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贵州省地震局联合召开的“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方向研讨会”于1999年6月22~2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25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科委和贵州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会议首先由丁国瑜院士、马瑾院士、邓起东研究员、张培震研究员、汪一鹏研究员、刘百篪研究员等对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作了中心发言,分别就20世纪后半期地震地质学的主要成就,当前地质学发展的新进展和动向,构造物理实验研究进展的动态,和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新课题等作了介绍和展望,对与会代表进一步讨论有很多启发。代表们在讨论中结合我国地震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形势,对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方向与任务,得到以下10点共同的认识:(1) 努力吸取世界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推动和促进地震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2) 重视野外实际资料的获取,进一步开展中国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估;(3) 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强大陆内部现代构造活动图象和动力学的研究;(4) 开拓近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 ,于 2 0 0 3年被中国科学院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将邓起东院士的情况介绍如下。邓起东 ,地质学家。 1 938年生于湖南双峰。 1 96 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 ,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 ;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 ;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 ,发展了古…  相似文献   

3.
作者简介黄培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学理学院毕业,1959年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地球动力学科研和地震地质学、岩石圈构造动力学的教学工作。现进行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断层活动年代测定研究。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  相似文献   

4.
东南沿海活动地块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沿海地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华南中强地震多发区,西文度菌 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角度,并根据地震学、海洋地质学及深部构造物理资料,对东南沿海活动地块作一个初步划分,并对其地震活动性作了初步分析,得出了地块内部比较统一的地震活动图像。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对全球地震深度进行比较研究,定义了24个地震柱,组成了M型的全球热机带,并按照地震柱的构造形态对地震柱作系统研究,得出了地震柱的一系列物理属性和构造属性,论证了依据地震柱概念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对地震和火山进行预测研究的合理性,从而丰富了地震柱概念的内涵。地震柱是地球本身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构造现象,是地震地热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基础,也是地震地热说与当今流行的地质学派诸如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和地幔柱理论的最大区别。为了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有必要深入解读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及其构造学意义,提高地震柱概念的应用价值。如果地震柱的奥秘破解了,那么全球90%的地震和火山灾难就有希望应对了。  相似文献   

6.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_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无论地壳还是地幔都发育着地震过程,地震与地球内部过程关系的理念早就成为地质学原理。下面以天山地震成因带和毗邻地区为例,分析研究可以识别孕震带的最佳标志。4.1地球动力学标志通过对天山造山带地壳的地质发展、构造体制、巨大构造带和地震活动性的比较分析,查明了地震活动性的地球物理的共同和特殊标志,共同标志有:——构造运动的总方向和特征改变,最新发展阶段的构造图式重新调整;——最新构造运动具有强度和差异性特征。在这方面,天山新构造不均匀性是最佳的地震活动标志。天山造山带最新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特性归纳如下:中生代发生地…  相似文献   

8.
依据地震地热说原理,搜集国内外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成果.揭示了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得出全球24个地震柱中已有资料的20个地震柱的深部地幔圆锥体均具有P波高速异常体特征,相反,只有火山和浅源地震活动而无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地区,比如冰岛和夏威夷,其地幔深部则为P波低速异常体。为解释这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构造现象,引入空化理论解释并提出了3个假设。地震柱概念是地震地热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基础,是与当今流行的地质学派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和地幔柱理论的最大区别。深入解读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及其构造学意义.或许能为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带来革命性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9.
自野外调查的开创性论文发表以来,活动构造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构造地质学中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变积累和通过发生地震(或其他事件)对应变的释放。也就是说,活动构造旨在描述板块构造的过程。确定地震年代、断层滑动速率和其他常见的活动构造研究目标,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断层力学和地壳流变学等方面的理解。地震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缓解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对大地震和潜在破坏性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活动构造研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地表和浅层地下断裂作用痕迹,两者分别通过地形地貌和地层资料显示。大约在40年前,地质学家开始通过对活动断层错断地层、地貌标志物的野外观察和航空照片解译,建立了地震复发的端元模型。自那以后,特别是在最近20年内,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地形数据的丰富性和分辨率,增强了对地层单元和地貌面进行定年的能力,这为我们建立更合理的地震复发概念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促进活动构造研究不断发展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和测年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小震条带上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格局,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小地震条带。条带由20余年持续发生的小震组成,与华北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相同,是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的西延段落。6.2级强震发生在条的东端。文中讨论了张北地震地点预测失误的原因,提出采用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分析观今小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从构造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研究地壳深部地震构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板内地震和中新生代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质学、地震学和地形测量的资料认为:华北地区第三纪中期地壳应力场有一次重大变化,而中国其它地区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应力场基本未变。我国地壳应力场的这种布局及其变化看来是起因于中国大陆周围的板块活动。 讨论了我国板内地震和断块构造的关系。指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地震区域的某些深部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区域地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陆型地震的长期危险性研究,七十年代有了新的途径,即借助于对活动地震构造带(区)的定量化研究,将地质学和地震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历史地震、古地震等资料计算地震带(区)或断裂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并以此综合评定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即基于这一思路,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利用文献和文献的方法,具体计算了南黄海海域(32°—34.5°N,120°.5—123°.5E)M_s≥5级的地震平均重复周期。并以此评定该区域的地震趋势,这将有利用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视和沿海资源及滩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学与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组织汇编的一本文集,于1986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6页,32开本。文集由地质矿物学博士舒金担任责任编辑,并写了序言。文集内综合了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学代表会议地球物理讨论会上的重要报告。这些报告讨论了地震构造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地壳的应力状态;震中与不同区域其他地震构造特性的时空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反映地壳和上地  相似文献   

15.
1 邢台地震促进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事件, 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 本文只能摘述一二.  相似文献   

16.
浙北及邻近地区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地震危险区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的考察和观测结果,结合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分区和研究区位置确定计算模型的范围,选定一个构造骨架,确定计算模型的边界形状和几何参数。然后参考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和新构造运动特征,选定模型边界条件,参考岩石力学实验结果,确定模型的物理参数,最后利用线弹性二维有限元程度计算了各节点位移、各单元应力应变及应变能增量。通过分析应用应场和应变能增量划分出2个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活动断层填图中的航片解译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宏林 《地震地质》2011,(4):938-950
遥感技术和高精度遥感信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各种遥感技术在最近几年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充分挖掘各种遥感信息以提高填图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引起了广大相关科技人员的重视.航空照片以其高精度和高直观性在所有遥感信息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中晚期,中国...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19.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位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北角,控制着临河凹陷(河套盆地西部)的持续沉降。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与西段转折处构造演化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正断层演化规律和区域地震风险的认识。本文在研究区大比例尺活动断裂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区域进行无人机微地貌的测量、探槽开挖、钻孔资料与第四纪测年等方法获取数据,并运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和沉积地层学等理论,综合探讨断层转折处的构造演化模式及地震危险性。通过研究认为,近东西走向的色尔腾山山前断裂西段与北西走向的东段间以三角状的转换斜坡相连。现今的转折点为应力的积累区,具有较高的地震风险。水平拉伸力的持续作用使断层不断向盆地一侧迁移,同时使断裂转折部位更加平滑。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是地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页,是目前正在经历着的地质阶段。而地震是地质现象,是地质构造活动的一种形式。显然,研究地震必须研究地质,必须研究第四纪地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系统地全面地将第四纪地质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地震地质研究中来却还不多,特别是许多地震地质工作者原来从事老构造工作,对第四纪地质学比较陌生,未予重视,甚至产生某些误解。地震地质工作不能深入下去,这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