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台风“利奇马”过境浙江期间,岱山地震台、东阳地震台钻孔体应变数据,采用数据滤波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这2个台站钻孔体应变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东阳地震台受台风引起的低气压的影响,钻孔体应变与气压同步变化;而岱山地震台受低气压和降水的共同影响,钻孔体应变与气压在变化的相关性和同步性上均有差异。气压和降水导致钻孔体应变的变化量可以通过负载力学模型进行估算求解。  相似文献   

2.
利用阿克苏台网中心前兆观测数据,采用动态分析、形态法对新疆阿图什市Ms5.2地震和于田县Ms6.2地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次地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资料、乌什台水管倾斜资料、伸缩仪资料、体应变及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数据、地电数据均出现明显的震前异常.其中水管仪、伸缩仪、体应变、地倾斜表现为打破年变,水管仪震前几天出现高频抖动、日变形态畸变;体应变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地电震前表现为突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当今的地震成因理论表明: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使断层滑动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地应力-应变观测的重要性。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钻孔应力-应变差应变。文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西安地震台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子午镇秦岭北麓,台基岩性为前震旦纪片麻状花岗岩。TJ-Ⅱ型钻孔体应变仪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井深70 m,探头深60 m,终孔直径150 mm。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钻孔应变观测系统。西安地震台TJ-II钻孔体应变资料从总体来看,观测精度较高,可以清晰地记录到应变固体潮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干扰和漂移现象(图1)。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壳形变监测的一种手段,地应变观测可监测微尺度下的地表应变变化,其分辨率一般为10-9。目前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在网运行的洞体应变观测台站有111个,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站59个,钻孔体应变测站有68个,产出数据包括原始观测数据、台站预处理数据和产品数据,可为地震研究、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时段研究降雨、钻孔水位、工程施工等因素对青岛地震台体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钻孔水位反映区域地下水主要由降雨补给,降雨下渗改变地下水状态,并影响体应变观测;青岛体应变与钻孔水位的相关性及其周期特性均在2015年前后出现变化,可能与2015—2016年降雨偏少及工程施工有关;2018年1月17日台站钻孔施工很可能改变了体应变周围岩石孔隙环境,并扩大孔隙压力作用系数,可解释2018年3月以来水位小幅上升引起的体应变显著压性上升现象,受钻孔施工的影响,体应变与钻孔水位相关性的滞后特征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 6.9地震,1月23日、3月26日青海德令哈发生MS 5.8、MS 6.0震群型地震。调查发现,德令哈钻孔应变在多次地震发生前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趋势转折变化,分析认为:德令哈钻孔应变在震前5年出现明显的背景性转折变化,在此背景下,此次门源MS 6.9地震前4个月,钻孔应变S2、S3分量再次出现显著的中短期转折变化,且分量转折变化方向指向震中。通过震例回溯分析,认为德令哈钻孔应变趋势转折变化对青海北部6级及以上强震或5级成组地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钻孔应变异常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新疆钻孔应变18年的观测期间,发生了6级以上强震17组(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钻孔应变资料在64%强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属于天山和塔里木地块周边的15例强震中,在儿例地震前钻孔应变资料出现了异常,占全部强震的73%。利用钻孔应变资料正确预报的地震数仅4例,占全部强震的23%,占天山及塔里木地块周边地震数的26%。在这些强震中距离台站250km范围以内发生的地震有7例,正确预报的有4例,占57%。  相似文献   

9.
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发生MS 4.2地震,收集整理易县地震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数据,基于面应变和切应变视角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且2组面应变相关系数在震前数天即出现异常,该异常或可作为中小地震前应力应变异常识别的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使用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2013—2016年观测资料,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异常的成因既有干扰因素,也有前兆因素。在云南省几次M 4.4—5.5地震发生前,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出现较为显著的短期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多分量应变速率突然增大或张性与压性应变交替变化,异常结束后1—20天发震。  相似文献   

11.
永安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地震响应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永安地震台2007—2013年体应变记录的地震同震响应,与同期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对比,响应率为15.21%。绘制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永安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钻孔体应变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为:震级5.5级,震中距425 km;震级6级,震中距860 km;震级7.0级,震中距3 514 km;震级7.5级,震中距7 104 km。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 年1 月10日张北尚义6 .2 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 M2 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发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M2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初步分析日本9.0级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台站观测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的影响与钻孔深度和震中距关系不大,这可能与钻孔所处的岩石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钻孔应变在新疆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总结了新疆十几年来,利用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地震预报的实践。指出用钻孔应变资料预报地震是可能的,尤其是短临预报更是行之有效。实践证明打破年变规律是大震应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指数曲线是临震异常的具有规律性的可靠依据。压一张一发震的力学过程是应变异常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整个福建省的钻孔体应变仪器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4个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进行了分析,用M2波潮汐因子及其相对中误差等来衡量其总体精度和稳定性,还分析了钻孔应变观测的干扰机理和特征,希望能够正确地认识以及排除观测资料中的非异常信息,提高观测精度,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可靠的前兆资料。  相似文献   

17.
海原小山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相对标定和异常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海原小山yRy-4型钻孔应变仪进行实地相对标定后,数据比标定前有明显好转,资料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验证了海原小山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相对标定后的潮汐因子灵敏度明显提高,稳定度明显改善,出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相关性明显增强,各元件均有正常背景。对比钻孔应变各元件观测数据变化曲线,在固原ML3.8级与定西ML6.6级地震震前出现的扭曲、转折、恢复现象,是地震前地下应变积累和调整所致,表现出明显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释放能量较小的地震,曲线扭曲、下降、转折的异常变化幅度较小,反之变化较剧烈,但短临异常变化的时间基本在震前10至15天之间。  相似文献   

18.
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自1983年陆续安装钻孔体应变仪以来,尤其是“十五”计划以来,已开始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可信的观测资料。本文仅就部分钻孔体应变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2017年开始,陆续对中国地球物理台网10个钻孔应变测点的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产出了大量的高采样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和自检精度2个检验四分量观测数据自洽性能的指标,定量分析了台站记录的2020年2月3日成都5.1级和2020年3月25日千岛群岛7.5级地震的应变地震波,结果显示高采样观测数据信度较高。对比分析了10个台站记录的2次地震的震相,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具备记录清晰应变地震波的能力,且其可靠性较高。综合结果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可进一步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北易县地震台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处理,发现在2014年9月6日涿鹿4.3级和2015年9月14日昌黎4.2级地震前,该台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到显著前兆异常变化,与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相似度较高,异常形态均表现为"来快去慢",均在极值附近维持数日后,逐渐恢复原值过程中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