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测量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河源断裂带主体(博罗长宁-龙川段)伸展剥离构造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讨论。该断裂带自燕山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正断层,下盘形成了最大厚度约200m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带,上盘下滑并控制着K2-E裂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博罗-龙川一带的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南段和北段滑距较大,上盘脆性域K2-E红层以剥离断层为界与下盘前寒武纪变质核杂岩或燕山期花岗岩相接触;中段滑距较小,K2-E红层多与由J1构成的中间韧性层相接触,之间为脆性剥离断层,下剥离盘为糜棱岩化花岗岩,但变质核杂岩未出露。河源断裂带下盘顶部的糜棱岩在后期活动中曾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宽度4~30m的硅化岩带。K2-E红层形成之后,断裂带在新生代晚期再次发生错动,其结果是在硅化岩带的顶部或在K2-E红层与中间韧性层J1浅变质粉砂岩之间产生新的脆性断层面,并往往形成20~80cm厚的断层泥。地质、地貌、形变测量、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博罗-龙川段河源断裂带在第四纪直至现今仍有活动,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近地表活动减弱;其第四纪活动在空间上还表现出分段特征:(1)东源黄田以北段活动性较弱;(2)博罗石坝至东源黄田段活动性较强;(3)博罗石坝以南现代活动性也较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鸡啼门大桥桥址区断层勘查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指出斜穿大桥轴线的F_3断层,破碎带宽约28m,垂直落差约6m,规模较大,在晚更新世时期重复活动,活动方式粘滑为主。但在距今22000多年以来,已逐渐趋于稳定,全新世时期的活动迹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马浩明 《华南地震》2009,29(4):28-35
F304断裂是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厂址区所遇规模最大的断裂.通过遥感卫星图像解译、地表地质调查、硐探测量、地球化学探测和钻孔探测等多种技术方法获得的资料.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与基本特征、活动性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304断裂是形成于早白垩世的NEE—NE走向断裂,倾向SE,倾角650~800,宽30余米:断裂由上、下构造破碎带与中部碎裂岩带三部分组成;断裂性质为早期左旋压扭,后期拉张:断裂早期挤压活动与硅化程度均西强东弱,受区域环形旋扭构造影响.断裂东段出现后期拉裂.并出现强渗漏水现象,而断裂西段则因早期强烈硅化而紧密胶结,无后期活动迹象。地震活动资料显示断裂近场范围地震活动水平低.F304断裂不具现今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地貌、第四纪地层、钻探、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研究了闽江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闽侯-南屿断裂展布于旗山东侧山前,与五虎山北麓断裂共同组成北西向的闽江断裂带,控制了福州盆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界;(2)闽江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从山地向平原方向逐渐变新,山地基岩内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山前断裂多为晚更新世断裂,呈正断性质,上盘沉积速率为0.78mm/a—1.2mm/a;(3)闽江断裂带及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5.
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对广东龙川东江老隆大桥桥址进行勘查,得到测区基岩面的起伏形态、速度分布以及断层位置。结果表明,测区为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沉降带,桥址的中心线正好通过其中。从经济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老隆大桥最好能另选桥址。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水系形态研究构造活动特征已有丰富经验,可知铁炉子—栾川—南召断裂带西段——铁炉子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左旋走滑速率为1.25 mm/a,而东段——栾川—南召断裂则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段,2段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差异,研究二者的构造转换方式,有助于了解块体运动在该断裂带内不同段落间的平衡方式。铁炉子段在洛南盆地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断裂下盘发育的冲沟普遍流向北,呈“平行状”水系,而北支断裂下盘发育的冲沟则流向南,并在断层附近有左旋扭动迹象;卢氏盆地中部发育NE走向的沉降中心,剖面分析结果表明,该沉降中心东侧普遍高出西侧70—80 m,结合遥感影像,初步认为卢氏盆地的最新活动或已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并与铁炉子段尾端组成伸展转换区,最终导致铁炉子断裂与栾川—南召断裂的活动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合理地确定场地的历史地震影响烈度,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广东南澳跨海大桥场址为例,论述了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的要点。首先对南澳附近1918年7.3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及对桥址的影响烈度进行了确认;其次对选择合适的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建立了合理的桥址影响烈度目录;最后应用极值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不同平均重现期所对应的烈度值,为大桥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地震观测资料的修正,应用石川法对鲁南地区的小震重新进行了三维空间定位。给出:(1)沂沭带的小震活动主要受F_1、F_2两条断裂所控制;(2)沂沭带上的震源分布在莒南附近有一明显的变化;(3)鲁南地区的波速比为1.69左右。认为现今鲁南地区的小震活动强度较低,现今断裂活动也较弱。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流动重磁和流动跨断层短水准复测资料, 分析了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重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区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附近会出现重力场变化的异常梯度带;断裂两盘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其差异性变化有指示局部地区孕震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川滇活动构造区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一种新的地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确定川滇活动构造区(98°-105°E,22°-32°N)详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研究区0-85 km深度内几个截面上的P波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上地壳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相关,四川盆地呈现低速,高原地带为明显的高速区,沿康滇地轴为显著的高速条带;(3)10-85 km深度的速度图上腾冲火山附近形成一低速柱;(4)中地壳内存在一个大范围的低速层,这与区内人工地震测深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5)大型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而红河断裂带的影像在40 km的速度图上仍十分清楚,甚至到60 km深度还隐约可见,这也许说明红河断裂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6)强震位置与活动断裂及速度结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部分构造型强震发生在由大的活动断裂勾画的块体边界上,而那些发生在非大断裂附近的强震几乎都集中在下部中地壳存在低速带或由低速带向高速带过渡的位置.下部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是上部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在台湾海峡架桥和修筑隧道的问题从1987年至2002年在福省召开过三次"台湾海峡两岸地质地震和架桥与修筑隧道的研讨会",以后陆续出版了相应的论文和论文集,提出了"台湾海峡架桥和修筑隧道的可行性研究",和"台湾海峡隧道工程设计总建议"等[1-4],论述了修建该工程的可行性等问题.提出平潭岛可作为海峡北线的端点,探讨了如何具体建桥和相关工程的问题.近年来地球层析技术的发展,可对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海港的开发和沿海陆地的充分利用等,做出探测台湾海峡地下地层三维成像细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分布,作为台湾海峡架桥铺路工程基本设计的必要依据.为了让大中小轮船在台湾海峡顺利通航,利用现代的科技研讨台湾海峡两岸连接的最佳方案.为了架成大型的高桥和修建堤坝式的地基,必须用地震层析和应力波等方法探测桥梁和堤坝地基的结构和地层的坚实程度,以便决定桥墩深入海底的深度,和设计坚固而又经济的桥墩与堤坝的基础.参考开采海底石油平台施工和荷兰填海造田的工程经验,以双边海堤与大型高桥及活动的船闸相结合,从平潭岛东至台湾新竹西海岸,在124千米距离上架设4-6段桥梁和5-7段堤坝型的路基,既让大中小船舶照常航行,海洋生物照常游动,又可在其上通车,以缩短两岸距离,适应中国大陆和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和平沟通的愿望.由于架桥铺路的工程费用较修筑隧道的投资低得多,在福建近海地带局部填海造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建筑深水码头,可得到较大的经济补偿,在现阶段较易实施.本文初步分析了有关的地球层析和工业CT技术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5年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库区高精度定位的地震目录(ML≥1.0),划分出大坝—峡谷区的3个北西向小震密集分布带,并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这3个小震密集带相应的断层及断层面参数,包括断层面的走向、 倾向、 倾角、 长度、 深度和地理位置,获得了大坝区北西向断裂带相关断层的成分及几何形态. 结果显示: 3条断层走向为北西—北北西,与大坝—峡谷区走向基本一致,深度为3—12 km,均为陡峭的活动断层,其长度不超过10 km, 在库区应力场作用下均以走滑为主兼少许垂直错动; 大坝附近为几条断层端点与断层相切点的汇集区,区域应力易集中于此而成为库区地震最活跃的部位. 此外,根据断层反演结果及前人资料,论证了白田—双塘断层为新丰江1962年MS6.1地震的发震构造,并首次发现河源断裂在白田至双塘之间中断了约5 km,中断的断裂构造为白田—双塘断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sustainedcollisionoftheIndiaplateintotheEurasiaplatesince50MaBPgaverisetotheintenseCenozoictectonicdeformationandupliftingofmountainsintheQinghai Xizang(Tibet)Plateauanditsvicinityandhadafar reachingimpactonthegeomorphicpatternsandenvironm…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个活动构造带,其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区段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构造样式.本文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成像技术对郯庐断裂带宿迁段的近地表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利用该区已有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宿迁段是一个由多条断裂以及凹陷和隆起构成的复杂构造带,且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地震波速分布明显受到断裂的影响与控制.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为基底隆起区,近地表速度结构呈现为明显的高速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小于200m.郯庐断裂带总体显示为低速凹陷结构,新生代地层厚度在300~600m之间变化,最厚处位于宿迁市的陵城镇附近.郯庐断裂带宿迁段主要由5条断裂构成,从这些断裂的上断点埋深和第四纪活动特征来看,郯庐断裂带的东边界断裂F_1和西边界断裂F_4的活动性相对较弱,为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断裂F_2和F_3控制了郯庐断裂带内部的新生代凹陷,两者的活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安丘—莒县断裂F_5位于断裂F_1和F_2之间,由2条相向而倾的分支断层F_5和F_(5-1)构成,其活动时代分别为全新世和晚更新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宿迁段的近地表特征及其活动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The ENE-striking Altyn Tagh fault (ATF), extending along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ajor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s, and has been known as one of the key areas to debate the eastward extrusion and crustral shortening model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and after India-Asia collision. This paper mainly presents new evidence of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process to reconstruct the slip history of the ATF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Field measurement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te Cenozoic basins in the central Altyn Tagh fault suggest that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according to facies changes. The paleo-topography reconstruction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ion in these basins wa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fault, indicating that the ATF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three stages of strike slipping in the Late Cenozoic. New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Suo’erkuli basi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80–100 km left-late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has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Late Cenozoic.

  相似文献   

16.
Lying on the west edge of Dongting Lake, the Taiyangshan area in Hunan Province is part of a hilly region which has uplifted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six existing faults in the Taiyangshan area, we found that four of them are not active in the Quaternary, and that the Gangshi-Hefu fault is likely to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early Mid- Pleistocene. The geological evidence derived suggests that the Xiaowupu fault was active from the late Mid-Pleistocene to the early late-Pleistocene. It cut the stratum with a TL age of 123 ± 10ka BP and has the property of thrus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Changde earthquake with M63/4 in 1631.  相似文献   

17.
The Tan-Lu fault zone across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Cenozoic basins offshore the Bohai Sea is a NNE-trending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Cenozoic basin cover. It cuts through NE-to NNE-striking major extensional faults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basins. Rec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dicates that Cenozoic structural activities of the Tan-Lu fault system hav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ed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offshore the Bohai Sea. As part of a deep fault zone the Tan-Lu fault zone has been activated since the Oligocene,and obviously affect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offshore Bohai basins since then. Th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rift basins offshore the Bohai Sea has utilized the pre-exis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at developed in the late Mesozoic.  相似文献   

18.
中秦岭北侧特异重力场及其探榷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陕西榆林-重庆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中在陕西咸阳至中秦岭北侧测段特异重力场给以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认为:秦岭北侧断裂带(或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地块的接触带)的位置恰在该重力异常突跃地段内.断裂构造的上部近于陡直、且略向北倾斜,倾角约为70°左右;断裂构造中部为近垂直形态;断裂构造下半部略向南倾斜,倾角70余度.秦岭北侧断裂以北的大幅度落差、大规模的巨型重力异常低谷区的形成,是由于上部地壳存在一个厚达6 km、宽40余公里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区引起的.中秦岭北侧断裂构造带和沉积岩层区的形成,是与地质历史时期中秦岭地区的多次复杂构造运动的叠加、特别是华北板块的下插、并与秦岭多级次造山运动具有极其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对六盘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调查发现六盘山东麓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左旋走滑断裂,而六盘山西麓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的挤压逆冲断裂,二者的构造活动控制和影响了本区的地貌发育和地震活动。同时利用SRTM数据提取六盘山东西两侧泾河和水洛河上游流域盆地水系,得到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图,探讨本区活动构造和地貌的响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岩性条件下六盘山东侧的HI值要低于西侧,反映了活动断裂对本地区地貌演化特征的不同影响。上述地貌分析研究为认识和理解六盘山地区地貌演化以及控制因素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中段后山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后山断裂带主要断裂的研究,认识到从茂汶断裂往西北到挂思岭断裂,断裂最新活动时代有逐渐变老的趋势,反映了龙门山后山断裂在晚新生代同样具有前展式(背驮式)逆冲推覆特征,主断裂茂汶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后山断裂带除逆冲挤压构造变形外,还存在拉张变形,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