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太湖新银鱼不仅在形态上与太湖新银鱼很相似,而且它们的个体大小、生长速度、食性等方面也十分相近。近几年在湖北地区的湖泊、水库相继发现了近太湖新银鱼,并在湖北省广水市徐家河水库成为优势种类,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近太湖新银鱼也是适宜我国湖泊、水库移植的银鱼种类。  相似文献   

2.
道观河水库大银鱼移植生物学效应─Ⅰ.生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根据大银鱼在道观河水库移植后的生长资料,计算出其生长指标,相对生长率和平均丰满度,对大银鱼在道观河水库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体长体重关系为W=1.2120×10-6L3.1820和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项参数值:L∞=193.03mm,W∞=22.72g,K=0.3328,由此得出大银鱼在该地区水域能移植驯化的科学依据.并据此为道现河水库大银鱼的最佳捕捞时间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白龟山水库银鱼移植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盖玉欣  王玉芬 《湖泊科学》1995,7(4):374-378
1987年一次性向白龟山水库投放太湖新银鱼有效受精卵21×10~4粒,后形成强大种群生产力,1991~1993年累计生产银鱼190t,创经济效益500余万人民币。太湖新银鱼具有生命周期不长、食物链较短、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捕捞等优点,是“填补”移植驯化的理想对象。白龟山水库生态系中鱼类区系组成不够饱和,存有空闲小生境,饵料竞争比较缓和,敌害压力较小,是移植驯化银鱼的适宜水体。白龟山水库银鱼食性组成中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分布遍及全库,尤以上、中游水草区为最多。1991年全库银鱼相对资源蕴藏量为108920kg,即1.56×10~(?)尾。1991年约有29.5%的浮游动物被银鱼利用转化成为银鱼产品,生物学效益较高。综合考虑银鱼的繁殖和生长,在现有捕捞强度下,捕捞生产宜安排在11月~翌年2月为宜。  相似文献   

4.
道观河水库大银鱼移植生物学效应─2.摄食生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1995年3月至1997年6月在道观河水库采集的大银鱼和浮游动物指标对不同生长期大银鱼的食物种类、主要食物出现率,肠充塞度以及鳃耙结构和饵料基础浮游动物进行了分析,得出大银鱼鳃惮距随体长增大而增大,所摄物亦由小到大;大银鱼食物种类与其环境中的饵料基础种类呈相反消长关系;肠充塞度与生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水库与湖泊银鱼移植与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试水库、湖泊中,移植与增殖二种银鱼,即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经三种人工采卵受精技术的比较试验,采用半干法人工受精最为理想。经多种受精卵运输方法的比较试验,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最为理想。经散撒受精卵和网箱孵化的比较实验,采用网箱孵化最为理想。经不同放流鱼苗技术的比较实验,采用鱼苗平游后放流最为理想。经不同季节、不同开捕时间的比较实验,二种银鱼的合理捕捞时间为秋冬季,严禁在春季捕捞;最合理的开捕时间为国庆节前后。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人工采卵授精时间为3月上旬和4月上旬,严禁在非繁殖盛期采卵。银鱼的捕捞强度应控制在资源量的2/3或3/4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产银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国华  张本 《湖泊科学》1990,2(1):59-67
本文记述了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jordani)、雷氏银鱼(Reganisalanx brachyrostralis)等三种银鱼的成熟年龄、繁殖时期、生殖群体的体长、性比、生殖力、卵的特征等繁殖生物学资料,并记述了太湖短吻银鱼性腺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的产卵生态条件等。近二十年来鄱阳湖银鱼产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卵场遭到了严重破坏。银鱼生命周期仅一年,繁殖力强,认为加强繁殖保护、合理安排捕捞时间是恢复鄱阳湖银鱼资源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网湖银鱼的繁殖、食性与生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网湖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繁殖,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特征,并就网湖银鱼增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两种银鱼的副性征出现时间分别为10月和1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1506粒和569粒。  相似文献   

8.
银鱼生产的发展是通过银鱼的引种来实现的,银鱼的引种主要是采取向水体投放受精卵的方式来完成,受精卵又是通过人工繁殖而获得银鱼的人工繁殖不同于常规养殖鱼类,因其一经捕起很快就会死亡而不能进行人工催产因此银鱼人工繁殖的亲本是在银鱼的繁殖季节从天然水体中捕捞而获得,而大量的性成熟好的、可以立即进行人工受精的亲本只能在产卵高峰期才能捕获得到.所以了解并掌握银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产卵时期对银鱼的人工繁殖十分重要 1992年4月至1996年5月在湖北省徐家河水库对近太湖新银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产卵时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从1995年5月至1996年4月(银鱼的一生)周年标本中逐月进行了组织切片通过对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卵细胞的组织学研究表明该鱼为分批产卵类型根据卵巢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建议将近太湖新银鱼的卵巢划分为六个阶段;从卵巢每月发育期趋势和卵细胞大小以及卵的成熟度得出近太湖新银鱼的产卵期为3-5月,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看,近太湖新银鱼产完最后一批卵就死亡,因此,它的寿命仅一年从其周年体长和成熟系数分布并结合秋季大捕捞大量样本的检查,得出近太湖新银鱼只有春季产卵群  相似文献   

9.
太湖短吻银鱼移殖滇池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9-1985年对移入滇池后的太湖短吻银鱼个体、群体生态和资源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滇池全年均具有适合太湖短吻银鱼生长、繁殖的良好理化环境和丰富的饵料基础,因而缩短了它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周期.如1979年引进的银鱼,经几个月的生长,当年11月份就达到性成熟,孵出的仔鱼生长到次年8-9月份又成熟产卵,孵出的仔鱼生长到第三年4-5月份又成熟产卵,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生殖群体,即春群、秋群和冬群,但寿命仍然是一年.因而其种群发展极快,1980-1986年总捕捞量达10000t,最高年产(1984年)达3200t,平均亩产达7.16kg,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I基因序列的太湖新银鱼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迪  雷光春  龚成  王忠锁 《湖泊科学》2012,24(2):299-306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分子标记分析长江中下游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8个地理种群132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该基因630 bp片段的碱基序列共检出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1.27%),其中局域性单倍型居多(7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0.576±0.036),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112±0.00204).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有人工移植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隔离度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4.83%),反映出地理隔离和人为干扰对太湖新银鱼遗传格局影响显著.研究表明COI基因适于银鱼科鱼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可为同种种群间遗传关系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林雨荘  焦自美 《湖泊科学》2005,17(3):269-274
河川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河川主支干道即为系统中的主要动脉,各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种讯息传输,均依赖河川水系为之.但因人类迁入活动及过度利用水资源,干扰了水的自然循环,土壤与微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的迁徙与演替平衡等.且目前河川治理大多以取水、防洪为优先,忽略了景观生态原则在河川中的作用,致使城市与水环境关系日益疏离,物种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本研究以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为例,探讨河川流域中之景观生态功能,并将景观生态原则纳入流域治理的综合目标之一,研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划分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加虎  黄群 《湖泊科学》2004,16(2):158-16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实施方案,是落实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洞庭湖位居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具有调节长江中游洪水、沉泄泥沙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等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在维系长江江湖水系和水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针对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需要和要求,通过制定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对洞庭湖区不同区位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并对不同分区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东昌湖生态功能区划及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志宪  唐永顺 《湖泊科学》2004,16(4):381-383
东昌湖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大气、土壤、噪声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以大气中TSP含量较高及东昌湖富营养化等污染较为严重.黄河水为东昌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地方政府以发展旅游业为宗旨对东昌湖加强了建设和保护.根据该区的特点及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将本区划分为5个次级功能区,即水源涵养区、城市生态森林建设区、生态农业观光游览区、综合生态农业区及商业、居民、文教区等.本文对各个次级功能区提出了建设和保护规划,并对全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底泥细菌代谢是城市河道底泥代谢物的主要来源,最终决定城市河道的生态状况.本文研究了黑臭河道底泥经添加硝酸钙、生物促生剂和种植沉水植物处理后底泥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响应,以期为城市黑臭河道细菌群落的改善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生态处理后,上覆水中,添加硝酸钙组总氮(T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生物促生剂组溶解氧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沉积物中,所有处理组的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种植沉水植物组和添加硝酸钙组T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沉积物理化性质得到一定改善.对不同生态处理组底泥细菌群落的研究发现,处理组底泥细菌群落产生了较大变化,且不同处理组细菌群落变化不同,生物促生剂组底泥中细菌的Sobs指数和Chao 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硝酸钙组,且生物促生剂组Shannon指数和PD指数显著高于硝酸钙组.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Spirochaetae是各实验组的主要优势菌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硝酸钙和生物促生剂的投加可明显改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在属水平上,uncultured_Anaerolineaceae、Ferribacterium、uncultured_Xanthomonadales_Incertae_Sedis是导致底泥细菌群落发生变化的主要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泥ORP的变化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 within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is to achieve a ‘good ecological status’ (GES) for all waters, by 2015. Some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assessing GES within natural water bodies, in which the ecological status is a perceived or measured deviation from a reference condition. However, the WFD also consider ‘Heavily modified water bodies’ (HMWB) (a water body resulted from physical alterations by human activity, which substantially change its hydro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 e.g. a harbour). In implementing the WFD,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re required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HMWBs in terms of achieving ‘Good Ecological Potential’ (GEP). This contribution defines and studies GEP from a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taking into account som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nciples. Finally, this contribution gives some guidance on how establish GEP, using as example a harbour within the North East Atlantic.  相似文献   

16.
The 8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yanophyte Research IAC was attended by 29 specialists from 11 countries. The 19 oral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s centered on the following them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yanophyte taxonomy (3 lectures), systematic problems of certain taxonomic groups (5 lectures), morphology (6 lectures) and ecology (5 lectures). The intensive discussions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lassical (european) taxonomic treatment of cyanophyt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ose representing the bacteriological study of ‘cyanobacteria’ were especially valuabl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meeting was, however, the mutual microscopic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problematic blue-greens from natural habitats, that were mostly collected during the three field trips into different areas of central Switzerland (Grimsel-Gotthard-Nufenen. Klewenalp. Gerzensee).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cent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The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Germany. Environmentally orientated 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ns of achieving this economical cost-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However, produc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achieve these aims against a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nd widely adopted philosophies such as the polluter pays and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of these aspects for both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湿地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了人工湿地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耐污能力、净化能力、根系、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最后指出,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太湖湖滨带是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区之一。本文根据流域生态学与流域管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的途径。(1)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污染。(2)入湖河道沿岸两侧建设河岸林带,成为农田与河流间的缓冲带。(3)加强沿岸丘陵的水土保持。(4)充分利用湖泊湿地的净化功能,作为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5)选择入湖河道河口,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人工湿地。推动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措施:(1)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2)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湖滨带污染控制管理。(3)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4)开展湖滨带污染控制工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退田还湖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姜加虎  张琛  黄群  邓学建 《湖泊科学》2004,16(4):325-330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盛期面积达6000km2以上,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但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萎缩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并由此引发了江湖洪水愈演愈烈的形势.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之后,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湖区各地随即积极开展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工程.本文针对湖区退田还湖双退堤垸的生态恢复过程,选择湖南省汉寿县的青山垸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了湖泊湿地恢复的阶段性特征,并为我国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