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强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影像解译,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利用第四纪地貌填图、样品采集和差分GPS地貌面的测量等研究手段,对安宁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第四纪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探讨了该断裂上强震的危险性。结果表明,晚第四纪以来,安宁河断裂带有强烈左旋走滑和逆冲的双重运动特征,由此可将其划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最后一次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15世纪,南段最后一次活动时间为1536年。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强震危险性大于南段,且未来地震的强度在7.5级左右。  相似文献   

2.
嫩江断裂带是松辽盆地的西边界断裂,但受第四系强覆盖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前人对该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该断裂带北段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纵波速度结构等结果,初步研究了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调查发现,该断裂北段主要发育地貌陡坎、基岩滑坡、地层揉皱变形、近垂直擦痕、基岩崩塌与线性断塞塘等特征。探槽古地震研究揭示断裂带北段在(80.9±4.6)—(62.9±2.3)ka BP曾发生1次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正断,垂直位移量约1.5m,震级约为MS 7.1—7.3,断裂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了解该断裂和松辽盆地的第四纪构造变形过程,并为评价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潜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几何结构比较复杂,由雅拉河、色拉哈——康定、折多塘和磨西4条次级断裂组成,历史上曾发生过1725,1786和1955年3次7级以上强震.本文在断错地貌和年代学(14C 和TL)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雅拉河断裂:(2.00.2)mm/a;色拉哈——康定断裂:(5.50.6)mm/a;折多塘断裂:(3.60.3)mm/a;磨西断裂:(9.90.6)mm/a.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和古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雅拉河断裂具有上千年的强震复发间隔,色拉哈——康定和折多塘断裂强震复发的平均间隔在230~350a,未来百年均不存在强震复发的可能性;磨西断裂强震复发间隔在300a左右,上一次的1786年7级地震距今已达213a,未来百年正处于新一轮的强震复发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川西安宁河河谷第四纪沉积记录和晚第四纪地表构造变形研究为基础,借助孢粉分析、构造过程等诸多定量信息,试图较深入地认识河谷阶地成因及其块体边界断裂的活动特征和强震活动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边界断裂动力学研究和强震预测提供详实和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35.1±3.7)~(36.7±4.1)ka;事件E2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76.5±8.8)~(76.7±8.3)ka.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mm/a,相应的缩短速率为(0.09±0.01)mm/a.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三危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特征,中段、东段可能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也存在与敦煌段发生级联破裂的特征,复发间隔约为40ka,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三危山断裂可能发生的震级范围为MW7.1~7.5.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地;探槽剖面揭示距今约1500 a之前在山前断裂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表破裂型事件,而该断裂未来具备发生强震的潜势.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年代学分析显示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大于0.36 mm/a,其与龙门山中段主干断裂活动强度相当,说明龙门山山前断裂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变形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6.0-9.9mm/a,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4.7-5.3mm/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A.D.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71/2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D.1327年一次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两郧断裂带是鄂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断裂之一,位于秦岭断块隆起区,长约200 km,走滑运动性质,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曾于1964年发生过郧西4.9级地震。此前对该断裂郧西段的第四纪活动研究较少,直接影响着对鄂西北地区活动构造变形格局和强震危险性的整体认识和评估。本文基于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研究,发现断裂沿线发育有串珠状盆地、负向断层长谷、断层垭口和断层崖等构造地貌形态。两陨断裂在早第四纪活动明显,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微弱,滑动速率低,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9.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相似文献   

10.
达尔布特断裂中段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斌  李进云 《内陆地震》1997,11(4):295-301
研究了达尔布转断裂中段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特征,阶地变形,冲洪积扇变形,断层陡坎展布及探槽揭露等方面的内容,认为达尔布特断裂中段的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在0.011mm/a,水平活动速率为0.20~0.22mm/a;且至少有2次明显活动,全新世最后1次活动可能为古地震事件,时间距今约4000~4500年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达尔布特断裂中段具有发生强烈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史克旭  周聪  张佩  张蒙 《地震学报》2023,(4):658-670
基于西昌流动台阵和安宁河断裂带附近固定台站2013—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进行相似地震识别,同时对P,S震相到时进行校正。结合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距离的方法,在安宁河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得到10组重复地震。对研究区内近震事件和重复地震分别进行重定位,并根据重复地震发震时间间隔计算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结果显示:汶川—茂县断裂带西南段滑动速率约为4.37—6.09 mm/a;安宁河断裂带北段滑动速率约为2.30 mm/a;木里地区滑动速率在2.03—8.46 mm/a之间。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汶川—茂县断裂西南段处于持续蠕滑状态,与孕震凹凸体附近的断层运动特征相符,暗示该区可能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由重复地震和地震重定位结果推测安宁河断裂带具有北段蠕滑、南段闭锁的特征;木里地区浅部地震事件数量多于深部,且浅部滑动速率高于深部,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南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以来变形样式主要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安宁河断层走向近SN向,以冕宁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古地震复发周期500~700a,全新世以来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mm/a。南段的古地震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在月华一带开挖探槽及大量14C测年限定其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600~800a。则木河断层北接安宁河断层,全新世以来平均左旋位移速率为2.4~3.6mm/a,大地震复发周期约2 300a。对比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的古地震行为,发现安宁河断层大地震复发间隔相对较短,平均左旋位移速率稍大,存在着古地震行为的不协调性。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走向不一致、螺髻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安宁河断层南侧SN向展布的走滑断层系统等可能是造成安宁河-则木河断层古地震行为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北麓断裂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活动与古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断陷系的北部,是繁代断陷南界的控制断裂,其南峪口附近段落在晚第四纪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晚第四纪洪积扇上形成了高达20~30m的断层陡坎.近20ka以来,该断裂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不小于1.55~2.0mm/a,近6ka以来滑动速率达2.3mm/a,高出其它段落平均滑动速率近1倍.在南峪口段的2个探槽共揭露出6次可能的古地震事件,其参考年代距今分别为7600a以前、6700~7600a、5321~5575a、4400~5400a、4200~4400a和.1600a以来,平均复发间隔约为1400a.其中最新活动事件可能是公元512年的地震.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5.
安宁河断裂紫马跨一带晚第四纪地貌变形与断层位移速率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左旋位移速率3·6~4·0mm/a,垂直位移速率约为1·1mm/a;距今约20ka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3·8~4·2mm/a,垂直位移速率最小为0·9mm/a。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的比例约为4∶1。断层位移速率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古地震研究的丛集复发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断裂的活动强度存在强弱活动的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6.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宽滩山隆起的NE侧,总体走向NW,地貌上表现为醒目的断层陡坎;登登山段长约19km,池家刺窝段长约6.5km。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及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了2条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宽滩山NE麓普遍发育3级地貌面,即山前基岩侵蚀台面和冲沟I、Ⅱ级阶地。登登山断裂断错除I级阶地以外的其他地貌面,陡坎高度普遍在1.5m左右,最大高度2.6m。探槽揭露登登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2.7m,一次事件的垂直断距为0.5~1.2m,事件Ⅰ大约发生于距今5ka;事件Ⅱ大致发生于距今2×10~4a,事件Ⅲ大致发生于距今3.5×10~4a,重复间隔约1.5×10~4a,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4mm/a。池家刺窝断裂断错了所有3级地貌面,陡坎最大高度为4m,一般在2m左右。探槽揭露池家刺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也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3.25m,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0.75~1.5m,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事件年代限定较差,但最新1次事件晚于登登山断裂,根据登登山断裂古地震事件的研究结果,推测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重复间隔接近于登登山断裂的1.5×10~4a左右。池家刺窝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晚于登登山断裂,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都比登登山断裂略大,2条断裂之间还有长约5km的不连续段,被第四纪冲洪积砂砾石层覆盖,地形平坦,断裂地貌特征不发育,这些都表明登登山断裂和池家刺窝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阿尔金断裂以北的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规模都不大,垂直滑动速率仅为0.04~0.06mm/a,远小于祁连山断裂及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反映出构造变形主要限制在高原内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以低滑动速率、古地震复发间隔很长(10~4a)的缓慢构造变形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M6.4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漳州盆地的最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漳州盆地的新生性、断裂活动性、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和强震活动周期等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该盆地晚更新世开始突破北东向断裂的限制 ,继续向南东方向发展 ;展布于盆地内部的北东、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活动较为强烈 ;晚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频繁 ;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 ;最后一次历史强震距今已有 4 0 0a ,大大超过了该地区历史记录中 2 6 0a的强震活动最大间隔。因此 ,该盆地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匹配探槽开挖是获取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多次活动地质依据的有效途径.本项研究跨唐山市1976年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实施了3条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及1个大探槽开挖,取得以下3点主要认识:(1)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大于47km,自唐山市市区南部向南过丰南县稻地镇孙家楼西侧至丰南县西河.(2)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展布分为南支和北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地表垂直位移为西升东降;南支地表垂直位移表现为东升西降,兼具右旋走滑.这种断层活动方式无法用单一的正断层或逆断层的活动给予解释,而与断裂带右旋走滑活动产生的垂直位移场吻合.研究获得的钻孔和探槽资料证实晚第四纪时期唐山断裂存在这种持续的活动方式.(3)探槽揭示的断面和钻孔揭示的地层断错现象表明,晚第四纪时期唐山断裂带曾发生多次断层活动事件.在1976年唐山地震之前3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分别为距今7.61~8.13,〉14.57和24.21~26.57ka,连同1976年唐山地震在内这4次强震的时间间隔约为6.7~10.8ka.在3条钻孔测线中,牛马库钻孔测线距今75.18ka以来9次事件断层活动的平均间隔为8.4ka.同时文中根据地层测年结果讨论了唐山市南北侧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8年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震活动特征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科学问题.而探槽古地震研究是最直接揭示活断层带晚第四纪大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系统总结龙门山断裂带近十年来探槽古地震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晚第四纪大地震活动与复发特征.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中段(包括小鱼洞断裂)是全新世以来,最为活跃的段落,约距今6000年以来,发生过3次位移量近似相等的事件,分别发生在5920—5730 cal BP和3300—2300 cal BP,大地震活动具有3000年左右的准周期复发特征;北川—映秀断裂的北段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该段汶川地震前一次事件发生在大约665—1030 AD,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942 AD地震事件,另一次事件发生在8240—7785 BC;江油—灌县断裂的南段(大川—双石断裂)发震能力明显弱于断裂带中段和北段.现有古地震数据表明,沿北川—映秀断裂,除汶川地震以外,并未显示出不同段落间在全新世期间存在级联破裂的证据,这可能意味着2008年汶川M8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上罕见的巨大地震事件.另外,青川断裂上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变形事件不像是断裂直接位错的结果,更可能是被动响应北川—映秀断裂右旋位错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