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经典平差方法处理重力网数据时,判断起算基准是否稳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精细化处理陕西重力测网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法,对1992—2011年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泾阳M_S 4.8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力起算基准稳定性对重力网计算的影响及线性回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起算基准重力值随时间变化明显;(2)起算基准扰动影响改正后,地震前后重力场及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3)处理重力数据及分析重力场变化特征时,必须考虑起算基准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西地区多年来积累的流动重力和区域GPS资料,从段、线、面对山西地区(34°~41°N,110°~115°E)2009—2015年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精细处理和详细分析,同时将水平总梯度分析方法用于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异常提取中,最后对比相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和应力应变场获得近年来山西地区地壳形变精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水平总梯度具有比重力异常更高的灵敏度,两者的动态变化特征都显示出,在山西北部恒山断裂、六棱山断裂和口泉断裂附近的阳原—大同一带、南部中条山断裂的临汾—夏县一带和中东部太行山山前断裂的邯郸—安阳附近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相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和应变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联合分析重力和应变场有助于对地壳形变和深部物质变化产生的孕震机理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测区2009—2015年的流动重力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相对重力联测的经典平差方法,给出了山东测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系统地分析了2013年11月23日莱州M_S4.6级、2015年5月22日乳山M_S4.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空间变化和段差变化特点,并结合地质构造及机理探讨了重力变化特征与莱州地震、乳山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莱州M_S4.6级地震震区位于重力场差分变化零值线拐弯区域;乳山M_S4.6级地震震区位于重力场差分变化正异常的最大区域。另外,从跨断裂的段差变化可以看出,地震发震前后重力段差必然在断裂带两侧有一次明显的累积上升过程,且幅度较大,一般在转折下降时易发震。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大陆6.8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变化≥90×10-8m·s-2)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华北中部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绝对和相对重力观测获得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合区域GPS测量资料与活动构造分析,本文研究了华北中部地区2009-2011年的重力场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主要表明:(1)华北中部的活动地块边界及部分重要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较大差异的重力场空间变化;其中,以山西断陷带北东段所在的晋冀蒙交界地区为中心,形成较大面积的重力负值变化区,且沿该区西北缘的NE向岱海-黄旗海断裂带以及东南缘的NNE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分别形成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可能反映这些部位近年的构造或断裂活动显著.(2)不同时段的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可能反映了近年山西断陷带北东段(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及其附近的重力场整体经历了"准均匀→非均匀→断陷带北段侧向显著变化→局部"硬化"的演化过程.(3)研究区重力场的时间累积变化图像可用"区域应力场增强→区域断裂与断块差异运动及变形增强→局部运动受阻"的过程进行解释.(4)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存在中-长期强震危险背景.  相似文献   

7.
关中地区重力场及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系统分析了关中地区1992~2004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10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区域重力场总的趋势变化为:关中南部秦岭山区重力负值变化,测区中部渭河断陷盆地至韩城一带重力正值变化,测区北部铜川-黄龙一带的渭北黄土塬重力负值变化。西安城区重力变化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含水系统压密所致。  相似文献   

8.
<正>为研究断裂活动与重力变化的关系,对甘宁陕交界地区2005—2013年的相对重力资料进行了相同基准的拟稳平差处理,剔除干扰因素,提取可靠的重力异常信息,给出了六盘山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周边地区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较长时间尺度的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图1);对研究区域内断裂两侧稳固的点群进行重力点值时序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断裂两侧的重力差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断裂周边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川地区2010 ~ 2013 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 0 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 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 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 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天山中部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7~2011年新疆地区的流动重力资料,对多期数据进行统一起算基准平差计算,绘制出新疆天山中部地区区域测段段差时序变化图、测线重力变化剖面图以及乌鲁木齐地区的重力场变化等值线图,并结合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新疆天山中部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独山子、宁家河测区重力变化较大,异常变化比较明显;乌鲁木齐地区相对稳定,空间分布比较集中,重力场正负变化区交替出现,重力场变化不大,能量正处于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汶川M_S8.0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西流动重力测网资料和《GDPAS-MRG》软件,得到了2002年太原、2003年洪洞2次M_L5.0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并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将2000~2004年的山西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对不同时空小波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这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的"0"等值线附近;②通过小波变换可获得不同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且随着阶次的增加,深部构造活动信息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2017年南北地震带南段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基于重力段差值的重力场可视化方法和显著性指标量G值和C值,对南北地震带南段重力场变化特征和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期4.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异常过渡带和高梯度带附近,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复杂动力学过程、地壳运动和断裂活动具有一定的关系;(2)指标量G值和C值作为评价测网重力场变化显著性异常程度的定量依据,反映了研究区同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和未来潜在强震的综合效应,对于深入判定潜在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精细处理山西省地震重力监测网全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经典平差中起算基准的稳定性及其对平差结果的干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消除了起算基准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山西阳曲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明显,反映了地震孕育的基本信息.因此,在处理地震重力监测资料和分析地震重力异常时必须修正起算基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认为在空间分布上,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在震中或邻区产生局部重力变化异常区。在时间序列上,地震发生前,重力段差和重力测点先是增强,然后反向减弱,并在反向过程中发震。  相似文献   

17.
对川西地区2000~2001年雅江—康定间6.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绘制了重力场变化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前重力场有明显的异常变化。②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空间分布图较好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北西向的理塘断裂和北东的玉龙西断裂构造活动弓l起的重力变化。③地震发生在重力异常下降区及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年5月—2013年10月的6期在河西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资料获得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分析该区近期重力场变化及与2013年门源MS5.1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显示在活动断裂附近重力变化较大,沿祁连山北缘断裂、昌马—门源断裂及庄浪河断裂形成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反映了断裂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局部异常变化特征。2013年门源MS5.1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19.
南北地震带和青藏块体东部重力场演化与地震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发现区域重力场变化即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并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征,重力场变化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地壳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应变能积累和解释调整阶段,并存在应力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05° E 为界,其东西二侧重力场变化明显不同.据此判断,沿105° E 在地壳的深部存在一条 N S 向活动构造.1990 年以来在甘肃省境内发生的3 次5 级以上地震前,兰州岸门村和永登树屏2 个测点的重力点值出现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