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海底流体逃逸活动对海洋油气勘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试采、海底固体矿产勘探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理解海底流体逃逸活动规律,研究流体逃逸活动演化过程,并建立综合探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海底流体逃逸活动在海底可视技术、综合声学水体成像技术、"磁亮点"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等相关探测方法下的不同地球物理响应.分析认为,海底流体逃逸活动容易改变海底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形态,在地震剖面和声学图像上表现为独特的流体异常反射特征和声学响应;烃渗漏形成烃蚀变带,在航磁图像上表现为弱磁异常;渗漏油膜在SAR卫星图像上表现为黑色斑块;天然地震控制下的断裂带流体逃逸活动在临震时震中附近在热红外图像上表现为亮温异常.结合不同探测方法的探测效率和优势特征,提出了利用卫星遥感和"磁亮点"等方法进行平面约束预测,用剖面或立体声学水体成像数据进行海底流体活动确认,再通过海底可视数据进行精细探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为深入研究海底流体活动系统理论提供参考,同时指出流体逃逸活动研究的相关方向.  相似文献   

2.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过去通过磁异常条带对比分析南海扩张年龄的研究很多,但是所依赖的资料有限.本文对南海海盆高密度大批量磁异常测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实现了平面2D磁异常数据的带通滤波处理,消除了短波长噪音和由深部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磁源体引起的长波长背景信息,因此突出了海底扩张所引起的磁异常条带.利用CK95地磁倒转模型和Talwani磁异常正演方法,对南海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内的重点磁异常测线进行了正演分析.通过对不同测线之间、不同海盆之间以及同一条测线中的正演磁异常与实测磁异常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扩张年龄为32~16.5 Ma;西南次海盆可能的扩张年龄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为42~33 Ma或者24~16 Ma.不同的时间模型所依赖的扩张速率的变化情况不同,全扩张速率随时间变化明显,但主要在40~80 km/Ma之间.单纯根据目前的磁异常资料很难确定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的扩张次序.单期次扩张模式很难解释中南断裂两侧的构造物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主要受控于其基底岩石成分、岩石磁化率、岩浆活动、扩张速率以及深部物质冷却磁化的影响,基底深度的变化也对观测磁异常的强度有所影响.相对地,大部分扩张后玄武岩海山的存在对观测的磁异常的影响不明显,针对目前磁异常解释中不可避免的多解性问题,需要运用其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譬如大洋钻探和深拖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等,来实现对南海不同次海盆扩张年龄的精确估计.我们目前的工作是通向对深拖高分辨率磁异常、船测和航测磁异常、以及卫星磁异常综合解释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海底磁异常的形态与洋中脊两侧板块的微运动或变形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为确定板块运动的演化历史、小尺度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洋中脊分段的机制等提供重要约束.本文对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31°S—34.5°S)两侧的磁异常的偏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扩张方向并不总是垂直于洋中脊走向,并且研究区域不同剖面的扩张方向也不一致,具体表现为从北向南,平均扩张方向逐渐增加,依次为33.6°±5.3°、62.8°±13.0°以及94.3°±8.0°.这表明洋中脊的倾斜扩张机制具有复杂性,初步解释应该与转换断层的剪切应力增加有关.深部辉长岩层倾斜和扩张速率不对称性对海底磁异常偏度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另外,由北向南确定的欧拉极向东移动,表明洋中脊两侧的板块在6.5 Ma期间存在剧烈形变.  相似文献   

4.
许多国家和组织在南极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重、磁调查工作,并依据调查成果开展了区域地质构造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而中国此方面调查和研究工作很少.本文收集了南极地区最新的重、磁异常数据,首次对其进行了重、磁异常对应分析处理,详细描述了重、磁异常特征及对应分析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解释,指出了东南极克拉通存在东、西深部构造差异,并对几个深大断裂进行了划分,探讨了东南极太古宙陆核的分布,对西南极及其周缘海域岩浆岩分布进行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5.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中脊、海山、弧后盆地等地.根据基岩环境的不同,海底热液系统主要分为玄武岩型热液系统和超基性岩型热液系统两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磁异常特征.玄武岩型热液区主要呈现低磁异常特征,超基性岩型热液区则呈现高磁异常.这些热液区所呈现的磁场异常主要都来源于热液流体对基底岩石的蚀变作用.热液过程既可以破坏玄武岩中的磁性矿物,也可以与超基性岩作用产生磁性矿物.然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海底热液系统,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其磁异常特征也有些许差异.如在中快速扩张脊、慢速和超慢速扩张脊、弧后盆地、火山海山等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玄武岩型热液系统中,热源活动程度和流体通道形态的不同会造成弱磁区在形状和范围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海底热液区的磁异常区只有几百米的范围甚至更小,它所产生的短波长磁异常通常难以在海面上分辨出来,近底高分辨率磁力测量则是探测热液场磁性结构、寻找热液矿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路由调查过程中,为保证海底光缆工程新建过程中已敷设的缆线安全,必须准确测得新建光缆的路由以及与它们交叉点的位置,进而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本文回顾了海底缆线磁法探测的历史,介绍了探测原理和测线布设方法,通常海底缆线磁力探测测线,一般垂直于已敷设缆线布设,并以路由交汇点为中心布设3~5条测线,测线长度1 km,测线间距200 m.文中给出了探测中需要使用的磁力仪、定位仪、测深仪等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推荐配置.另外,通过采取适当降低船速和在磁力传感器附件适当配重等手段,提高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亚美光缆中国段路由磁力调查的工程实例,对应用磁力仪探测海缆的探测过程、磁测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绘制了AAG路由与某海底光缆交汇点的磁力探测成果图件.最后,给出了几次典型工程实践的探测成功率统计.多次工程实践表明,磁力探测方法对于海底缆线的探测具有很好的效果.磁力探测是海底缆线探测不可或缺的方法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磁扰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电磁信号,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仅能成功提取显著异常信号,而且能加深对震磁异常机理的理解.本文从地震电磁扰动机理出发,介绍了动电效应和微破裂机制两种最可能的震磁异常产生机理.此外,从方法原理、震例、重要进展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极化法、主成分分析法、分形分析法和梯度定向法四种异常提取能力较强的分析方法在震磁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对各种方法的典型震例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展开了相关评述和应用展望.对地震地磁扰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流与岩石圈热状态是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不仅能为探讨发生在大陆边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地热约束,而且还能为深水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对海底过程研究的深入和对能源资源问题的关注,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特别是,主动大陆边缘弧后地区高热流的认识及成因机制以及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可能存在的高热流异常等这些重要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陆边缘热状态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陆边缘热流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弧后地区热状态和部分被动大陆边缘发现的高热流异常,前者一般被认为是与弧后地区岩石圈之下的浅地幔对流有关;而后者既包括来自浅层地壳生热贡献,也有深部地幔热流所致,一些学者将此归因于小尺度地幔对流或岩石圈厚度差异引发的边界效应,仍存争议.我们还分析了探针热流、钻孔热流和BSR热流等不同类型数据的优缺点,指出钻孔热流和BSR热流成为继传统探针热流之后研究大陆边缘热流的有效手段.在海底热流和近海底过程之间相互响应的基础上,强调热流探测对近海底过程研究的贡献.还对比了国内外热状态的研究,探讨了国内研究与国际的差距.最后,就未来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地幔电性结构、地幔温度、地幔含水量等参数对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科学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海底电缆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利用海底电缆探测地幔深部结构的方法原理与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了该方法的观测方式、观测系统与仪器,综述了国际上近年来利用海底电缆在环太平洋地区海底的观测资料进行地幔一维电导率结构、三维电导率分布的研究进展.基于海底电缆的观测数据进行反演的结果表明,太平洋海域地区地球深部存在410 km,660 km的电导率不连续面,此不连续面与地震资料的波速不连续面基本一致,为地幔不连续面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证据.在根据由海底电缆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太平洋地区地球内部电导率分布基础上,综述了综合深部地震波速、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等,将电导率的分布转换为地球内部的温度场分布、推导地幔过渡带水的浓度进而转换为地幔过渡带的含水百分比(含水量)的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夏威夷和北日本海地幔过渡带电导率异常主要受温度控制,菲律宾海域地幔过渡带的电导率异常除了和温度有关外,还受含水量影响,该处地幔过渡带的含水量大约在1%左右.这些研究表明,海底电缆探测方法,在地球深部探测尤其是地幔不连续面的探测、地幔温度场分布与特征、地幔含水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展望了海底电缆探测方法的研究与发展,这些研究方法及成果对认识中国海域地球内部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地壳磁异常的全球模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全球磁场减去地核主磁场和变化磁场及其感应磁场后,就得到岩石圈磁场,又称地壳磁场,或地磁异常.地壳磁场是地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导航、通信、地球物理勘探等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在地壳磁场基本信息获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Oersted、CHAMP等卫星磁侧的最新成果,介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全球磁异常模型,展望地壳磁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区域构造和陆壳向洋壳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费鼎 《地球物理学报》1983,26(5):459-467
1.海底扩张和陆壳大洋化,均能形成洋壳。陆壳转化为过渡壳是大洋化的必经阶段。 2.航磁测区内的中央海盆,具有类似于大洋中海底扩张形成的对称磁异常条带。 3.在西沙北裂谷、莺歌海裂谷型拗陷,以及属于断陷盆地性质的珠一、珠二拗陷等地,有沿着断裂上升的类似于洋壳成分的地幔物质喷溢或在地壳上层侵位,那里的地壳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薄,属于过渡型地壳。西沙北裂谷的“莫霍面”,比相邻的南北两侧高出约10公里。 4.在南海北部发生多中心微型扩张和大洋化。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烃渗漏蚀变带“磁亮点”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尚未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盆地之一.在海洋环境中应用海底油气藏的烃渗漏现象寻找油气有利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了给该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及下一步油气勘探缩小靶区提供地球物理依据,本文利用磁法这一经济、有效的油气渗漏异常地球物理判别手段,开展了识别海底烃渗漏引发磁异常的方法研究.给出一种根据“有导师”的模式识别技术,在充分利用磁异常多种数值特征及纹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取烃渗漏蚀变带磁异常的方法.通过已知约束信息(如见油井位等)的点、线、面三种基元及其邻近数据网格点组成基类,将其提取的模式或特征向量作为待识别异常匹配或学习的模板,利用加权欧氏距离函数计算待识别异常特征向量与模板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模式匹配,从而识别出与模板相似程度较高的异常.应用此方法圈定了北黄海盆地的烃渗漏“磁亮点”分布,从“磁亮点”异常区与中生代地层的分布以及地球化学异常(低层大气烃类检测和海底微生物异常)的对应情况来看,表明该识别方法是识别烃渗漏弱磁异常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研究区构造特征、磁异常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位于北黄海研究区东部和北部的“磁亮点”异常区可能是北黄海盆地较好的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以最新成矿理论为指导,在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开展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为进一步地层、构造划分及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有力地球物理依据.在充分收集并研究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磁测数据进行化极、延拓等处理,并对采集的物性标本磁化率及剩磁进行分类统计,查明工作区磁场分布特征,圈定局部磁异常,研究磁异常与中酸性岩体、地质构造、成矿条件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圈定隐伏-半隐伏中酸岩体13处,划分构造26条,划定成矿有利靶区2处.对部分重点高磁异常布置1:1万的综合剖面测量,利用二度半人机交互反演,拟出了异常体埋深和形态.后经地质矿产检查证实推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证明高精度磁测在该区对构造相关的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的研究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国外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是普遍发育于大洋中活动板块边界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的一种在岩圈和大洋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突出的表象是高温的热液从海底流出,并由此造成热液活动区和上限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异常。海底热测量、海底岩石取样、水体的CH4、^3He和Mn异常观测、硅氧异常观测、多波束测量、OBS观测、深潜调查等都是进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其中水体异常的观测是最为快捷有效的,而深潜器直接观测是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地面高精度磁测和电磁测深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定地区的各地层与矿体具有明显的磁性和电性差异,为了查明矿区内的控矿构造及外围矿致异常,开展了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和大地电磁测量工作.对获取ΔT磁测数据进行化极和延拓等处理;对化极成果和不同延拓高度的成果综合对比分析,圈定了5个磁异常体和3条断裂,确定3号磁异常为有利矿致异常.在3号磁异常处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查明断裂构造的产状、延伸,并对地层进行详细的分层.结合地质资料、电磁测深的成果资料,建立地质一地球物理模型,用RGIS2010软件对磁测剖面数据进行2.5D的人机联合反演,拟合出矿体的形态特征,得出异常体的相对深度、宽度和厚度,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航磁异常强度在500 nT左右,宽度500 m左右,严重地影响了输电线路经过区域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本文介绍了2008年在输电线路区域进行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使用新推导的直流导线磁场简化计算公式,模拟计算了导线磁场.通过对比理论计算与空中、野外地面查证结果,证实线性异常条带是直流输电线路...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位于西秦岭东段的凤太矿集区内.在系统搜集和研究陕西凤太地区前人地质资料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次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资料,以金、铅锌矿为主要目标,整体评价研究区矿产资源潜力.研究区地面高精度磁测结果表明:该区自西向东可分为西部正磁异常区、中部平静磁异常区和东部负磁异常区,弱磁异常与区内广泛分布的沉积地层有关,"西高东低"的磁场变化特征与磁性基底的起伏形态有关.共圈定17处磁异常,磁异常按从西到东、由北往南的顺序依次进行编号,分别为M1、M2……M17,这些磁异常有的与磁性基底有关,有的属于隐伏磁性体,有的与磁黄铁矿化蚀变有关,其中磁黄铁矿化蚀变间接对寻找区内八卦庙式金矿具有指示意义.通过对全区磁异常特征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划分成矿远景区两处,为以后找矿提供思路分析,可作为寻找铅锌金-多金属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9.
信阳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横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以高精度磁测ΔT等值线平面图为基础,运用化极、向上延拓等技术手段提取与地质相关的磁场信息,缩小重点调查范围,提高了在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工作效率.本文详细介绍了在该地区进行地面高精度磁测的工作方法.对区内磁异常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本次工作以正磁异常为主圈定了28个磁异常,按其分布范围与地质单元的关系分为5类.研究区内磁场特征和磁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层、岩体及构造带的分布特征相吻合,区内磁场按磁场强度分为4个类型:平稳磁场区、弱磁场区、带状强磁场和零乱磁场区.根据磁场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在研究区推测隐伏岩体3处;从灵山岩体中解体出李家寨岩体,并根据磁场形态完整性特征确定了两者侵入早晚关系.  相似文献   

20.
BIF型铁矿是发育于华北克拉通内的主要铁矿类型之一,在鲁西南多地也发育该类型铁矿.通过收集以往地质、物探、矿产等成果资料,本次研究工作优选了成武—曹县航磁异常区开展1∶2.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同时在磁异常重点地段辅以大比例尺重磁精测剖面来进行异常综合解译;上述测量成果查明了研究区磁异常特征和异常较高部位分布范围,即该区磁场表现为"南东、北西低;中部、西部高"的特点,同时该重、磁异常具有同源的特征,与区域上已勘查发现的单县铁矿床物探异常形态相类似.物探数据解译推断了研究区内的构造格架(NW向和NE向2条基岩断裂,分别为曹县断裂和王集断裂),圈定了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及古近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前者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区,后者分布于研究区南侧和西侧地区.本次物探解译工作共圈出了4处磁异常(分别为冉堌镇磁异常、普连集磁异常、九女集磁异常、安仁集磁异常);通过对以上磁异常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本次研究工作共在该4处磁异常中进一步圈定了4处找矿靶区(分别为冉堌镇找矿靶区、普连集找矿靶区、九女集找矿靶区、安仁集找矿靶区).综合分析上述找矿靶区的勘查前景认为以上找矿靶区具有一定的勘查价值,其中安仁集找矿靶区的铁矿勘查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