化组分和特征剩磁组分与露头样品的比较,确定了井下样品的喜山期严重重磁化;并通过烃类分析和对磁性分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了与碳氢化合物有关的球形磁铁矿颗粒和具有黄铁矿格架颗粒的球形磁铁矿聚集体,从而认为重磁化与油气移聚相关,据此确认了喜山期的油气移聚.  相似文献   

2.
重磁化碳酸盐岩中磁性矿物相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光学显微镜鉴定和电子探针元素特征X射线像分析与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对已进行过岩石磁学实验研究的 10个华北地块早古生界重磁化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磁性矿物相变特征分析 .在部分样品中发现了通过交代黄铁矿形成的、不含Ti的次生磁铁矿 ,它们可能就是重磁化剩磁的主要携磁矿物 .在其中 4个样品所含的磁铁矿中还发现了黄铁矿交代残余 ,这为确认磁性矿物相变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并为如何识别与重磁化相关的次生磁铁矿提供了鉴别标志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重磁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73-181
泰国Khorat盆地西部的晚二叠世石灰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磁铁矿为稳定剩磁的主要载体多组分磁分量分离技术揭示了高温磁组分(或高矫顽力)具有呈对分布的正、反极性.但是,应用逐渐展平岩层法可以发现各采样点的平均特征磁化方向在岩层展平至30%时.磁化方向最为集中.这一发现表明二叠纪石灰岩中所揭示出的磁化方向很可能形成于褶皱(期)过程中.野外观察表明,二叠纪石灰岩在印支期发生强烈褶皱并被晚三叠世湖相石灰岩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二叠纪石灰岩的重磁化很可能发生在中、晚三叠世的印支期.这些石灰岩样品切片后经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次生磁铁矿多数与方解石微晶和铁质碳酸钙粒共生,且多分布在方解石脉附近.重磁化很可能是由于印支期造山运动时,铁质碳酸钙受碳水化合物流体的蚀变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巴黎盆地下侏罗统的岩石磁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下佛罗统磁性地层学研究,获得了一些能记录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的样品,根据常规的古地磁方法,等温剩磁和热退磁实验,说明这些岩石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滞回线参数的测量表明多数载磁矿物磁铁矿为假单磁畴,少量样品则可能为假单磁畴与多磁畴的混合物.通过与北美古生代重磁化岩石的磁滞回线参数比值对比,说明重磁化与非重磁化岩五磁滞回线参数比值的分布趋势有明显差别,这一差别可能用于判定岩石的重磁化和非重磁化性质.  相似文献   

5.
巴黎盆地下侏罗统的岩石磁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下佛罗统磁性地层学研究,获得了一些能记录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的样品,根据常规的古地磁方法,等温剩磁和热退磁实验,说明这些岩石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滞回线参数的测量表明多数载磁矿物磁铁矿为假单磁畴,少量样品则可能为假单磁畴与多磁畴的混合物.通过与北美古生代重磁化岩石的磁滞回线参数比值对比,说明重磁化与非重磁化岩五磁滞回线参数比值的分布趋势有明显差别,这一差别可能用于判定岩石的重磁化和非重磁化性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成分分离及线性区段等方法,使早白垩世样品明显分离出二线磁组分。叠加剩磁为喜山期重磁化,特征乘磁明显偏离现代地磁场方向,经倾斜校正后,有很好的一致性并通过了倒转换检验,给出塔里木地块库车坳陷早白垩世巴西盖组古地磁亲数据。综合已有的古地磁结果,获得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平均剩磁方向及平均古地磁极,阐明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磁倾角偏低这一现象,分析导致磁倾角偏低的诸多因素,认为压实作用可能是导致磁倾角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华北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岩石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其岩石中的磁性矿物组合相当复杂,重磁化时代可分为晚二叠/早三叠世和早、晚白垩世2个大的阶段.焦作剖面具有原生剩磁和次生剩磁岩石共生的特征,以及细致的岩石磁学分析表明,未重磁化和重磁化岩石两者间磁铁矿颗粒度大小存在明显区别,这暗示了热粘滞剩磁是重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济源和登封剖面不仅岩石遭受完全的重磁化,而且广泛发育早白垩时期形成的磁黄铁矿,磁黄铁矿形成则暗示着造山热液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主成分分离及线性区段等方法 ,使早白垩世样品明显分离出二组磁组分 .叠加剩磁为喜山期重磁化 ,特征剩磁明显偏离现代地磁场方向 ,经倾斜校正后 ,有很好的一致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 ,给出塔里木地块库车坳陷早白垩世巴西盖组古地磁新数据 .综合已有的古地磁结果 ,获得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平均剩磁方向及平均古地磁极 ,阐明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磁倾角明显偏低这一现象 .分析导致磁倾角偏低的诸多因素 ,认为压实作用可能是导致磁倾角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奥陶系碳酸盐岩重磁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酸盐岩是记录古地磁场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广泛存在的重磁化现象制约了碳酸盐岩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其重磁化机制亟待解决.本文对采自贵州羊蹬地区的319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定向样品作了详细的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94%样品(A类)记录了单一剩磁分量A,其解阻温度低于450℃;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Ig=3.1°/48.1°(α95=2.9°),对应的古地磁极(87.0°N,2.8°E,A95=3.0°)与扬子地块古近纪-第四纪的古地磁极重合.6%样品(B类)记录了两个磁化分量,其高温分量(450℃~585℃)与A分量显著不同,但明显远离扬子块体早古生代古地磁极;低温分量(< 450℃)与A分量类似.说明羊蹬剖面奥陶系碳酸盐岩记录了两期重磁化.A分量和B低温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胶黄铁矿),B高温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这些磁性矿物都是成岩后的次生矿物.其中,解阻温度高于450℃的磁铁矿可能受晚燕山期造山运动影响生成;磁黄铁矿(胶黄铁矿)等矿物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流体作用有关,以后一期重磁化为主.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流体在流经东南缘的碳酸盐岩等沉积岩层时,与原岩发生相互作用,使磁黄铁矿、胶黄铁矿、磁铁矿等磁性矿物生长并获得化学剩磁,造成了广泛重磁化.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块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和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关键,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可能导致拉萨地块遭受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影响,为寻找理想地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本文对拉萨地块中二叠世洛巴堆组砂岩、火山岩及灰岩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以确定各类岩石是否具备记录原生剩磁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砂岩样品中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火山岩及灰岩样品中主要为磁铁矿或赤铁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部分样品退磁实验,本文认为砂岩样品可能遭受林子宗群火山和岩浆活动所提供的区域热扰动影响,记录了古近系重磁化信息;火山岩和灰岩样品可能记录了岩石形成时期的原生剩磁信息,有望从中获得可靠古地磁数据.  相似文献   

11.
古地磁多磁成分的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古地磁的研究中,如何从复杂多样的退磁数据中获取能够代表岩石形成时期的古地磁场方向的原生剩磁组分,是关系到古地磁数据是否可靠、古地磁结果是否令人信服的根本环节之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退磁数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获取同源磁化的一组样品的原生剩磁方向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各种定性或定量的多磁成分分离技术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重磁化大圆的极和线性坳陷区内退磁平面的极的最佳拟合大圆的最小二乘拟合法,提出了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谱分析法、重磁化圆法以及退磁平面及重磁化大圆的二次拟合法,对来自同源磁化的一组样品进行系统分析,以获取一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中侏罗世样品和万州地区的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HTC)也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云阳地区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通过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在褶皱展平至33.8%时,精度参数达到最大,相应的古地磁方向为D=19.1°,I=48.9°(α95= 6.3°),古地磁极为73.5°N,198.2°E(dp=5.5°, dm=8.3°),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极对比,此高温组分揭示云阳地区在褶皱变形的后期经历了7.7°±6.1°的顺时针旋转.结合前人的数据,我们认为中扬子褶皱带普遍存在弯山构造(orocline),这可能与华北板块向华南板块的挤入作用有关;但是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地区的弧形弯曲总体上不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的,很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宏观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应变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地块奥陶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塔里木地块阿克苏—柯坪—巴楚地区奥陶纪古地磁研究新结果.对采自44个采点的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砂岩样品的系统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所有样品可分成两组:第一类样品以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该类样品通常可分离出特征剩磁组分A;第二类样品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系统退磁揭示出这类样品中存在特征剩磁组分B.特征剩磁组分A分布于绝大多数奥陶纪样品中,具有双极性,但褶皱检验结果为负,推测其可能为新生代重磁化.特征剩磁组分B仅能从少部分中晚奥陶世样品中分离出,但褶皱检验结果为正,且其所对应古地磁极位置(40.7°S,183.3°E,dp/dm=4.8°/6.9°)与塔里木地块古生代中期以来的古地磁极位置显著差别,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期所获得的原生剩磁.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块中晚奥陶世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很可能与扬子地块一起位于冈瓦纳古大陆的边缘;中晚奥陶世之后,塔里木地块通过大幅度北向漂移和顺时针旋转,逐步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越过古赤道;至晚石炭世,塔里木地块已到达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南缘.  相似文献   

14.
有机质对纳米级磁铁矿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畴磁铁矿颗粒是地质样品中最重要的磁性载体,其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认识有机质对纳米级磁铁矿颗粒热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比研究了趋磁细菌AMB-1合成的单畴磁铁矿分别在全细胞中和经去胞提纯后的纯化磁小体中的热磁性质,以及热处理后样品的磁滞参数和低温磁性的变化.发现仅有磁小体膜包裹的纯化磁小体中单畴磁铁矿热稳定性极强,而全细胞中的单畴磁铁矿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热变化:磁铁矿在约270℃即开始转化,400℃以前几乎完全被有机质还原为顺磁性物质;同时在400℃以前,有机质的还原作用与有机质热分解引起磁小体链的坍塌,共同导致了样品矫顽力(Bc)、剩磁矫顽力(Bcr)和剩磁比(Mrs/Ms)的减小,以及矫顽力比(Bcr/Bc)的增加. 我们的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当地质样品中含有较多有机质组分并受热事件影响时,其中的单畴磁铁矿难以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5.
赤铁矿与磁铁矿混合比例对磁性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将磁铁矿与赤铁矿进行人工混合,其中磁铁矿含量固定为0.3%,而赤铁矿含量则变化于0%~9%,并根据磁铁矿颗粒大小分为两个系列(纳米级磁铁矿+赤铁矿,系列1;假单畴磁铁矿+赤铁矿,系列2),探讨了磁性参数对上述磁性矿物混合比例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退磁参数S比值和Hcr/Hc不仅与磁铁矿和赤铁矿混合比例相关,同时也受到磁铁矿颗粒大小的影响,对于系列1而言,S比值对赤铁矿含量小于2%的混合样品较敏感,随着赤铁矿含量增加显著下降;Hcr/Hc则在赤铁矿含量大于3%时变化较大,通常用于指示亚铁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的参数XARM/X与XARM/SIRM,也受到磁铁矿与赤铁矿混合比例的影响,对于磁铁矿颗粒较细的系列1而言,当赤铁矿含量小于3%时,XARM/SIRM随着赤铁矿含量增加存在较为显著的下降现象,上述结果表明,当使用磁性参数进行环境解释时,需要同时考虑磁性矿物颗粒大小以及不同矫顽力矿物混合比例的影响,特别是磁铁矿以超顺磁颗粒为主的样品.  相似文献   

16.
钢铁厂周围不同污染介质的磁学性质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通过钢铁厂周围不同污染介质的磁学性质研究,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监测,本文系统地采集了河北兴隆和湖南娄底两个钢铁厂周围的树皮和草表面的飞灰、土壤及不同树种的年轮样品.其中前三者用来反映现今污染源,而树木年轮用来追踪长时间尺度的污染历史.通过综合岩石磁学实验分析(包括热磁曲线、磁滞性质和低温实验等)、电子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X)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钢铁厂周围现今污染源中的主要粗颗粒磁性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和纯铁.其中8~50 μm的球形磁铁矿颗粒和呈棱角状的铁颗粒是钢铁厂污染物的特征磁性矿物.对不同树种来说,其中香樟树和枫树树木年轮中的磁性矿物以顺磁性物质为主, 不适合用于环境磁学的污染监测.而柳树中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与现今污染源的磁性矿物相符.以上研究表明多参数岩石磁学测量并辅以微观分析等手段,可以精确地提取磁性矿物的种类及粒度特征, 判别重工业区污染源,为应用磁学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与粒度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对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 沉积物磁性特征由多畴/假单畴磁铁矿所主导. 磁铁矿除陆源碎屑成因外, 在磁性最强的石洞口排污口附近沉积物中出现了球形磁性颗粒, 系工业污染的产物. 粒度是影响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磁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与8~16 mm粒级含量呈正相关, 而非磁滞剩磁磁化率等指示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的参数与<4 mm乃至<32 mm粒级组分高度正相关. 这一特征表明, 在将磁化率作为污染物含量代用指标时, 需考虑粒度造成的磁化率波动的可能影响, 非磁滞剩磁磁化率则可以作为沉积物细粒级组分的代用指标, 并应用于污染物含量的粒度校正.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明地区被污染土壤的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福建三明某钢铁厂和火电厂附近的污染表土样品进行了多参数的岩石磁学测试分析,包括χ T曲线、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等. 三明地区污染表土中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和磁黄铁矿. 样品中磁性矿物的平均粒度较粗,为较大的准单畴,甚至多畴,粒度明显大于成土作用所产生的磁性颗粒. 粗粒的磁铁矿颗粒是污染物的主要磁性组分. 虽然磁化率测量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快速而且廉价的检测污染土壤的方法,但同时辅以必要的岩石磁学测量将有利于提取更多的污染信息. 对于低磁化率的污染土壤,亚铁磁性硫化物的存在可以作为土壤可能被污染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流变仪上,采用怀安瓦窑口麻粒岩,在温度900~1200℃、围压300 MPa、应变速率10~(-4)~10~(-6)/s条件下,开展高温流变实验.实验样品麻粒岩由斜长石(52%)、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40%)、石英(3%)、磁铁矿和钛铁矿(5%)组成,矿物平均粒度为:斜长石294μm、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282μm、石英97μm、磁铁矿和钛铁矿109μm.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获得变形后样品的水含量约为0.17±0.05wt%.实验样品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降低而降低.基于力学数据,采用稳态流变方程,获得实验样品在900~1000℃时的应力指数为8.1~12.9,在1050~1150℃时的应力指数为4.8~5.8,平均值5.2.应力指数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表明,在900℃时麻粒岩出现矿物压扁与定向拉长特征,样品以位错滑移和微破裂变形为主;在950~1000℃时,麻粒岩样品中颗粒边界变得圆滑,表现出位错攀移特征,辉石和磁铁矿边缘出现微量熔体;在1050~1200℃时麻粒岩出现部分熔融,而且随着温度和实验时间(应变)增加,熔体含量增加,熔体结晶出微粒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部分辉石通过固体反应生成橄榄石.颗粒边界熔体和矿物反应促进了扩散作用,导致位错攀移和熔体引起的扩散蠕变共同控制了麻粒岩的高温流变.  相似文献   

20.
四川旺苍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组重磁化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北部旺苍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组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载磁矿物为多畴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所携带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下与近代地磁场方向接近,可能是由于后期白云岩化作用和热粘滞剩磁引起的重磁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