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川滇地震活动特征——应变释放与大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川滇地区8个主要地震带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的关系。每次地震的应变释放量由E~(1/2)确定,E为地震能量,LogE=11.8+1.5M(尔格)。结果表明:1900年后的7次大震(M_s≥7)都发生在累积应变释放相对偏低的地带;一般来说,这些地带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各地震带累积应变释放总量大致趋于一个常量。应用线性流变体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作为一种尝试,初步估计了川滇未来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设以某个时间为起点至 t 时刻前的给定时段里,受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大范围内的累积应变释放量为ε_0=1/C(?),j 是全区地震总个数。在同一给定时段里,该范围内的第 K 个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量为(?),m_k 是第 K 区地震总个数。其中,假定受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大范围内,C 为常数;Ei 和 El 为相应的地震波能量。定义(?)为第 K 区在 t 时刻前夕的相对应变量。一次大震发生后,应力要重新调整,这必将引起一个地区应力系统的改变。我们希望有一个量来表明:在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下,这种调整、变化的特点。研究川滇地区1500年以来,M≥5.0级的地震活动表明,这一过程可以用相对应变量 P_k(k=1,2,…,9)来近似表达。自1917年以来,9个孕震区的共10次大震都发生在 P_k≤0.08的区里,而不发生在>0.08的区;对每个孕震区,P_k>0.08的期间是安全期,反之为危险期。这可作为川滇地震危险区的一个参考判据。  相似文献   

3.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1997,17(3):277-282
该文提供1996年2月丽江7.0级大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66年邢台7.2级大震和1970年通海7.8级大震水-震过程的分析以及40多年来云南涝旱剧变与M≥6.2强震的相关研究,得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面积、大幅度涨落,很可能是孕震区应变非线性增长并驱使孕震体进入不稳定状态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闻满华 《地震研究》1990,13(2):131-138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7级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 70年代以来 ,川滇地区发生的 8次 7级大震前 5年内 ,发生在大震孕震区和震源区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最早中强震发生在大震震源区或其附近 ,其发震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 ,与大多数大震发震应力场一致或接近。大多数中强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大震明显不同。之后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远的大震孕震区内其他地方 ,它们的发震应力场往往经历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大震应力场一致与不一致的多次交替变化。大震前最后 1个中强震也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近的地方 ,其发震应力场与大震发震应力场明显不一致 ,偏转了 30°~ 5 0° ,或更多 ,大多数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 ,有的中强震发震断裂破裂特征与大震不一致。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的变化 ,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时空调整变化和增强过程 ,以及由此引发的构造断裂异常活动 ,揭示出与大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和震源破裂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据广义的应力—应变关系介绍了体积地震矩率和盆地体积变化概念、原理和方法,并用地震和地质两方面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鄂尔多斯周边断陷盆地地震带不同时期的体积变化和体积矩率,盆地总的体积变化和现代地震矩率及所反映的体积变化是一致的,最后用地震矩率观点讨论本震区构造活动,平均构造应力释放水平和大震累积周期等问题,地震矩率和体积变化分析为我们据地质资料进行定量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震活动稳态发展的假设,利用华北地区各构造(地震)带1970年以来的Benioff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多种非线性函数对各带的应变累积释放趋势进行拟合,根据最佳拟合模型对各带未来1~3年的应变释放量进行预测,并根据各带的线性震级频度关系,计算预测的应变释放量所对应的最大震级。  相似文献   

10.
东北深震区--8级大震的穴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92年就曾指出东北深震区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国 8级大震的穴位。1 999年东北发生深震后曾提出陕甘宁和青东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 8级大震的预测意见 ,结果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大震。 2 0 0 2年 6月 2 1日东北又发生 7.2级深震 ,因此 ,分析认为中国北部或蒙古国近几年内还可能发生 8级大震。  相似文献   

11.
石绍先  付虹 《内陆地震》2009,23(4):417-423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7.2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的时间和可能发震的断层作了估计,提出了强震活跃期中大震孕育短临阶段预测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1 研究背景 小震群活动展示了孕震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变能积累和释放过程的信息,且其成因复杂.宋俊高等(1998)通过对一系列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各种类型地震活动,包括小震群活动,均可视为一种场效应;秦保燕等(2000)研究认为,在地壳应力场作用下,孕震区复杂的介质和各种格局的间断面结构,显示出多个应力集中点,在规模和过程各异的演变中,如果应力集中点是固结区,且介质均匀,则是未来大地震的孕震区;如果是易碎区且介质比较均匀,可先期破裂成为前震型序列活动;如果介质复杂且构造格架满足立交模式,这时因双层岩石圈的解耦作用将发生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20年在龙门山地区发生的地震,分3个区段估算累积贝尼奥夫应变。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对九寨沟MS7.0地震存在阶跃,震后一年内累积贝尼奥夫应变抬升量约为2 000×10~8;龙门山中段对芦山MS7.0地震存在明显阶跃,震后一年内累积贝尼奥夫应变抬升量约为5 300×10~8。由此可以认为,龙门山中段与芦山地震有较高关联度,而其北段与九寨沟地震的关联度次之。这个抬升量是该区域构造运动与对应地震关联度的一个描述,这对于研究地震的动力源、孕震构造及发震机理有参考意义。另外,对累积贝尼奥夫应变时变斜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累积贝尼奥夫应变的时变斜率在邻近地震前均存在降低的现象,这可能是震前应力松弛过程的表现,但这仅是一个初步研究,对其机理以及可否成为大地震孕育指标等问题还需要对更多震例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地震与共轭性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的是大陆型浅源大地震的一种构造活动方式。通过对六个大震的分析表明,大震序列具有共轭的双向破裂面。两个方向的破裂面发育程度一般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震区介质的不均一性。联系一些大震前的类似现象,指出大震前后共轭性构造活动现象的研究,对主震和强余震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对应力应变在1668年郯城8.5级大震时的释放,震后的松弛调整及长期的积累三个阶段建立了物理模型并进行了计算,然后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将三个阶段叠加起来得到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同时算出了大震的重复周期约为2000年。  相似文献   

16.
论水致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30余年来世界上一些Ms≥6级水库地震的发震特点分析和涝旱剧变与中国Ms≥7级大震的相关研究,以及1992年美国洛杉矶7.5级地震的水—震过程介绍,充分证实了在地壳岩石长期缓慢运动的基础上,地表水和地下水短期内的大面积大幅度涨落,很可能是孕震区应变非线性增长并驱使孕震体进入不稳定状态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同时表明,水致地震关系可能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  相似文献   

17.
1 预测回顾(1)利用36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大陆西部地震具有22年准活动周期,二十世纪起算的第5个地震活动期结束时间在2005年;(2)由各活动期地震能量释放指标(必要条件)判断本活动期①~④:①1997~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4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②2000~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2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8级大震显著地受西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仅当该段有8级地震活动时,大陆西部及邻区才可能有响应(充分条件),由此判断[1,2]:①1997、1998年预测意见:因最近(1991年)8级大震活动在太平洋东岸,故推断近期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1991(1993)、1999和200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化近震P波波形资料,追踪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1990年2月-1995年8月P波波形时间线性度的变化过程。发现该区较大地震发生前线性度有一定的程度的下降现象。分析认为:大震前孕震区应力场的不均匀分布可使通过孕震区及基周缘的地震波产生颦散,可能是较大地震前波形时间线性度下降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20.
1556年陕西省华县大震的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华县大震高烈度区断裂的现代活动性,分析了区域新构造应力场,指出了华县大震发生的构造部位,估算了华县地震区的发震周期,并结合有限元计算,初步探讨了地下应力状态与华县大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