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医学上常用的卷积反投影法转用于面波品质因数 Q 值空间分布的扫描反演,在前文中已应用于反演四川及其附近地区而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台站记录的面波振幅、周期等数据,通过计算每条射线的吸收特征时间,利用卷积反投影法反演出 Q 值的空间分布,为了求得在较大范围内面波 Q 值空间分布,就要使反演区域能够覆盖更为广阔的面积。文中叙述了如何将扫描单框进行移动和叠加,使得较大的球面区域的 Q 值分布能够由较小单框的平面 Q 值分布值,经过移动和叠加,直至所有参加反演的平面小单框都能覆盖住预想的球面大区域,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经纬度网上都有一个以上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点上的平均 Q 值和均方误差,可以获得大区域中的平均面波 Q 值分布及其均方误差的等值线.经过进一步的加权处理,获得效果较好的 Q 值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计算四川附近地区面波Q值的误差分布情况,对于用CT技术中卷积反投影图象重建方法来反演地壳面波Q值分布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做出初步研究。具体作法是在北纬26°-34°,东经103°112°范围内将卷积反投影结果进行插值,插值象素单元的经纬长度均为0.25度,然后将面波扫描的方框分别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各移动2度,在其共同区域(28.7°-31.3°N,106°-109°E)内将Q值扫描成象的五个值求平均及标准误差,得到该区域内平均Q值的空间分布和卷积反投影法计算误差的空间分布图,在所讨论的范围内平均Q值在,240-270之间;标准偏差最大为17%,该范围内平均误差为7.5%。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用S.J.Duda所导出的吸收特征时间t~*与震中距离△的关系,由地震台网观测的地震波振幅A和周期T,求得观测的t_0~*,及t_0~*~△的关系函数,用以拟合不同周期范围地震波品质因数Q 值随深度的分布Q(h),从而计算理论的t~*,再由t~*的残差δt~*与δQ 的关系参照A.M.Dzjewonskj 拟合地幔地震波速度三维分布的方法运用球谐函数的关系拟合地幔地震波品质因数Q 值的三维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用在医疗CT技术中行之有效的卷积反投影作图象重建的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来,根据面波射线理论,由面波振幅周期的观测数据计算出每一条面波射线的吸收特征时间t°,对当前所选定的一个确定区域北纬26°—34°,东经105°—114°范围选取面波射线扫描数据然后按射线方位角分为9组,每组又按射线距离中心座标30°N,109°.5E点的距离延拓为正负方向9组,运用Radon逆变换的卷积反投影法得到上述地区地壳内面波Q值的二维非均匀的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CT技术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采用在医学上X—CT技术中的卷积反投影方法,引用 Radon 变换反演和图像重建方法来拟合地壳面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600次地震实际的2200条地震波射线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实际地壳 Q 值反演,首先获得四川盆地附近:北纬26°—34°,东经103°—112°范围的面波 Q 值分布,作出该区 Q=210-255的等值线图,其平均 Q 值为225,在四川盆地中部面波 Q 值偏高,这可能与该盆地中部沉积物介质比较均匀,非弹性成分较少有关。然后以上述经纬度范围的四川盆地为基地,将面波扫描的方框分别向北、向南、向西、向东移动各2度,再做四次 Q 值成像,取其中间重迭部位,计算 Q 值的平均值及其残差,得每经纬度为半度的像素中观测误差的空间分布图。求得该范围的平均误差为8%。进一步将平面范围地震面波 Q 值成象扩大成球面上的投影成像:系将上述单框 Q 值图像沿经纬度方向各移动2度进行叠加,使若干个平面小单框复盖在预想的球面上的大区域上,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该范围的经纬度网上都叠加有一个以上的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网点上的平均 Q 值及其标准误差的等值线,可获得球面上大范围的 Q 值成象图。得到了7×7框范围内的面波 Q 值分布图。本文探讨了 Q值成像在改进面波震级标度和解释地震震级的路径校正值以及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用地震波(特别是长周期地震波,如地震面波、自由振荡波等)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地球内部的Q值分布是全面深入了解地球介质的物理性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讨论各类地震波所表达的Q值的不同含义及相互关系、Q值模型、地幔面波的物理频散与Q值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黏弹性与弹性介质中Rayleigh面波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Rayleigh面波的频散特性可以用来研究地表浅层结构. 本文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来模拟复杂黏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面波,研究了Q值对面波频散特性的影响.文中采用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以非分裂卷积形式的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推出了求解二阶位移-应力各向同性黏弹性波动方程的数值方法.为了检验数值解的精度,首先将简单模型的正演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模拟了横向缓变层状介质和含有洞穴的介质中的面波,对弹性和黏弹性介质中的面波的频散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浅层Q值对面波的频散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强吸收情况下,高阶面波的能量相对低阶面波能量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证明了远震面波,近震Lg波震级起算函数和地震波吸收特征时间t及地壳品质因数Q值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可利用面波及Lg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Q值成象。其次,作为实验,利用1481条地震面波射线资料反演了东北和华北交界某区域(北纬35°—44°,东经115°—124°)内地壳品质因数Q值的空间分布。初步看,结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意义。最后,论述了应用Lg波资料反演松辽地台地壳品质因数Q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尾波是地震图上的重要现象,它蕴含着有关震源和介质的重要信息。本文根据Aki的单次回弹散射模式,绘制了DD-1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包络理论量板,订制了综合尾波包络曲线的观测方法,测定了江苏地区的地壳介质的平均品质因子Q。观测表明,尾波包络曲线明显地由两个以上的分支组成,可能分别反映不同深度内地壳介质的平均状态,根据各台测定的Q值作了Q值分布的尝试。结果发现,其中的第一个分支,Q值较低,主要成份可能是面波,其Q_1分布与江苏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江苏地震大多发生在Q_1值较大的地区。第二个分支的Q_2值,与由通常地震波Ig衰减求得的Q值相接近,主要成份可能是面波和体波,其分布与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观测第三、四个支,但其Q值可能更高。本文的观测方法,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结果的解释尚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0.
正演模拟是瑞雷面波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对于瑞雷面波的正演研究大多是基于均匀层状弹性介质条件下的瑞雷面波频散曲线方程,这只适用于层状模型,无法模拟全波场,而且不考虑实际介质的黏弹效应.本文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对黏弹性介质中的瑞雷面波进行了高精度全波场模拟,并对频散特征进行了提取与分析.其中采用属于非线性最优化的Levenberg-Marquarat方法直接计算松弛时间来拟合常Q模型,并将应力镜像法与紧致差分格式相结合来准确实施自由表面条件,在其余边界处以非分裂的多轴卷积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然后利用相移法从地震记录中提取频散剖面并对几种典型模型的面波频散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黏弹性对面波的频散特性有显著影响,面波勘探中有必要考虑黏弹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火山学专家报导了长白山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的喷发危险性及其地质背景等研究成果;美国、日本、德国的火山学家到该火山区进行过考察,也认为该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国家科委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已将“长白山火山危险性的研究”列入专项计划之中;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本文报导的主要内容有:1)1994年张禹慎发展的“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建立上地幔S波RG5.5速度模型,该模型能显示全球任一地区、任一剖面、深至500公里的三维速度结构;他作出世界上20个火山区,其中有17个火山区下面均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低速层岩浆囊"的存在;已作出通过长白山天地火山的3条速度剖面;该模型显示出:在长白山天池火山下面存在速度的负异常达2.5%的“低速囊”,其深度从38—65公里;其展布范围约100—200公里的范围;2)改进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方法,进一步收集200次地震面波记录资料,应用“卷积反投影方法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系统”长白山火山及其邻近地区面波Q值分布,看出天池地区Q=161比中国地区Q值的平均值偏低很多;这很可能与该地区下面地温偏高和岩层的  相似文献   

12.
胡岩松  陈友麟  刘瑞丰  刘伟 《地震学报》2022,44(6):1019-1034
对Lg波衰减模型中建模误差的统计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地壳二维Lg波衰减模型。由于Lg波振幅可能受到几何扩散函数的强烈影响,合理评估反演过程的误差对于能否使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反演非常重要。通过在川滇及其邻近地区收集的建模误差样本,使用K-S数值检验方法、Q-Q图和正态分布图形检验方法对Lg波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的输入数据中建模误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奇异值分解(SVD)和反投影方法,分别获得了川滇地区的QLg模型,定量计算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和分辨率矩阵,定量评估了QLg模型中每个格点的分辨率和误差。结果表明:在一阶近似条件下建模误差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开发的数据筛选程序,可以产生一个接近完美正态分布的数据集;与反投影方法相比,利用SVD方法获得的地壳Q值的分辨率更高;在射线覆盖较好的区域,QLg模型的分辨率达到100 km,相对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3.
近地表Q值求取及振幅补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面波衰减的Q模型,反演出近地表的Q值,据此,给出消除振幅受近地表影响的振幅静校正,利用时间剩余校正方法解决了振幅问题,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地去除振幅异常。  相似文献   

14.
利用零偏移距VSP资料在小波域计算介质Q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伟  葛艳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202-1208
讨论了地震子波为一般零相位子波情况下,利用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资料在时-频域计算Q值方法.以Morlet小波为基本小波,基于单程波传播理论, 在地震子波为一般的零相位子波情况下,推导出了在时-频域计算Q值的公式.通过对横坐标作恰当的非线性变换后,该公式在形式上与地震子波为脉冲时的计算公式类似.文中采用VSP正演记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文中还讨论了在时-频域恰当地选择有效频带,降低反射波对Q值计算结果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三种情况下由不完全投影所获观测数据以进行图象重建的反演问题:一)根据地震台观测到地幔透射纵波P的振幅对周期的比值,地震面渡振幅、周期的比值,以求得地幔中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的球谐函数的系数,从而拟合出地幔范围地震渡Q值的三维图象;二)用地震面波观测的振幅A对周期T的比值,采用某种先验知识以扩充不完全的观测资料,从而获得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分布图象;三)在有限角度内[θ,π—θ]范围中拥有数据,而在|φ|≤θ范围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图象重建的计算问题,给出了有关的数学表达式,这样的计算一般称为限角问题。不完全投影图象重建问题是地球物理反演工作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现分三个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介质Q值理论,通过小震记录中地震直达波P波测定了山西断陷带北中部的介质Q值。从定襄、代县、灵丘、大同台的小震目录中精选出92个记录波形好的地震样本进行了Q值测定,弄清了山西断陷带北中部的介质Q值分布情况,得出了Q值相对较高的区和点,这为未来山西中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地震资料,在频率域中,用波组频谱比方法计算了福州地区的Q结构,结果发现:该区中地壳低速层Q值明显偏低,仅为40——80,且存在横向变化,地壳上部和下部Q均为200左右;福州盆地与永泰——梧桐地段地壳平均Q也明显偏低,且福州盆地中部Q仅120—150,为全区最低值,低Q区与温泉分布和断裂位置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频率-波数域算法的理论地震波形图方法, 可以数值模拟频率达到10 Hz、 震中距达1000 km的区域理论地震波形图. 该算法适用于计算大量分层地壳结构中激发的导波Lg波. 本文在前苏联东哈萨克斯坦地下核试验场至我国乌鲁木齐台站间的地球介质速度模型中, 引入速度梯度结构、 速度扰动分布的薄叠加层结构、 降低Q值结构以及速度扰动与Q值变化的综合结构来模拟实际地壳波导结构, 较好地模拟出东哈萨克斯坦地下核爆炸地震在乌鲁木齐台站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图, 模拟出完整的Lg波序列, 该序列符合Lg波能量分布特征, 且能够解释Lg波波尾的特征. 结果表明, Lg波的形状和峰值结构均依赖于地壳的不同波导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Aki提出的向后散射模型,作出了DD—1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包络理论量板fpt~*和不同扩散指数V的尾波响应理论量板C(fp,t~*)~t~*。选用广西台网记录的60余次地方震和近震进行尾波观测,构制了各台的综合尾波曲线。观测结果表明,综合尾波曲线由2到3个分支组成,测得相应的Q值用Q_0、Q_1和Q_2表示,其中Q_1值分布与广西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用代数重建法反演地震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代数重建(简称ART)法,反演面波的品质因数Q值分布;作了模型正演计算求得吸收特征时间t^*,接着用这些t^*求反演的Q值分布作比较,求出Q值的相对误差的空间分布在6-8%,说明这种方法用于Q值反演的正确性。用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振幅和周期,对1966年以后的518个地震事件,共3000多条射线,基于S.J.Duda提出的由震级起算函数的方法,计算每一条射线的t^*,然后对中国中部地区,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