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构造变动的一部份,是受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区域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探索大震可能发生的危险地点;并通过其变化规律,探讨大震孕育的周期。笔者根据对川滇地区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资料及1965年至1982年底的十八年地方台网资料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以 NW50°、NE40°的地震密集条带构成的网状图象。7级大震,90%以上发生在条带内,80%以上发生在网状结构的“结点”区。通过对1970—1976年五次7级大震的综合对比研究,初步确定,大地震的孕育周期:6—5年、4—3年为中长期阶段,2—1年为中短期阶段。而大震前,震源结点区及其相应的共轭条带上,多有中强震发生。从而可为大地震的长、中、短期预报,为中强震的中、短期以至临震预报提供趋势意见。  相似文献   

2.
全球及主要构造带大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艳  刘杰  姜祥华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425-4436
在定性分析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和大三角地区(我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使用 Morlet小波变换对其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应用 Nowcasting方法对各研究区域当前大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①全球大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04年开始的大震活跃时段可能仍将持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危险性较大.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其大震活动起伏特征与全球大体一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10 年开始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持续时间尚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③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33.1 年,反映了该区8.0级以上地震的起伏活动,8.0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46.2004年开始的活跃时段可能趋于结束,未来 10年左右该区发生 8.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④大三角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 23.4年,发生 7.8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72.2001 年以来该区 7.8 级以上地震活跃,其活动状态与 20 世纪前 50年类似.23.4年的周期成分反映了20世纪前50年7.8级以上地震活动韵律特征.2015 年兴都库什7.8级地震后,该区可能进入了 7.8级以上地震相对平静时段,该时段可能持续 7~12 年,未来几年存在发生 7.8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但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国富  杨明芝  马禾青  许晓庆 《地震》2011,31(3):135-142
本文应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中短期时空异常.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震源周围区域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典型场)的时间权重因子出现了明显中长期异常变化,这可能是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结果表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而内郎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以及中国大陆5、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7.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汶川MS8.0地震孕育过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南北地震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块体边界带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自1970年在这里便发生了60多个6级以上的强震,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理的形变证据与模型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自我国有详细前兆观测记录以来,这是首次发生8.0级逆冲型大地震.这样的大地震事先未能察觉,与我们缺少该类型大震的震例和经验有关,毕竟目前的地震预测还主要依赖已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前紫坪铺水库小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域和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2000年1月1日~2008年5月11日紫坪铺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该区域小震活动持续,地震活动水平为M_L2~3,自2005年9月紫坪铺水库蓄水以来,特别是2008年2月地震活动明显增加,但从长期的序列来看,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仍在区域地震活动的正常起伏范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近3个月内,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差值△σ_(app)普遍大于0,计算得到的视应力总大于其拟合值.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低应力区,而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差值分布在震中以东地区,局部出现视应力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地震破裂分段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二级段又可划分出 8个三级段。历史上发生过大震、强震并有地震断层伴生的断层段为地震破裂单元 ;断裂带上晚第四纪有活动并有古地震事件 ,但无历史地震记载的地段为断层闭锁单元 ;次级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连接点为障碍体单元。从地震破裂特征分析 ,断裂带由破裂、闭锁、障碍体单元组成 ,根据地震、古地震、活断层、断层阶区的活动规律 ,断裂带可划分出 9个破裂单元、8个闭锁单元、10个障碍体单元。三者之间呈迁移、触发和转换能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和地震构造标志 ,对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大震、强震、中强震的地区分别作了预测。预测的危险区有 9个 ,其中大震区 1个 (永康 -永德地区 ) ,强震区 3个 (马站、石灰窑、酒房-勐混 ) ,中强震区 5个 (下顺江、里仁、大岗山、南明 -澜沧、勐遮  相似文献   

12.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5,18(2):125-134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4.
孟连7.3级强震短临预报研究--应用"层次法"的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荣代潞 《地震》2000,20(3):9-14
孟连7.3 级大震前有中强地震发生,这对大震的地点预报十分有利,但中、强震发生后是否一定有大震发生,这仍然是预报难题.其次,中、强震发生后,究竟相隔多长时间后发生大震,这是另一个预报难题.以孟连地震作为震例,用"层次法"对上述二个问题作出回答.最后由"层次法"得到孟连地震的预报参数为:震中22°N,99°E;MX 7 .3;时间1995年7月12日.预测参数与实际地震参数一致.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雅玲 《地震》1994,(5):59-64
本文从背景性地震活动、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前兆震群活动等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共和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说明,共和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地震活动增强的背景中。震前20年存在着中强地震空区。震前2-3年几乎同步出现了多种测震学异常。但无短临信息的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张北-尚义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及其跟踪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北-尚义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存在为期两年以上的地下流体高值中期异常;近一年来该区地下流体异常此起彼落并与某些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遥相呼应;震前两个月距震中100~200km的地区出现典型的地下流体短临异常。两年来跟踪上述异常,不断修正对震情形势的认识,震前半个月做出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文中用中等地震增长率来刻划强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增长,结果表明: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密度的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震前中期异常变化特征,对各活动地块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180%以上时,未来1~3a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会发生强震;而西域、青藏和滇缅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250%以上时,应注意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强震的发生。因此,中等地震增长率可以作为中期预报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震区的长期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泽皋 《地震学报》1985,7(3):254-266
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陆地区历史上的一些7级以上大震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析后,发现许多大震区时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近千年,都还有不少的小震活动,有时竟然出现了中强地震,甚至还有与主震震级相当的复发性大地震发生。这里根据我国内陆地区17次8级以上地震和37次7级以上地震区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大震区的长期活动概念。这个概念得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全国陆续设立区域台网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对大震区的观测事实的支持。 本文除简单地讨论了长期活动的物理意义外,进一步用一些具体事实说明了这种长期活动在趋势预报工作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