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422个ML≥2.0地震的视应力,得到了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图像和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如下:(1)岷县MS6.6级地震发生前,ML?4.0级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出现视应力高值分布,而ML≥4.0级地震的视应力在震中区出现了视应力高值分布图像。(2)震中附近地区视应力地震前出现上升过程,震后这个上升过程仍在继续,这个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广东及其邻近区域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秀敏  康英 《华南地震》2007,27(3):79-86
分析了广东及其邻近地区1999至2004年9月间86个ML≥2.0级地震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σ的分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M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σ呈增大的趋势;②ML≥4.0级地震,lg△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统计结果表明,本区M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4.5bar,ML3.0~3.9级地为7.6 bar,ML4.0~4.9级地震为10.7 bar。2004年阳江ML5.2级地震前1年左右,曾发生多次应力降高于阳江地区平均值的地震事件,而在临震前几个月应力降总体水平则是偏低的,这一特征在其他地区的中强地震前亦曾出现。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地区是广东及其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宇玺  宫悦 《华南地震》2021,41(4):85-90
选取了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地震数据及资料,研究了水库水位与地震时空活动特征,计算了168次ML3.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区域视应力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反映了不同震级地震在应力水平积累等方面的差异;视应力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意味着人类活动可能为该区域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拐角频率与震级的关系可分为两段来看,当震级范围为ML3.0~3.5时,拐角频率随震级增大而降低的现象并不明显,当震级范围为ML3.5~4.4时,拐角频率随震级增大而降低,表明震级越大,库区破裂尺度在增大,反应了区域应力积累,应力水平有所增强;视应力时空分布特征显示,视应力随时间变化与频次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且整体视应力水平逐渐增高,且最大地震发生在大坝附近,这些现象都可能为水库蓄水导致区域构造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并对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视应力随着序列活动水平降低逐渐趋于平稳,ML 4.0以下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 4.0以上地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视应力大小与深度关系不明显,深度在9~12km时视应力相对要高,该范围也是整个序列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视应力高值的深度范围靠近主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5.
《地震》2015,(4)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422个ML≥2.0地震的视应力,得到了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图像和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岷县MS6.6地震发生前,ML4.0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出现视应力高值分布,而ML≥4.0地震的视应力在震中区出现了视应力高值分布图像。2震中附近地区视应力地震前出现上升过程,震后这个上升过程仍在继续,这个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利用松潘-平武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5年该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松潘-平武强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70年在附近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带带数字地震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结果表明:①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震时达到峰值,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结果表明:1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震时达到峰值,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2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3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1月华北地区 (33.0°~ 42 .0°N,111.0°~12 5 .0°E)共发生 ML≥ 3.0地震 8次 (见表 1) ,其中 1月 3日 0 5时 31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4.0地震是本月最显著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 2 0 0 0年 12月相比略有升高 ,参考 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1月为中等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也处于中等略低状态 ,震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部地区及相邻海域表 1  2 0 0 1年 1月华北地区 ML≥ 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1- 0 1-…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后,川东南地区ML 3.0以上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特征,分别得到视应力、应力降与震级之间、震级和地震矩之间,以及地震矩和视应力之间的定标关系。通过扣除震级影响,计算归准化视应力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结果如下:1从时间分布图来看,研究区4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段刚好对应视应力涨落较明显时段,而该时段当地工业采矿注水活动强烈,故该区域视应力水平或许反映了工业活动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2从空间分布图来看,自贡隆昌一带震级偏大,视应力反而偏小的现象可能与该区域应力释放不充分、构造应力水平偏低有关,未来要关注该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山西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张家口、怀来、赤城、宽城、易县和涉县6个地震台站共计43个观测项目的数字化资料,针对2002年至2005年山西地区发生的4次ML≥4.0地震,进行了地震前兆、同震反应及震后效应的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河北省数字化资料对,1次山西4.0级以上地震前兆反应主要以应变为主,包括体应变和线应变,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研究粤闽交界及其近海地区(N 22.80°~24.00°、E116.50°~118.00°)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1具备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2现代小地震呈北东方向密集成带分布在南澎列岛附近,与北东向滨海断裂的方向一致;3 6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多属主余型;4 1971年有小震记录以来,一直存在背景性的ML2级左右地震活动;ML4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特征明显;中等地震(ML4~5级)的发生与本区小震活动增强之间无明显关联;当出现年平均b值低于平均值、且较上一年b值下降幅度≥0.5时,可能预示本区进入ML4级地震活跃时段,东南沿海地震带在未来1~2年内可能有中强或以上地震发生;ML4.5级以上地震前,应变能释放曲线存在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15.
On the basis of our predecessors' research,we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apparent strain field in Yunnan since the 1970's using the seismic data of Yunn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rather strong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y region of seismic apparent strain and strong earthquakes.In the nine earthquakes studied,anomaly areas of seismic apparent strain had appeared before eight earthquakes,including five occurring in the anomaly region and three on the edge.Finally,the investigative result is demonstrated primarily.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区M≥5.0地震前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4次M≥5.0地震和3次典型的ML≥5.0地震前小震活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83%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震中大部分位于N41°以南,发生在营-海-岫地区的概率超过80%,震级可通过E、T、R三个参量的拟合计算来预测。  相似文献   

17.
用统计学上的χ~2检验方法对华东地区M_L≥4.0地震平静进行了统计检验,得出在较高的置信概率下可以将平静时间T≥140天作为平静异常的判别标准。总结了华东地区自1970年以来出现的平静异常,并分析了其对应中强地震的情况。研究表明,M_L≥4.0地震平静异常是华东地区中强震前的一种普遍现象。62.5%的平静异常后发生了M_S≥4.5地震;绝大多数平静异常前存在着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多次活动增强后连续发生了平静异常且之后发生了M_S≥5.0地震。  相似文献   

18.
罗国富  屠弘为  丁风和 《地震》2019,39(2):63-76
本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以地震应变为变量, 计算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前的地震应变, 提取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 结果表明大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异常变化。 一般情况下, 前4个应变场中至少有3个出现异常变化, 异常分布具有多分量特点, 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 少数出现在震前1~6个月。 对比应变场时间因子异常与研究区域每个网格单元(0.5°×0.5°)内的地震能量时间因子异常形态的相似性、 时间的一致性, 找出地震应变场空间异常位置。 结果表明, 多数大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在主震震中周围; 少数大震的空间异常远离主震震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震前与主震不同距离的单元网格内发生中短期或者临震的震群、 显著地震等地震活动性异常。  相似文献   

19.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 虚报率为0.55, 漏报率为0.57, R值为0.26; 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 虚报率为0.69, 漏报率为0.75, R值为0.08; 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5.5以上地震。 ML≥3.0地震空区的R值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ML≥3.5和ML≥4.0地震空区不具有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空区内部边缘, 震前空区一般不会被打破; 空区的持续时间、 空区尺度、 震级下限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线性关系; 空区主要分布在江苏、 山东及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