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西北的怀来盆地发生了一次ML4.1地震.这次地震震中位于40.326N,115.448E,震源深度5.5km.在此主震之后该地区微震活动变得十分活跃.中-欧合作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并精确定位了这一地震序列.以8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ML4.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并通过叠加得到了信噪比较高的平均结果.结果表明,这次ML4.1地震由一强一弱两次事件组成.各个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出明显的地震多普勒效应.用试错法得到了ML4.1地震的第一次事件的破裂长度为0.44km,破裂速度为4.0km/s;第二次事件破裂长度为0.25km,破裂速度3.0km/s.两次事件的破裂传播方向与破裂面走向的夹角(逆时针为正)分别为140和90,两次事件相距0.57km,第二次破裂发生于第一次破裂开始之后0.09s.用单个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怀来盆地ML4.1地震序列中另外13次ML2.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些小震均由单次事件组成,震源时间函数宽度为0.05~0.16s.用远场地动位移频谱测量法得到了0.9ML4.1的25次地震的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地震矩和应力降都呈现出随震级而单调递增的规律性变化.在0.9ML2.4范围内,求得的破裂半径与震级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认为,在这样小的震级范围内用本文所用资料已无法准确分辨小震的破裂尺度.   相似文献   

2.
Mozaf.  P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8,20(1):1-11
运用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6个台记录的MS=6.3余震的地震图作为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中国云南澜沧-耿马MS=7.6地震的破裂过程.反褶积结果表明,MS=7.6地震是一次比较简单的事件.分析了破裂的方向性,得出MS=7.6地震的破裂开始于微观震中,然后沿西北、东南两个方向近似对称地扩展,破裂总长度为70 km,持续时间19 s,破裂速度约为2 km/s.   相似文献   

3.
1997年中国西藏玛尼Mem>Ssub>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l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9,21(5):449-459
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了1997年11月8日中国西藏玛尼地区MS7.9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用频率域里反褶积方法从P波和S波震相中分别提取了震源时间函数,并经反演依赖于方位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取了断层面上破裂随时空变化的图象.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玛尼地震发震应力场的P轴和T轴均接近于水平,P轴在NNE方向(方位角29,倾角7),T轴在SEE方向(方位角122,倾角23),断层错动以走滑为主;标量地震矩为3.41020 Nm,矩震级MW=7.6.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这次地震是由一次较小事件和较大事件组成的,较小事件大约持续5 s,较大事件持续约10 s.由余震分布可推断出玛尼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走向为250、以走滑为主的左旋-逆断层,断层面的倾角比较陡,约88.根据反演结果计算了理论格林函数,然后用反褶积方法提取了震源时间函数.从不同台站的P波和S波中分别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一致表明这次地震破裂的时间历史比较简单,可用一宽度约10 s的正弦形的函数近似表示.进一步反演从不同台站上得到的、依赖于方位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图象.从破裂的记忆式快照看,破裂开始于断层的西端,然后向东向下发展,总体上具有单侧破裂的特征.破裂面由3个破裂子区构成.一个在断层西端,深度约10 km(西区);另一个距断层西端约55 km,深度约35 km(东区);第3个距断层西端约30 km,深度约40 km(中区).3个破裂子区构成约长70 km,宽60 km的破裂面.从破裂的遗忘式快照看,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不同时刻断层面上发生错动的地点并不相同,显示出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愈合脉冲的特征,而且在断层面上的某些部位发生了多次错动;另一特征是最先和最后破裂的部位都不是主要的破裂区.根据标量地震矩计算了断层面上静态位错的分布,位错最高的3处(西区、东区和中区)的位错值分别为956 cm,743 cm和1 060 cm.由断层面上位错的分布推知,破裂主要集中在震中以东长约70 km的断层上;从余震的分布看,震中以西余震稀疏而震中以东余震密集.这些都表明这次玛尼MS7.9地震是北东东-南西西向至近东-西向断层向东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选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乳山2014年1月7日M4.2及4月4日M4.0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在矩心深度为6 km处获得最佳震源机制解,其节面参数基本一致,属于近走滑型地震。震中附近流动台站的震源距计算表明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应略小于7 km,与CAP方法反演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地震的主体破裂发生在上地壳。  相似文献   

5.
1994年5月23日和24日台湾地震震源过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演地震断层破裂过程是研究地震震源性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相近发震时间和地点的台湾地震,使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和长周期记录以及自适应混合全局反演算法,反演了断层平面上的滑动振幅、倾伏角、上升时间和破裂时间,并对两次事件进行了对比.对每一子断层滑动率的计算,提供了断层面上应力和强度的有关信息.前一个地震(面波震级MS=6.0),最大滑动振幅2.4 m和最小上升时间1.2 s都位于震中;后一个地震(MS=6.6)由两个子事件组成,第2个子事件有4 s的延迟.位于震中附近的最大滑动振幅0.9 m对应最小上升时间1.4 s.相应最大滑动率值0.7 m/s,与其它大滑动率区域的峰值相近.我们认为,后一个地震比前一个地震有更复杂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6.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已有的地质、余震分布及地震宏观考察资料,使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P波数据,利用波形拟合和有限断层的全局混合反演方法研究了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地震的震源破裂时空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柯坪断裂带的哈帕雷克断层上的一次具有逆倾和较小走滑分量的由西向东单侧破裂事件.断层面的走向为252°,倾角30°,震源深度为13km,震源持续时间为15s.破裂面上的滑动分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初始破裂0.3m对应较小上升时间0.8s;最大滑动尺度1.0m则位于沿破裂方向离初始点约25km处,相应的上升时间为3.5s.由于微观震中是指震源开始破裂的地方,而宏观震中则代表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我们的反演结果解释了其他研究者得出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相距约30km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中,选择了震中距小于90的27个台站的54个P波震相和44个S波震相资料.首先,用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了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Gujarat)MS7.8地震的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和时空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通过矩张量反演,并根据Kutch Mainland断层的走向、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和震害的空间分布,确认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MS7.8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92、倾角为58、滑动角为62,即一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向南倾斜、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为3.51020 Nm,矩震级MW=7.6.然后,借助合成地震图,采用频率域求谱商的方法,得到了依赖于台站方位的27个P波震源时间函数、22个S波震源时间函数以及平均的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连续的破裂事件,开始比较急遽,但结束比较迟缓,总持续时间约19 s.最后,以所提取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为资料,采用时间域的反演技术得到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静态分布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约为7 m.断层面上的最大应力降约为30 MPa,平均应力降约为7 MPa.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在走向方向长85 km,在断层面倾斜方向宽约60 km(相应地,在深度方向约51 km).破裂向东扩展约50 km,向西扩展约35 km.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的主要部分呈椭圆形,其长轴取向与断层滑动方向一致.表明此区域破裂扩展的方向即是断层错动的方向.这种现象对于走滑断层情形是多见的,但对逆冲断层情形却少见.断层面上初始破裂点以东、以上部分面积大于初始破裂点以西、以下部分的面积,这是破裂非对称性的表现,表明破裂具有自西向东、自下向上单侧破裂的特征.从滑动率随时空变化的快照可以看出,滑动率在第4 s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率约为0.2 m/s,滑动基本上发生在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从第6 s开始,起始点的破裂基本结束,破裂开始向外围扩展.破裂向西的扩展速度明显小于向东的扩展速度.在第15 s,这种环形的扩展基本结束.自16 s以后,主要是一些零星的破裂点分布在破裂区的外围.从滑动量随时空变化的快照看,破裂自起始点开始后,逐渐向四周扩展.主要的破裂(滑动量大于5 m的区域)在6~10 s,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向上的单侧破裂特征.在第11~13 s,破裂的西端向西、向下有所扩展.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19 s.在整个破裂过程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为3.3 km/s.   相似文献   

8.
许力生  张旭  张喆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11):4012-4022
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W7.4的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P波数据反演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矩心震中位于15.96°N,95.89°W,矩心深度约为22 km;地震持续15 s左右,释放地震矩1.24×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4;破裂过程比较简单,仅有一个走向和倾向方向尺度相当的凹凸体错动,最大位错达8.1 m,位于21 km深处.凹凸体破裂主要沿断层的滑动方向呈双侧破裂,两个优势破裂方向在地表投影的方位分别位于60°和270°左右.综合构造背景、震源位置、余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我们相信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海底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海底板块朝着大约60°左右的方位运动,以大约22°的倾角插入大陆板块,造成一个凹凸体错动,形成了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来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字化地震记录,作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展震源研究,得到新丰江地区的部分地震震源时间函数的初步结果。得到结果的3组地震它们各自较大地震的震级分别为ML1.8、2.3和3.0级,对应的震源时间函数上升时间分别为0.07s、0.09s和0.11s,函数形态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长周期体波波形数据,反演了1988年11月6日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MS7.6地震的矩张量,求得了其震源机制和震源时间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解的一个节面是右旋走滑断层,另一个节面是左旋走滑断层;震源时间过程较简单,持续时间约15 s;标量地震矩为6.41020 Nm.根据地质资料、区域构造、野外观测和余震震中分布,确认走向313的节面是地震断层面,主压应力轴位于几乎水平的南北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