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新社巴黎1983年1月5日电:今年,欧洲的科学家们根据一项规模庞大称为“地球横面”的新计划,开始了一条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到突尼斯北部的剖面上的岩层勘查工作。看来也许奇怪,科学家们对月球的表面或行星火星的表面比对行星地球的表面要知道的更多。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家们报道了金星上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的新证据,它将有助于解释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和行星演化等神秘的事物。科学家们在1984年2月13日对记者说,上述结论是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先驱者”号金星宇宙飞船的各种探测成果。这般飞船是1978年12月进入环绕这个充满云层的行星轨道的。这些探测成果表明,金星上存在着巨大的活火山,六年前有过一次较大的火山喷发活动,其喷发力比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喷发至少大十倍。  相似文献   

3.
Tlatov(2007)研究表明太阳自转具有准22年振荡周期,并认为是太阳系自引力造成的.根据刘复刚和王建(2013)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P(令KP=K是为了和其他指数的表现形式相统一)和获得的修正系数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平均准22.1826年运动周期,认为太阳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的周期性叠加致使太阳自转角速度具有准22.20年周期性变化.基于行星会合指数KP同时标定了太阳质心S相对于一个无法观测到的太阳系质心C位置关系的变化规律,进而通过太阳轨道运动指数KS、速率指数Kv、加速度指数Kα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这使得从行星系统之视角分析、揭示太阳运动和太阳活动成为可能,并对太阳自转运动的准11年和22年周期振荡受控于太阳轨道运动的调控进行了分析,这从探索途径和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依K_P表达式给出的太阳轨道运动轨迹与Jose(1965)、杨志根等(1988)、Scafetta(2014)、Mc Cracken等(2014)给出的图像不但形态特征相同而且图像的相位也完全一致.行星会合指数KP更重要的作用是标定了行星系统质心距离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本文从行星系统质心出发,根据行星系统质心P与太阳质心S绕太阳系质心C同步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来进一步揭示太阳轨道运动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按这一途径可根据8大行星公开的天文数据分析太阳轨道运动规律.这种方法不但把纷繁复杂的行星系统统一起来,呈现出行星系统固有的整体运动规律,而且在整个太阳系中建立了与太阳处于相同子系统地位的行星系统质心.在此基础上,通过行星系统质心P与太阳S间位置关系变化,系统分析了太阳S和太阳系质心C的统一与分野规律.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行星系质心运动规律发现它与太阳轨道运动特征间的本质联系,这使得从行星系统质心的运动特征对太阳运动与太阳活动关系的探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苏联科学家尼古拉·梅特万德夫最近提出了—种有关地极运动的全新理论。根据这个理论,1985年在墨西哥发生的破坏性大地震就是由于地球地轴和磁轴偏转,从而形成了地震爆发和全球的气候反常等一系列现象。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担任主编和由另外13人组成的编委会编著的英文版《地震预报和警报》(Earthquake Forecastingand Warning),作为“地球和行星科学发展丛书”(Developments in Earth and PlanetarySciences)之三,于1982年由日本东京学术出版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Publications ofJapan/Tokyo)和德·赖德尔(D.Reidel)出版公司联合出版。本书为大32开,全书共400页。力武常次在本书的前言中说:“有关对地球和行星及其周围环境一道进行研究是现代科学家们所非常关注的。由板块构造所表征的全球地球动力学现在已成为我们研究地震、火山  相似文献   

6.
基于刘复刚和王建(2013)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已经给出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轨迹,并得到其恒星周期为准22年.这一恒星周期是根据行星系统中按各自行星质量权重求得的23.77208年周期与通过图像获得的19.8585年行星会合周期的平均值得到的.因为各行星的周期都是恒星周期,故本文通过对K2函数求导方法得到的23.36886年周期也是恒星周期,它与23.77208年周期近似相等,这进一步证实太阳轨道运动恒星周期与由行星系统质心运动所指代的会合周期不同,二者之差异可能与坐标系的选择有关.顾及太阳质心的动与不动两种情况,选取其平均值22.33年作为太阳轨道运动的恒星周期.结果发现,这一周期与太阳活动22.20年磁周期一致.这表明通过修正后的太阳轨道运动特征图像可以近似预测太阳活动和相应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8.
太阳轨道运动长周期性韵律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双世纪(约200年)和哈尔斯塔(约2500年)长周期规律.这两个周期可以通过行星会合指数方程获得.根据图像获知,这两个太阳轨道运动周期都是由太阳最基本的22年轨道运动周期集合而成.太阳轨道运动的22年周期和太阳活动的22年磁周期是一一对应的.本文通过行星会合指数图像与太阳轨道运动角动量变率(Jose,1965)图像和树木年轮-珊瑚综合指标所指代的太阳活动图像(Charvátová,2000)的比对,以及对太阳轨道运动角动量与太阳自转角动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分析,认为太阳的自转运动规律决定着太阳自身的活动规律.从而得出,行星会合指数不但可以指代太阳的轨道运动规律,同时也可指代太阳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均衡理论,建立描述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应用有限元法拟合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计算验证,说明有限元法可实现对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精确逼近,是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家们说,他们通过使用包括计算机、激光和测量地表下面200米深处的岩石运动的灵敏地震仪器的新技术可做出成功的长期地震预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官员说,中国、日本、苏联和美国等一些国家在过去的十年里开展了重大的研究计划。结果,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取得了某些显著的成就。地震学家们于1981年就警告说,墨西哥西海岸地区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地震活动。结果,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13.
英国科学杂志《自然》援引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的话说,地球中心的深沉的隆隆声可预报地震。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和日本的千叶大学及东北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1983年日本海发生的里氏7.7级地震的记录资料。他们发现,在该震发生前,地壳内断层周围的岩石中的应变量发生了缓慢的、周期性的变化。在震前和紧接震后的5个月期间,距震中90公里的一口井下的应变仪记录到约100次科学家们称之为“无震应变事件”。积累很长时间的应变的释放引起了突发性浅源地震。科学  相似文献   

14.
太湖、琵琶湖中水平扩散系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1996,8(3):274-277
根据1992年和1993年在太湖和日本琵琶湖观测到的长序列湖流资料,依据Taylor扩散理论计算了太湖和琵琶湖中的水平扩散系数,计算结果与通过浓度扩散方程计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美苏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利用推导出的一种数学公式已接近预报强地震,该公式推导出20次大地震中的16次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诺波夫说:“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向预报大地震迈进了一步。”诺波夫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这个新方法还未被用来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们也不能用此方法预报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是诺波夫说,此方法能使科学家们作出更多的一般地震预报,如预报说,一广大地区的某地3年内很可能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对目前科学家们的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进展。现在科学家们基本上局限于作出长期预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8年7月预报,在30年内,加州南部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一次里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探索出使研究人员迷惑了几十年的重大的地质奥秘之一,因为他们发现了地幔中的陷落层,他们称此层为曾组成地球的关键性的“失踪地壳”(mis-sing crust)。在丹佛召开的美国地质学会的年会上宣布的这一发现,终于解决了下面的问题,即地球的外壳为什么比月球和火星上的类似的外壳薄如此之多。月球和火星的外壳占该星体的10%,而地球的地壳只占本行星陆地质量的0.4%。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们首次计划着组建一个单一易震地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模式。在新成立的南加利福尼亚地震中心(SCEC),研究者们以南加州为重点,汇集来自不同震源区30年的有价值的资料,期望改进地震预报和有助于预测洛杉矶地区具体地点的地面运动的强度。具体地说,这一“主模式”将帮助应急计划人员、城市开发者以及地球科学家们对南加利福尼亚究竟有哪些地区存在着怎样的地震危险性获得较好的了解。SCEC 的执行主任赫尼(Thomas Henyey)说,虽然有几十个机构的科学家研究加利福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参数构建了行星系日心经度运动学方程,利用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的变化规律探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周期性规律.通过对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运动学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存在明显的11.5年的周期;同时对行星系日心经度运动学方程和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太阳质心与太阳系质心相互运动的轨迹,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太阳与太阳系质心的相互运动轨迹具有11.5年的周期;同时,通过对1000年来太阳系质心与太阳本体位置关系的统计,发现太阳在绕太阳系质心运动过程中,太阳系质心位于太阳本体内的时间约占全程时间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据路透社东京1977年1月31日电,日本邮政省今天称,日本科学家已开始进行把距地球数十亿光年远的类星体(quasar)所发射出的无线电波用于地震预报的实验。位于日本太平洋沿岸相距约121公里的一些实验室自1月30日开始用大型抛物天线监视宇宙外空的四个类星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根据每个点接受无线电波的微小到时差,能计算出两个实验室之  相似文献   

20.
序言     
1885年2月,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D.Loper 致函各国科学家,希望通过协调一致的努力,解决地球发电机的理论问题.同年,在布拉格举行的IAGA 大会上,“行星磁场与地磁长期变化”专题组拟出一项国际计划,研究核幔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自转变化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