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大陆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区震前自然电场前兆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震前自然电场的范围、形态、时间、与震级统计关系等前兆特征;指出震前自然电场产生的几种机理:过滤电场、扩散--吸附电位、电化学电位、机电转换效应以及压力作用下黄土层自然电位的变化;分析了自然电场是多种电信号叠加而成的一个综合电位,趋势性背景、季节性变化、地震信号和干扰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电阻率、土壤中溶液的溶解度和电离度、地下水的渗透条件、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的一系列变化.而面导电机制、体导电结构的变化造成宏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增强并形成各测点间的电位异常,其形成机理和电磁响应特征的研究都能较好地认识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2.
2004年印尼8.7级强震前昌黎台的远场电性异常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前河北昌黎台记录到的自然电位及电场异常, 结果显示昌黎台自电位、 电场正常时段观测到的半日、 半月潮汐波周期变化在震前1个多月发生畸变, 周期消失, 变化幅度相应减小, 震后快速恢复, 且潮汐波记录比震前正常时段更加清晰。 该台地电阻率的观测结果显示起始下降变化比较平缓, 震前一周左右, 变化加剧, 出现多次阶变。 究其原因, 在强震发生前断层的蠕滑作用导致孔隙压力变化, 产生一种可以在岩石中传播的应变波, 由于台站下方岩土层对小应变信号具有很好的放大作用, 所以记录到了这种小幅度的应变波, 也就是远场的静态应变效应。 随着地震临近, 应力作用加强, 远程应变波引起台站下方水位、 水化学性质以及岩石孔隙度、 渗透率等的改变, 导致电阻率、 电场大幅度的阶变, 这反映了远场应变波的动态效应。 当然就异常幅度而言, 应变波的效应还嫌弱一些, 因此昌黎台异常变化可能还叠加了震源区激发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8年以来阿合奇地震台数字倾斜观测资料,分析台站周边几次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几次5—6级地震前,EW分量趋势异常特征为西倾速率趋势性转折;短期异常特征为震前短期内倾向反向(恢复后发震)或加速;临震异常特征为震前几天出现高频抖动变化或固体潮形态畸变。  相似文献   

4.
天祝电磁波地震前异常信息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分析了天祝电磁波观测资料在5次Ms>4 0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通过总结分析认为,天祝电磁波在震前10~15天出现较明显的短临前兆信息,如日均值剧增,出现大幅度上升、突跳等变化,这些分析研究结果曾在省、市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区域前兆监测能力及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存在的趋势性异常和中短期异常,并与2008 年3 月21 日于田MS7. 3 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趋势性异常表现为2012 年以后金属摆倾斜趋势性东倾变化,中短期异常表现为两分量的速率变化加速、停滞,矢量方向和模长突变的特征;2 次7 级地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倾斜趋势性异常相同,都发生在趋势性东倾阶段,而中短期异常在持续时间、异常特征和发震间隔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6.
解滔  刘杰  卢军  李美  姚丽  王亚丽  于晨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5):1922-1937
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带的成都和江油台异常变化符合已有的地电阻率孕震异常机理.在4月24日和5月9日大致沿南北地震带出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低点位移线,成都台地磁转换函数、谐波振幅比、帕金森矢量和垂直极化强度等主要反映了地下介质电性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断裂带附近的地电场和电磁扰动在震前出现波形畸变和能量增强,距离较远的西昌台阵和天祝—松山台阵内地电场也出现功率谱能量增加和裂隙渗透方位角扰动等短期异常现象,甚至沿龙门山断裂带NE方向1300km外的河北电磁扰动台网震前数月也出现自观测以来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Ms5.1地震前后距震中250 km范围内的北天山地倾斜观测资料.认为2005年初以来绝大多数测项存在明显的准同步性趋势异常,以趋势性加速E倾、N倾为主,地震发生在大多数异常结束并出现返向加速变化之后,少数在趋势性E倾、N倾过程中;空间上愈接近震中,异常开始时间愈早,异常测项也较为集中.与以往震例比较该次地震前中短期和短临异常不明显,震后绝大多数趋势异常仍在持续,可能表明北天山地区依然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5月22日青海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分别分析漾濞震中500 km内12个地电场台数据、玛多震中500 km内8个地电场台数据,获知:(1)漾濞地震周围罗茨等8台优势方位角在震前出现了异常变化,弥渡等4台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盐源等7台相关系数在震前2~6个月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元谋、苴林等5台相关系数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2)玛多地震周围门源等4台方位角在震前出现了异常变化,都兰等4台方位角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门源等5台在玛多地震前2~6个月相关系数出现了大幅下降、变化范围明显变窄等现象,都兰、白水河、金银滩等3台优势方位角和相关系数都看不出明显异常变化。(3)两次地震分析中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和相关系数异常变化在时间上皆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地电场短临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钱复业  赵玉林 《地震》2005,25(2):33-40
根据1968年注意到震前电场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及断层活动有关的理论研究, 认为震前电场变化可能是过滤电势机制引起的。 鉴于地下流体压力分布不均匀、 断层阀作用及地下电流密度与流体流的耦合方程, 特别是由于电场异常显示出快急始慢衰减的特殊图型, 电场异常有的与废油井间歇自喷有关, 有的与流体压力增高有关, 故认为过滤电势作为电场前兆机制是合理的。 实验表明铅板电极可以用来记录电场前兆。 唐山和海城特大地震时和震前, 电场水平分量或垂直分量出现同震效应或震前异常。 利用地电场的异常变化预测地震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震例, 地电场法测量技术较为简便, 可做为地震短临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提取地震地电场异常的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爱国  赵和云 《地震学报》2000,22(2):171-175
以中法合作项目天祝地电台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地电场极化的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分离正常背景变化与异常电信号的方法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讨论了不同时间间隔大地电场的极化现象,确定以一天间隔来进行极化方向回归统计.用该方法处理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和1996年6月1日天祝西5.4级地震前后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发现两次地震分别超前28天和37天出现了异常电信号.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Earthquakemonitoringandpredictionisstillatthestageofexplorationandempiricalprediction.Thebasisistheanomalyvariationconsistingofseismometryindexandtheobservedresultsusingtheprecursoryapproaches.Althoughthesevariationshowsvarietyandcomplexityanditsrelationwithearthquakesisnotcertain,throughcarefullystudyingonMs>7earthquakeswecanfindthattheanomalyvariationbeforeearthquakestillshowssteadyreappearanceandhasregularity.Theyareallrelativetotheseismogenicprocess.Inthispaperwefocusonstronge…  相似文献   

12.
晋冀蒙交界地区强震前的电场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电场变化,发现各台异常具有如下相似特征:1)异常形态绝大部分为阶变类型,即突升(或突降)-转平-突降(或突升)型;2)异常具有非常明显的短临特征,统计的10次异常中有9次在震前1个月内存在异常;3)异常的持续性,即地震发生后异常持续一段时间就突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同震结束的现象较少;4)单测向异常,即强震前一般只在台站的1个测向出现异常,文中研究的异常信息多出现在NW或EW方向,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幅度与震级及震中距密切相关。最后,通过与水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类异常与地下流体的运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地面对比观测原型系统中古丰、寺滩和坪城地电场观测数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个台站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常日变化形态;(2)在磁暴发生期间,地电场各测向均记录到了同步的地电暴变化,其最大变幅均明显高于正常日变;(3)寺滩地电场记录到临震前的数据异常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地震事件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处理平凉台2008—2017年的地电场观测资料,首先对地电场线性极化和非极化异常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地电场线性极化特性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其次,采用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对周期性质、极化系数、极化方向、垂直极化方向上的投影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平凉台地电场线性极化正常背景特征为:极化方向变化范围N(66.7±6)°E,极化系数在0.7~1之间,垂直极化方向上的投影值波动范围(-0.53~2.61) mV/km。最后,统计分析平凉台周边中强地震与地电场非线性极化异常的关系,认为平凉台地电场对中强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地电场非极化异常可以作为判断地震前兆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异常表现为:从震前非极化到震后恢复极化的一个过程,持续时间一般在4~15天,多出现在震前5天到1个月不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数字地电场数据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总结河北省数字地电场的正常场和异常信息,发现正常记录除了显示日变周期外,还记录到了半日和三分之一日周期,比较长的周期还有半月周期等;干扰信息主要与电极极化及磁暴等有关,大磁暴干扰一般会出现高频信号,破坏正常日变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多台同步等幅信号;对台站的电场方向性研究发现,在正常时段电场记录方向性显著,而磁暴记录期内方向性较差,显示外空异常源方向比较复杂。最后对一些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我们认为,目前的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对排除干扰及异常识别带来很大方便,但共用电极的观测方式为异常识别增加了障碍。  相似文献   

16.
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变化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继楼  关华平  刘超  庄楠  武建华  颜晓晔 《地震》2018,38(2):117-126
地电场是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 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 利用“合成能量累加”方法, 分析处理了甘肃省、 青海省、 四川省、 重庆市所辖部分台站200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地电场观测数据, 研究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等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 几次MS7.0以上大地震前后, 均出现了地电场区域性准同步异常变化; 地电场异常变化经历了“震前—发震—震后”三个阶段, 震前和震后变化比较明显, 发震期变化相对平稳, 时间跨度达12个月以上; 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沿构造带分布, 变化强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地电场震前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电场的地震预报研究目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本文主要利用西北地区的一些数字化观测资料对地电场的震前变化进行分析,并就地电场的预报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90年以来在祁连山断裂带上发生的7次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和酒泉水氡的变化情况,发现在1990年10月20日天祝6.2级地震、1992年1月12日嘉峪关5.4级地震、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和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均记录到短期的破年变异常,而酒泉水氡在玉门地震前为明显的突变型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