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机制,对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本文首次对我国的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在根据我国一些历史地震海啸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海啸危险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日本Mw9.0级地震海啸数值模拟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地震诱发了海啸.本文依据USGS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并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布设的海底压力计记录的水深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信.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海啸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并对未来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给出了几点建...  相似文献   

3.
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海啸危险性分析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有相关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地震海啸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简要综述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借鉴我国已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全面开展地震海...  相似文献   

4.
2010年2月27日06时34分(北京时间14时34分),在智利中南部近岸(36.1°S,72.6°W)发生Mw8.8级地震,并引发了泛太平洋范围的海啸,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啸;海啸波传播25 h后到达我国沿海.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模拟了我国沿...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命线地震工程领域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通过统计中英文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分析了生命线地震工程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总结了埋地管道和隧道与地下结构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梳理了埋地管线抗震研究中大型试验、精细化模拟和理论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6WCEE)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海啸防灾减灾的重视,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PTHA工作,然而其中有关地震样本容量的确定都较为随意,也没有相关研究给出合理的方法。本文考虑地震样本的震级分布完备性,采用蒙特卡洛随机采样技术,通过试算法确定PTHA工作中潜源的最佳地震样本容量。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潜源的震级上下限之差ΔM对确定最佳地震样本容量影响显著。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最佳地震样本容量与震级差ΔM的经验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我国东南沿海的PTHA工作中,给出了各潜在海啸源的最佳地震样本容量建议值。  相似文献   

7.
(1)本文在对未来500年内由地震引发的可能是最坏情况的海啸进行研究后指出,惠灵顿港周围地区及其南部沿有发生海啸以至洪水泛滥的危险性。(2)参考历史海啸资料对惠灵顿地区几个主要断层运动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就惠灵顿发生海啸而言,在西Wairarapa断层发生震级为8的地震(类似于1855年的地震)会造成最坏的情况,地震学家估计,未来100年内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为30%。(3)对海底运动导致的海啸波浪进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大地震与海啸灾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M8.7地震(百年以来第5次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波及了东南亚和南亚至少10个国家,截至2005年3月5日已造成28万人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是自1964年3月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强烈地震,此次海啸是1900年以来这一地区发生的最大海啸.叙述了此次地震和海啸的破坏情况以及受灾国的应急救援工作和国际社会的反应.概述了地震海啸灾害及其研究简况.  相似文献   

9.
东海潜在地震海啸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非非  朱元清  姜辉  邓辉 《内陆地震》2009,23(4):490-498
主要从东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分析,海啸传播过程的特点以及发生概率几个方面重点阐述讨论了东海地震海啸的一些特性,并分析了地震海啸在东海发生的概率及其特点。得出东海潜在海啸源区主要位于冲绳海槽内,数值模拟海啸在东海的传播过程方程应采用球坐标系下的线性方程,对于近岸的传播包括上岸部分的研究应该采用笛卡儿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方程,并且要考虑底部摩擦等项的对波浪的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8月4日丹东市小寺地区可能发生5(3/4)级地震,并引起海啸危害。笔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安东县志》等史料的考证,认为这次地震不实,所发生的海啸不是地震引起的。本文最后对小寺地区容易遭受海啸危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丹东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海啸灾害及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17日,西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地区发生7.1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约有3000-500人死亡或失踪,5座村庄被巨浪蚕没,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海啸破坏情况,国内外历史上大地震海啸灾害,简述了有关专家对巴地地震海啸追踪研究的初步结果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PTHA)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问题,对不确定性产生来源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提出了基于逻辑树与事件树方法合理量化不确定性的思路框架,并以马尼拉海啸潜源为研究对象,给出了量化震级上限、破裂面参数不确定的过程示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啸潜源震级上限的改变对危险性评估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逻辑树方法可合理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地震破裂面的倾角、滑移角和破裂面积的随机不确定性对海啸危险性分析结果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经事件树方法处理后的危险性结果保证率远高于20%,略低于80%,可基本满足工程抗海啸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蔚 《山西地震》2005,(4):37-39
从2004年12月印度洋发生地震海啸造成的灾难中得到启示,从完善我国的应急救援、防灾救灾体系、法律法规体系,预测系统、快速反应预警系统以及启动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指挥体系、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应急救援等方面,阐述了建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各种应急队伍的必要性,绘制了灾害处理应急流程图,分析了应急队伍所应承担的任务,提出在我国应尽快建立地震海啸预警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海啸是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简要介绍了海啸的成因、分布、量度、传播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就国际及我国如何加强海啸监测,联合建设预警预报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地震工程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WCEE)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IAEE)举办的主要会议。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始创于1956年,每4年举办一次。第1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是由美国地震工程学会为纪念1906年旧金山地震50周年而发起的,到目前为止已举办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是集宣读论文、学术活动以及各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锋  刘昌森  章振铨 《中国地震》2005,21(3):437-443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波及10国,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失踪、50万人受伤、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浩劫,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地震灾害的关注。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呼声也日趋强烈。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km,我国的经济重心又相对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发达,人烟稠密,人们自然会对海啸表示相当的关注。本文在查阅大量地震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也有地震海啸发生,但除台湾外,其他地区并不严重,概率较低。为防患于未然,对我国自身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应适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海啸的形成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深海盆地,可以容纳巨量海水;二是海底地形隆起与拗陷反差强烈;三是存在倾滑型活断层,可发生6级以上倾滑型的地震。查南海及其周边地形地貌,北西南三面都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又是平坦的深海平原,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惟独东侧马尼拉海沟才具备产生地震海啸的条件。南海地壳属于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之间的过度类型。其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不同地段具有明显差异。北部为拉张型,南部为挤压型,西部为剪切型,东部为俯冲型,中部是扩张型。按断裂展布方向可分为NE向、NW向、EW向、SN向4组;按断裂切割深度,可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这些断裂多数为活动断裂,而东缘俯冲型断裂又是发震断裂。从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分析,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引发地震海啸的条件,只有台南—菲律宾地震带东西两侧的贝尼奥夫带发生的倾滑型或具倾滑分量的走滑型6级以上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并可能对南海及我国东南沿海诸省以及港澳地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半岛的地震活动性已在目录中作了描述。对照之下,意大利海域中的地震活动性只是在最近才比较注意。对引起海啸的地震活动性的作用所给予的关注很少,海啸曾袭击意大利沿海,甚至自罗马时代起就有许多作家及历史学家描述了由这种海啸所造成的破坏。本文首次试图从记录的海啸目录中来估计在意大利海啸的危险性。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是过去对意大利沿海海啸的危险性估计得太低了。这个目录在意大利“Ente Nationale Ene-rgia Elettrica”(ENEL)杂志的赞助下,已经整理出版。该目录包括的时期是从公元开始直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同时重点阐述了地震监测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功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存储、自动处理和分析,并结合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了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反演。实际应用表明,地震监测系统对全球6.0级以上地震定位时间不超过8 min,在震后10—15 min内完成W震相方法快速反演海底强震震源机制解,在震后短时间内完成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为海啸预警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Mw=9.3)夺走了印度洋沿岸7个不同国家沿海地区30万人的生命。此次事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类似的板块边界断层作用引起的传播极远的海啸是否会影响美国约1.5亿沿海居住人口的生命安全,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以及美属维尔京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