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石亭江流域严重的滑坡、崩塌,沿江两岸红白镇、金花镇及上游矿区的滑坡、崩塌掩埋了公路、水电站,摧毁铁路并堰塞石亭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在中国地调局的资助下,进行了1∶5万野外地震次生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亭江流域滑坡、崩塌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即由石亭江下游至上游,总体呈加重趋势,而且沿山前断裂和中央断裂灾害异常发育,后者强于前者;地质灾害发育除受发震断裂控制外,还受地貌、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控制,上述控制因素的耦合是导致石亭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汶川和芦山地震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频繁发生,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最为常见,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的深切河谷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周围山地.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以地表大量松散固体为物质来源,以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暴雨洪水为动力条件,由此形成巨大的灾害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严重后果甚至极大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加强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因害设防,分层防御.  相似文献   

3.
公元1038年定襄地震的地质、地貌遗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元1038年,山西省定襄县、忻州市附近发生了一次7 1/4级大地震。通过大量的地质、地貌调查,确认系舟山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地震震中在水峪、鸦儿坑一带;地震在震中附近的基岩山地和黄土台地内造成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这些崩塌、滑坡阻塞河床,造成了一些堰塞湖。系舟山断裂在全新世有强烈的活动。距今6200年以来,断裂的垂直错动速率为2mm/年,断裂至少有2次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4.
以鲁甸灾区龙泉河流域的龙头山镇至天生桥段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研究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灾害发育主要是由龙泉河右岸的次级小断裂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延伸部分(下水沟走滑断裂)共同作用引起的,龙泉河谷到断层的距离均小于2km,导致区内地震次生灾害发育密度最高达到4.125个/km;2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凸形坡,占总数46.3%,凹形坡仅有24.1%,且在背向断裂方向的斜坡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3 60%的崩塌滑坡发育在浅表层的残坡积物中,40%岩质崩塌滑坡体中多为岩质较硬的灰岩、白云岩以及砾岩;4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损毁道路、阻断交通,形成堰塞湖淹没上游、淤高下游河床、损毁上下游设施,造成建筑物损毁等模式呈现。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整理山西省历史地震黄土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黄土灾害的类型,总结了山西省历史地震所引起的崩塌、砂土液化、震陷和地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历史地震引起的黄土灾害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并对未来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裂和砂土液化等黄土灾害的地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在考察了高州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基岩与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地下水静动态特征、当地及周围地震活动的基础上,对高州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作出了综合评价,认为位于丘陵平原地区的高州市地震活动水平低,从未发生过5.0级地层,场区和近场区虽有多条断裂通过,但都是全新世非活动断裂,地下水位浅,第四系较薄,据此判定高州市地震地质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M_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发生Mw7.9强烈地震,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预测,汶川地震余震将持续至少1年,并且不排除发生强余震可能.因此,判断余震可能发生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汶川地震及邻区地震活动性为将来研究板内逆冲型地震的同震应力变化,并检验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根据地震的静态触发原理,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同震应力变化,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及周边各主要活动断层地震活动性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增加了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玛曲-南坪段)、青川断裂、岷江断裂南端以及彭县-灌县断裂、江油-广元断裂、江油-灌县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将提升这些断层上地震发生的概率.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青川断裂上记录到的余震表明主震已经触发了该断层的地震活动,余震有向该区迁移的趋势,应密切关注地震向北迁移的态势.彭县-灌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南段目前发生的余震很少,所积累的构造应力未充分...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M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斌  熊熊  郑勇  刁法启 《中国科学D辑》2009,39(5):537-545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发生Mw7.9强烈地震,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预测,汶川地震余震将持续至少1年,并且不排除发生强余震可能.因此,判断余震可能发生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汶川地震及邻区地震活动性为将来研究板内逆冲型地震的同震应力变化,并检验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根据地震的静态触发原理,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同震应力变化,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及周边各主要活动断层地震活动性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增加了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玛曲-南坪段)、青川断裂、岷江断裂南端以及彭县-灌县断裂、江油-广元断裂、江油-灌县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将提升这些断层上地震发生的概率.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青川断裂上记录到的余震表明主震已经触发了该断层的地震活动,余震有向该区迁移的趋势,应密切关注地震向北迁移的态势.彭县-灌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南段目前发生的余震很少,所积累的构造应力未充分释放,同震库仑应力的加载有可能在今后触发该区较强余震,应对该区实施重点监测.汶川地震有效降低了抚边河断裂、虎牙断裂、哈南-青山湾断裂、龙泉山断裂以及迭部-白龙江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将因库仑应力减小而降低.汉中一带、西秦岭北缘断裂上库仑应力变化微小,汶川地震的静态触发效应不足波及此处.  相似文献   

10.
胡方秋  刘景元 《内陆地震》1993,7(2):167-172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1:5万航空照片的解译结果,编制了北天山地震构造图。从中可见北天山新构造活动显著,山前差异运动强烈,活断裂、活褶皱发育,地震频繁。山区因断裂活动产生的山间断陷盆地也是地震活动场所。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线性构造大体分3组:东西向逆冲断裂;北西、北东向右旋、左旋逆走滑断裂。沿这些断裂,山脊、水系错动,冲洪积扇变形,并分布历史地震、古地震遗迹,可见这些断裂活动性强,多为发震构造。地震常常发生在这些断裂的端点、拐点及两组以上断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地质灾害在空间、时间分布的特征,对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致灾情况等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娄底地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有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宁盆地深部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盆地及周缘处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带,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浅层地震(其中几次具有较大的破坏性)。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分析,推断深部构造的特征,对地震产生的动力学背景作深入探讨有利于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讨论倾角测井资料自适应窗长人机交互式对比方法.依据地质背景资料对倾角测井电导率曲线进行粗略分层,然后电脑进行精细对比,最后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对比结果进行确认与解释,从而保证每个资料点对比结果的可靠与客观性.同时讨论了智能型知识库支持下的倾角测井资料交互式构造解释方法,采用人机交互技术识别地层倾角矢量模式组合。然后完成交互式地质解释过程.实践表明,上述方法在复杂地下地质条件和井眼条件下是一种有效而快速的方法,同时可以克服倾角测井资料地质响应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5.
高常波  钟以章 《地震地质》2000,22(4):405-412
1999年 11月 2 9日和 2 0 0 0年 1月 12日在辽宁海城 -岫岩交界地区分别发生了5 6级和 5 1级地震 ,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均达到Ⅶ度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根据地质构造、新构造、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等震线延伸方位等资料 ,分析了区域和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发震构造 ,认为这两次地震是由 1975年海城 7 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再次活动而引起的 ,仍与北西向活动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海及其邻区深部结构特点与地质演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多种方法处理,得到有关断裂的信息并求取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 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认为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均为深大断裂,断裂带的两侧速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推断朝鲜半岛和南黄海分别属于不同的地质单元. 根据对岩石层结构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域的接触关系是扬子块体推覆于中朝块体之上. 从目前的地震层析成像、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等结果来看,还不足以判断扬子与华南块体结合带在黄海海域中的准确位置.  相似文献   

17.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由蠕滑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标志,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童敏  童琼  童迎世 《高原地震》2012,24(2):23-29,41
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的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的趋势。湖区西侧的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的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张子凤 《高原地震》2014,26(3):38-41
主要介绍了某水库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情况。根据台网监测的地震资料显示,该水库蓄水后近库区地震活动频繁,并且与水位的升降有一定的关联。通过对蓄水后的大量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认为该水库地震的基本特征符合快速响应型水库地震。  相似文献   

2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本文基于近年来在开展此项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整体流程,包括评估依据、技术内容、评审要求及评估工作完成后如何备案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